摘要:DeepSeek 驅動起一波 AI 技術應用潮,真正實現了千行萬業、千千萬萬的人全面接觸 AI,這是好事。但要警惕上上下下彌漫一種浮躁的 DeepSeek 心态,即那種寄望于 " 點石成金 "" 一鍵生成 "" 一 AI 萬利 " 的速成心态,認爲一 AI 就靈、一 AI 萬能、以 AI 論英雄、将 AI 置于一切之上的狂熱心态。


吐槽青年出品
一個明顯的感覺是,DeepSeek 技術蜜月期後,輿論已經漸漸開始冷靜下來,反思 AI 帶來的種種問題:比如自鳴得意的投機取巧,急于求成的抄襲,榨取功能的濫用。
在高校,學生們利用 AI 工具輔助論文寫作已越發普遍,記者發現,一些大學生對 AI 工具産生了依賴,不當使用正呈上升趨勢。據第三方機構對 3000 多名高校師生的問卷結果顯示,近六成高校師生每天或者每周多次使用生成式 AI。而大學生在使用生成式 AI 時,有近三成主要用于寫論文或作業。某高校大一年級英語作業群裏的一份通告,老師将利用 AI 工具直接生成的作文全部判了零分。除了直接生成文本應付論文和作業外,還有利用 AI 僞造研究數據、進行實驗圖片編輯、替代自主設計等不端行爲。
對這種投機取巧和作弊,必須給 0 分。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過度榨取 AI,是人類給自己的崗位和未來掘墓,給自己 " 肢體和思想的萎縮 " 掘墓。這種作弊行爲,屬于典型的 " 對 AI 過度榨取 "。這不是 Ai 的問題,是人的問題,沒有 AI,他也不會去思考,而是借助搜索去整合和抄襲。技術是中性的,但它會放大人既有的貪婪、懶惰、無知和局限。勤奮者會借助 AI 鍛煉自己的思想肢體,讓 " 大模型 " 強壯自己的大腦,而懶惰者則會把自己的手和腦子都交給大模型,加速讓自己成爲一個廢人。
不要有任何手軟,必須給 0 分,在社會毒打之前,用 0 分讓這些人清醒一點。
DeepSeek 驅動起一波 AI 技術應用潮,真正實現了千行萬業、千千萬萬的人全面接觸 AI,這是好事。但要警惕上上下下彌漫一種浮躁的 DeepSeek 心态,即那種寄望于 " 點石成金 "" 一鍵生成 "" 一 AI 萬利 " 的速成心态,認爲一 AI 就靈、一 AI 萬能、以 AI 論英雄、将 AI 置于一切之上的狂熱心态。
DeepSeek 代表着一種較高階的智能技術,但它的流行,也隐喻和迎合着一種心态,就是急于求成,不勞而獲,一鍵生成。寫字的不好好自己寫字,迷戀一鍵生成的現成感,在 DeepSeek 蒸餾出的文字前跪下來。讀書的不好好讀書,不再去圖書館規規矩矩踏踏實實地讀文獻積累 " 問題意識 ",而是熱衷于借 AI 秒出現成的綜述,僞裝成博覽群書的樣子。做新聞的不是想着 " 用腳采訪、用筆還原 " 挖新聞猛料,而是沉浸于新技術的蜜月迷思中,策劃着怎麽借助 AI 搞點兒引人注目的花哨噱頭,機器人主播,機器人記者,蹭一波流量。前段時間朋友圈流轉的各種 "DeepSeek 應用實踐 ",寫詩的,作文的,出文案的,答問題的,嘗鮮的興奮中,多包含着那種 " 急于求成 " 的 AI 榨取心态。
" 擁抱人工智能 " 在有些人那裏可能是一種自我美化,不客氣地說,當下的 DeepSeek 應用追求中,躁動的不少可能都是那種投機取巧、急于求成、不勞而獲、替代思考、一鍵解決的心态。
DeepSeek 心态的另一種表現是,将 DeepSeek 這種新生事物當成了一種标準,仿佛擁有這種技術,就站到了技術創新的金字塔尖,甚至所有的創新與研究都已經暗淡無光。DeepSeek 之後,很多地方都開始反思這種 " 李約瑟式問題 ",爲什麽 DeepSeek 創新于杭州,而其他地方沒有出現?這種思考,當然體現了一種發展反思理性,對先進、發達、新質生産力的看重。但 " 反思 " 不能走向 " 惟 DeepSeek 論英雄 " 的過度反思:好像沒有 DeepSeek 就代表着落後和失敗,就要反思。沒有 DeepSeek 的要反思,沒有孵化出 DeepSeek 的科研院所和大學要反思,沒有研究出 DeepSeek 的科學家要反思。怎麽?其他研究都不算研究了,其他成果都要拿出來與 DeepSeek 比了?這種反思,與其說是對科技創新的頂禮膜拜,不如說是一種浮躁功利的速成心态,隻看結果不重過程的 DeepSeek 心态。
" 杭州是 6000 條小龍裏面養出了 6 條真龍,而有些地方是直接想養 6 條龍。" 這就是一條深入骨髓的 DeepSeek 心态,望企成龍,一鍵生成。" 如果你們不想别人僅僅根據分數就評判你這個人,那咱們也不應該僅僅根據票房來評價一部電影。" 票房數字崇拜中,也彌漫着這種心态。
這種 DeepSeek 心态還表現于當下各種場合、各個系統、各個領域的 " 言必稱 DeepSeek ":專業要跟 AI 接軌,招生要傾向 AI,引進人才要引進 AI 人才,考核員工要考核 AI 素養,媒介融合要體現與 AI 的融合,論文要向 AI 話題靠攏。仿佛沒有 AI 之前,人類思想萬古如漫漫長夜,AI 成了拯救一切、重估一切、重構一切的靈丹妙藥。
想起威爾伯 • 施拉姆的 " 最後 7 分鍾 " 比喻,他認爲:如果把人類曆史的 100 萬年換算成一天的時間,人類文明的演進關鍵集中在最後七分鍾:晚上 23 點 53 分 ,出現了文字,人類文明開啓(3500 年前);午夜前 46 秒,古登堡發明了近代的印刷術,人類文明開始被更好地記錄和傳播(1450);午夜前 5 秒,電視首次公開展出(1926);午夜前 3 秒,電子計算機(1946)、晶體管(1947)、人造衛星問世(1957),人類文明以難以預想的加速度演進。如果需要一個總結,那就是這一天的前 23 個小時,人類傳播史上幾乎全部是空白,而一切重大的發展都集中在最後 7 分鍾。—— AI 的出現,是不是又要改寫這 7 分鍾?進一步将 " 重大的發展 " 緊縮在新近的技術中。
" 最後 7 分鍾 " 體現着一種根深蒂固的技術自負與自戀,我相信一句話,數千年來,人類的思想其實并沒有前進幾寸。對人類深邃的思想與智慧缺乏尊重,DeepSeek 心态下疲于奔命地追逐那些新技術,這不是對科學的信仰,而是一種焦慮與迷茫。
(聲明,本公号排斥任何 AI,絕不會以 AI 生成文字。敬惜文字和思想,保持寫作自信,從拒絕機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