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一般,港姐第三。"
提起 " 港姐 " 二字,一直是無數人心中 " 美女 " 的代名詞。
原因無他,實在是那些年的港姐太過深入人心:
趙雅芝、張曼玉、邱淑貞、袁詠儀、鍾楚紅、蔡少芬 …… 都是無數人的舊夢。
圖源:@梁小冰微博
但如今多年過去,昔日刷爆話題的 " 香港小姐 ",似乎已在" 越選越醜,越辦越糊 "路上越走越遠。
就在最近,2023 年香港小姐選舉大賽落下帷幕。
經過一個多月的層層選拔,這屆港姐的冠亞季軍從最終進入決賽的 16 位佳麗中誕生。
在香港大學就讀的莊子璇奪得冠軍,來自内地的王怡然和中戲表演系在讀的王敏慈,分别獲得亞軍和季軍。
作爲港姐自開辦至今 " 熱度和人氣最低的一屆 ",從海選報名開始,媒體和觀衆似乎都已然對今年的賽程和選手不抱什麽希望。
誰也沒想到,這屆 " 糊地悄無聲息 " 的比賽,會在比賽結束後被推上話題的風口浪尖。
台上皆大歡喜,
台下一地雞毛
"TVB 不愧是宮鬥劇的鼻祖。"
縱觀這次港姐大賽,一系列暗流湧動的名場面和爾虞我詐的高手過招,無疑是最吸睛的看點。
最終奪冠的莊子璇,應了那句 " 人紅是非多 ",一直是對家們 " 轟炸 " 的對象。
争議的中心,更是直指 " 黑幕 " 二字。
先是決賽當天的直播現場,16 強身着旗袍登上舞台時,14 号佳麗陳怡名全程 " 黑臉怒視 ",絲毫不給主辦方面子。
圖源:紅星新文娛
當時就有網友猜測,陳怡名這番舉動恐怕是暗有所指,提醒觀衆比賽" 不夠公正 "。
對于觀衆們的一番解讀,陳怡名似乎也有關注,下台後她很快就在社交賬号上給出了解釋——
圖源:新浪娛樂
話題中心本人直接下場回應的場面,看呆了一衆網友,而這還隻是開始。
之後陳怡名回複網友,稱自己輸給亞軍王怡然和季軍王敏慈心服口服,大家都是朋友。
言談間,隻剩冠軍莊子璇隻字未提,但意思卻不言而喻:口不服,心也是。
有類似心理活動的不止陳怡名,6 号佳麗胡睿涵在社交賬号上發布了一張 " 諧音梗 " 表情包。
這條動态還引來了多位選手點贊。圖源:新浪娛樂
做事更直白的 13 号佳麗陳曉彤,則在晉級階段直接向媒體爆料。
稱莊子璇 " 對待工作人員伏低做小,溜須拍屁,對待其他選手則是趾高氣揚,目中無人。"
這邊質疑冠軍的選手們動作不斷,選秀場眼看着就要變成 " 宮鬥劇 " 現場。
那一邊,同樣陷入争議的亞軍王怡然也深陷 " 被催債 " 的泥沼。
圖源:TVB 官微
這位來自江蘇揚州的選手,在決賽日摘得亞軍後的第二天,就被網友隔空讨債。
爆料的網友稱王怡然家中經營的補習班,在十多個城市都有分公司。
2021 年因經營不善倒閉,但自始至終沒有退還家長補習費,被遣散員工也一直被欠薪。
爆料網友透露現在寄希望于 TVB,能幫他們讨一個公道。
而對此種種,王怡然在接受訪問談及事件時落淚,回應道:
" 我現在很努力工作,父母都叫我不要擔心,他們會想辦法,覺得影響到我有點内疚。"
之後還忍不住掩面落淚,随時中止了訪問并被帶回後台。
圖源:橙新聞
回望這一季的港姐選舉,除了圍繞在冠亞軍之間的醜聞外,其他入圍選手也是" 爆料不斷 "。
走氣質路線的 9 号潘明璇,決賽前被前男友爆出學曆摻假;
被不少觀衆看好的 10 号陳霈錤,爆冷落選,讓幾乎無人關注的比賽,因 " 意難平 " 登上熱搜 ……
從賽前不和傳聞到賽後陰陽怪氣,從娛樂版桃色八卦吵到法制版經濟糾紛。
一度使人分不清:這到底是港姐選舉,還是八卦開會?
圖源:TVB 明星聯盟
觀衆痛心,作爲香港的一張文化名片," 香港小姐 " 難道真的隻剩八卦和醜聞了?
"這項舉辦了 50 年的大賽,或許真的是到了該落幕的一天。"
畢竟說到近來發展好些的港姐,還是因爲那條和王浩信、陳自謠 " 紅毯修羅場 " 登上熱門話題的蔡思貝。
每當這個時候,也更讓人格外想念那些曾經讓一代代觀衆眼前一亮的 " 港姐 " 們。
港姐,50 年不褪色的魅力
" 港姐 " 的說法,由來已久。
二戰結束後,爲了讓香港盡快走出戰争的陰霾,恢複往日繁榮,香港多家娛樂公司在 1946 年聯名舉辦了名爲" 香港小姐 "的選美大賽。
隻不過因爲時代原因和經濟因素,衣食尚憂的人們,哪有什麽心思關注選美。
且因爲賽制混亂和舉辦方資質有限,之後的多年中,港姐大賽更像是野路子的選美比賽。
因此後來的港姐競選宣傳也大多不會列入這幾屆
一直到 1973 年,"香港小姐" 迎來了曆史性的轉折點。
這一年 " 香港小姐選美會 " 已經辦到第十一屆,主辦方也由香港東方選美會接手。
賽制方面,第一次引用泳裝模式競選,最後獲得前五名的選手,領獎時也都穿着泳裝。
爲了宣傳這場比賽,當時的 TVB 電視台,不惜重金搭台宣傳,對選手背景和素質嚴格把關,并邀請形體禮儀老師精心輔導。
這一屆也走出了兩個後來十分有名的選手:狄波拉和趙雅芝。
趙雅芝舊照 / 圖源:中國娛樂網
從話題度到關注度都拉滿,以" 美貌與智慧并重 "爲口号的港姐大賽,從這一年改頭換面。
此後,港姐們陸續走進大衆的視野,不止在舞台上貢獻了諸多名場面,也給亞洲娛樂圈帶來了萬千星光。
1977 年冠軍朱玲玲、1983 年亞軍張曼玉、1988 年冠軍李嘉欣、1989 年冠軍陳法蓉 ……
從 90 年代至 2000 年初期,無數港片中耳熟能詳的人物都是港姐出身。
而且不止冠軍,因着苛刻的選拔标準,入圍選手們也不乏名噪一時的人物。
被評爲 " 最有都市氣質的港姐 " 陳法蓉 , 是第一位具有大學學曆的選美得主 / 圖源:陳法蓉微博
1990 年,未滿 19 歲的袁詠儀參加了香港小姐選美比賽,并榮獲香港小姐冠軍寶座及 " 最佳攝影師獎 " 榮譽。
而當年摘得亞軍桂冠的梁小冰,則貢獻了一個可以計入港姐史冊的經典鏡頭。
在表演泳裝走秀時,梁小冰手裏的帽子突然滑落,她靈機一動 " 輕撫香腮 " 化解了這場 " 舞台危機 ",也打動了現場的評委。
彼時的香港小姐評選,在美貌這一标準外層層加碼,智慧、膽識、才藝等也納入标準中。
1991 年的冠軍郭藹明,以美國南加州大學機械工程學碩士身份參加競選,成爲港姐曆史上學曆最高的天花闆。
另一位熟人 " 烏拉拉宜搜 " 也在
在接受上任冠軍頒獎時,還有一個小插曲。
擔任頒獎嘉賓的袁詠儀,在台上因緊張一時戴歪了皇冠,一時又系不上披風。
倒是郭藹明始終面帶微笑," 頗有大将之風 ",這一段也成了曆屆港姐評選中的經典一幕。
不僅如此,曆屆港姐佼佼者們都在各自的行業有所成就,也使得這項賽事關注度水漲船高。
2012 年時,港姐大賽已經引進網絡民衆投票機制,當時奪冠的大熱選手是有着 " 民選之女 " 稱号的朱千雪。
圖源:南方讀書報
可惜,決賽當天因爲網絡票選服務器發生故障,導緻本有機會奪冠的朱千雪最終拿了季軍名次。
好在這并未影響她的後續發展,比賽結束後她便與 TVB 簽約,開始了演員生涯。
朱千雪主演的電視劇 / 圖源:《EU 超時任務》劇照
事業節節攀升,在觀衆看來她大概如前輩們一樣常駐演藝圈。
不曾想她在上升期選擇繼續學業,在香港城市大學攻讀法律博士學位後成爲了一名執業大律師。
圖源:朱千雪 微博
還有不拘泥于 " 港姐 " 光環進軍商界、創辦出六福珠寶的楊寶玲;
以及成爲亞洲首位戛納影後,也是亞洲唯一一位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的雙料影後張曼玉。
青澀的張曼玉 / 圖源:人民文娛
有這些前輩做參照,很難不讓人把如今的港姐拿來做對比——
曾被無數人當做女性審美潮流标杆的标簽的港姐,怎麽就走到了今天" 醜聞纏身 "的命運?
港姐這塊 " 敲門磚 ",
還能走多遠
" 最能代表香港的,不是尖沙咀的鍾樓,不是太平山的老襯亭,不是海洋公園,也不是大富豪夜總會,而是香港小姐。"
從這句香港人們耳熟能詳的金句中,足以見得港姐在香港乃至亞洲的地位,以及背後的意義。
2022 年三強佳麗陳懿德、何沛珈及李芷晴
雖然這兩年的外界聲音,一直圍繞在港姐的顔值一屆不如一屆的争議上。
但其實,港姐大賽自創立之初,并非單純用 " 美 " 與 " 醜 " 爲選手貼标簽。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曆屆港姐的影響力不僅在娛樂圈,至今她們每年還在爲婦女組織定期舉辦慈善活動。
且和外界想象中不同,港姐個人的影響力不是以 " 嫁入豪門 " 作爲成功的标準," 入圍決賽圈就是踏入娛樂圈 " 的說法也大多以偏概全。
從過往 50 年的參選人員來看,活躍在娛樂圈的港姐僅占總人數的 1 成左右。
更多參加過港姐的選手,無論摘得桂冠與否,大多數都選擇回歸生活,亦有人在歲月流逝中浮沉不定。
回看最近兩年的參賽選手,港姐選舉的審美與要求在不斷變化中。
如這一屆參賽的 16 号郭珮文,初次亮相台前時,有别于以往港姐烏發雪膚的中式古典美人形象,而是以亮眼淺金長發的酷女孩造型示人。
圖源:TVB 官微
一如 2023 年的 89 位港姐候選人中,就有近半數來自内地。
細聽之中帶着各地口音的粵語,也讓 " 港姐 " 不再局限于香港土著的标簽。
曾經奪冠者年齡上限不能超過 26 歲的 " 潛規則 ",也早在上一屆港姐冠軍林钰洧手中被終結。
27 歲奪冠的林钰洧,成爲有史以來年齡最大的一位獲獎者。
" 港姐的 74 年曆史,不僅是對女性審美塑造的風向标,更是一部社會對女性審美觀的發展史。"
從籍籍無名、不夠規範,到力排衆議、大膽突破啓用泳裝,再到矚目中引領審美标準,港姐的确擁有過屬于它的輝煌時代。
從這裏走出的佳麗們,有的借此進入娛樂圈後事業蒸蒸日上,也有的昙花一現,給人們留下了無數記憶和話題。
隻不過時間的長河滾滾流過,作爲的審美标準早已被不斷刷新定義,開始被更多被社會化的符号所取代、淹沒。
曾經有人用風雲詭谲,沉浮不定形容港姐評選,如今它逐年跌落的口碑仿佛在印證着這句話。
時間長河滾滾流過,審美标準被不斷刷新。
就連 " 美 " 這個形容本身,對女性的吸引力也大不如前。美女有了各種樣子," 佳麗 " 的稱呼也開始顯得老氣。
香港小姐的沒落,或許是一種必然。
這屆比賽的參與人數,似乎也佐證了這一點:往年能吸引近 200 位選手的香港小姐,今年隻有 89 位面試者。
但另一方面,高學曆、履曆豐富卻成了選手們亮眼的關鍵詞:名校、碩士、軟件工程師、金融分析師 ……
香港小姐的光環,于她們而言,更像錦上添花,而非唯一出路。
身在其中的很多人,也在很久之後感歎縱使沒有香港小姐,也會踏上必然的路
港姐評選就像一場大戲,爽劇也好,鬧劇也罷,落幕後,演員和觀衆都要回去過自己的人生。
楊千嬅在名爲《香港小姐》的歌中這樣唱:
" 要夠得體高貴自信,要有口齒氣質面容。然而勤力用功,原來換到,不關我事的世界認同。"
因追逐對美的認同而生,因美不再需要認同而走向落寞。
與時代潮流共舞,正是香港小姐的宿命,又或許,這正是香港小姐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