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戰史探索者 Author 毛豆 123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注:文中相關資料僅用于科普用途,圖中出現的任何旗幟、文字、符号均不代表本号立場。若有錯誤,歡迎指正
根據滕昕雲前輩所編著的《抗戰時期陸軍武器裝備——步兵炮 / 防空炮兵篇》一冊的說法,中國軍隊進口的所有德制武器中,當屬 Sfh18 型 150 毫米重型榴彈炮、萊茵金屬公司生産的 Pak35/36 型 37 毫米反坦克炮最爲知名。
關于此炮性能的相關文章,中文互聯網上已有大量記載,在此隻做簡述。
所謂的 "Pak" 一詞,是德語 "Panzerabwehrkanone" 的縮寫,意即 " 反坦克炮 "(民國時期稱之爲 " 戰車防禦炮 ")。Pak35/36 型反坦克炮是專爲步兵設計,用于在一定距離上消滅敵方裝甲車輛的防禦性武器。其戰鬥全重 450 千克,在 4 名士兵的操作下可以輕松翻過戰壕或斜面。全炮全長 1.66 米,膛内共有 16 條右旋膛線,全高僅 1.17 米,經僞裝後難以被敵發現。
▲(上圖)正在操作德制 Pak35/36 型 37 毫米反坦克炮的德械師官兵。(下圖)使用奔馳 320 型 WK 軍用越野車牽引的德制 37 毫米反坦克炮。上圖圖源爲 1937 年的《血戰畫報》第 4 期,原注釋爲:屢創敵坦克車之我平射 PaK 36 德制戰防炮。炮手們卧伏田間,遇敵坦克車出現,即紛起沖前轟擊,敵坦克車于是壽命終焉。
▲ 1937 年 6 月時的陸軍裝甲兵團編裝(筆者翻攝自《鐵血軍魂》一書)
▲ Pak35/36 型 37 毫米反坦克炮基本數據概覽
根據兵工署軍械司司長徐培根将軍在 1935 年末的報告中所述,當年的中國軍隊共接收 37 毫米反坦克炮 60 門,配套炮彈 14.2 萬發。次年,中國代表團訪德時又向德方購買了一批相關設備,共計:可由騾馬牽引的 37 毫米反坦克炮 104 門,配套牽引架 104 套;摩托化牽引炮 20 門,牽引載重車 20 輛。同時還有 124 具瞄準鏡以及 12.4 萬發炮彈。
騾馬與摩托化牽引版本的差距在于:前者使用的是木輪,後者則是橡膠輪胎。
民國時期,Pak35/36 型 37 毫米反坦克炮被稱之爲" 三生的七戰車防禦炮 "。新編入的 37 毫米反坦克炮本應納入調整師下轄的各個戰防炮連,但由于數量不足,因此無法做到每團一連的想法,隻能改成一個調整師一個直轄反坦克炮連的編制,每連 6 門。炮兵班方面則是 8 人編制,即:炮長,炮手,裝填手,2 名彈藥手和 2 名駕駛員,以及一個預備炮手 ( 以防炮手傷亡 ) 。
同樣,根據《抗戰時期陸軍武器裝備——步兵炮 / 防空炮兵篇》一冊的說法 , 抗戰爆發初期,僅有陸軍第 4 師、88 師下轄有戰防炮連。主力則被編入軍政部下轄的陸軍裝甲兵團麾下的戰防炮營,每營 3 連,另配有 1 個彈藥隊,總共 18 門反坦克炮。此外,爲保證全軍部隊能在接收新裝備的同時掌握德制火炮的技術、保修維護等相關技能,另有 " 戰防炮教導隊 "。教導隊下轄 3 個戰防炮營,每營 18 門反坦克炮。
本文中提及的陸軍裝甲兵團戰防炮營、戰防炮教導隊所使用的反坦克炮均爲摩托化運輸,采用奔馳 320 型 WK 軍用越野車牽引。
而根據德制步兵團編制形成的 " 中央軍校教導總隊 " 麾下的各團,每團也下轄有 1 個戰防炮連(即第 14 連),同樣編有 6 門德制反坦克炮。就當時而言,教導總隊是中國軍隊師級單位中反坦克能力最強的野戰部隊。
▲ 1939 年 3 月,國民革命軍第 5 軍所屬官兵在湖南進行一系列軍事演習。當時的第 5 軍戰防營承襲了南京時期的裝甲兵團制度,采用德制操典與武器。圖中展示的均爲 Pak35/36 型 37 毫米反坦克炮,采用奔馳 320 型 WK 軍用越野車牽引,車上披挂樹枝進行戰術僞裝
而在對抗日寇的入侵中,這款在歐洲戰場上一度被視爲 " 無用水管 " 的德制小炮,也成爲了當時中國軍隊手中的 " 抗日利器 "。華北戰事擴大後,戰防炮教導隊 3 營營長郭定遠率部奔赴山西,馳援第二戰區并取得一定戰果。而在随後的淞滬會戰中,當時中國軍隊的精銳:陸軍 87、88 師以及後來增援的第 36 師也在戰防炮教導隊的反坦克炮協助下,打擊入侵的日軍裝甲車輛。
1937 年 12 月的南京保衛戰中,教導總隊奉命戍守紫金山的陣地,麾下的各戰防炮連奮勇作戰,多次擊退日軍的步、坦攻勢。此時,戰防炮教導隊剩下的 8 門反坦克炮與裝甲兵團戰車第 3 連的 1 号 A 型坦克合編爲 " 戰炮分隊 ",劃歸衛戍司令部管轄。遺憾的是,所有留下保衛舊都的德式武器、裝備均損失殆盡。
▲日軍以繳獲的 Pak35/36 型反坦克炮爲藍本,仿造誕生出的九七式 37 毫米反坦克炮實物。注意爲增強該炮機動性而在腳架下加裝的小腳輪
▲據稱是日軍繳獲的 Pak35/36 型 37 毫米反坦克炮。也有一說是繳獲中國軍隊使用的 M1930 型 37 毫米反坦克炮。上文提及的九七式反坦克炮(日軍稱之爲 " 拉式 37 毫米對戰車炮 "ラ式三七粍対戦車砲)就是以該炮爲原型仿造而來的。
▲九七式 37 毫米反坦克炮穿深及性能一覽表。同樣是 37 毫米口徑,日軍自家的九四式 37 毫米反坦克炮哪怕推進到 150 米的距離,也傷不了九七式中戰車分毫。而德造的 Pak35/36 型反坦克炮卻能在 300 米的距離上一擊必殺,歸根結底,還是日軍自用的彈藥沒有被帽,其内部中空,不具備實芯穿甲彈的彈體結構強度,屬于 " 一碰就碎 " 的版本。
在 1938 年 3 至 4 月的徐州會戰中,中國陸軍第 200 師下轄的炮兵第 52 團奉命前往第五戰區馳援。抵達戰區後即被拆散使用。後來擔任遠征軍第 5 軍司令官的杜聿明認爲,此戰法是在削弱炮兵戰力。但問題在于,反坦克炮不像曲射野戰炮那樣,無法通過調整射角來達到最佳效果。而反坦克炮隻能固定平射的限制,也使其無法像車載火炮那樣随時支援,因此,拆散重組、重點部署也是無奈之舉。
在台兒莊戰役中,中國軍隊的德制反坦克炮給來犯之敵狠狠地上了一課。當時,第 200 師炮兵第 52 團 2 營 8 連的 2 門 37 毫米反坦克炮部署在台兒莊北火車站,協助當地駐防的陸軍 31 師 182 團;而另外 4 門 37 毫米反坦克炮則在台兒莊西北門陣地。
在防禦台兒莊西北門的戰鬥中,日軍中島戰車縱隊下轄的 89 式中戰車及其配屬的 94 式輕裝甲車,遭我 8 連反坦克炮火力打擊,沖在最前、貿然突進的 6 輛 89 式中戰車當場報銷。随後,又有 4 輛 89 式中戰車遭到我戰防炮單位集火,乘員同樣喪命于我步、炮兵的連續火力打擊之下。3 月 28 日,日軍再度向台兒莊北火車站及西北寨牆發起攻勢,遭我 182 團官兵奮勇抗擊,2 門德制 37 毫米反坦克炮再開戰果,将前來增援日軍炮兵部隊的天羽輕裝甲車隊的 94 式輕裝甲車擊傷。
至于中島戰車隊于首戰丢棄的那 4 輛 89 式中戰車,也被我軍繳獲成了戰利品。
▲操作德制 37 毫米反坦克炮的中國士兵
此後的戰場上,就鮮有 Pak35/36 型反坦克炮的身影了。不過,筆者在翻閱舊檔案時,意外地找到了兩張解放戰争時期,蔣介石視察 " 傘兵總隊 " 的一組照片。根據原博主 "60 炮 " 的注釋,這是當時 " 傘兵總隊 " 配屬的戰防炮武備之一。也有說法稱,這些火炮其實并不是德國原廠貨,而是國民政府自行仿制生産的 "30 年式 37 毫米反坦克炮 "。
▲位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内陳列的 30 式 37 毫米戰防炮實物,注意該炮爲木輪樣式。這個所謂的 30 式 37 毫米戰防炮是由國民政府兵工署令第五十工廠仿制而成,總産量據稱爲 94 門,彈藥通用。
▲ 1947 年 5 月,蔣介石視察 " 傘兵總隊 " 時所留下的 37 毫米戰防炮影像。當時的國民黨軍裝備複雜,呈現出 " 日械爲主、美械爲副、雜牌居多 " 的特色。抗戰期間,除了德制的 Pak35/36 外,國民黨軍還使用過繳獲的日制 94 式、美援 M3 以及蘇援 M1930 型 37 毫米炮,完全是一鍋 " 大雜燴 "
附錄:本文所使用的部分參考資料:
《抗戰時期陸軍武器裝備——步兵炮 / 防空炮兵篇》 滕昕雲
《鐵血軍魂:抗戰前期國民革命軍德制新式中央軍之整建 滕昕雲
《擋車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軍反坦克戰 上冊》 王法
《鋼鐵抗戰——中日裝甲兵全史 1938-1945》 徐帆、甄銳
" 國史館 "
https://www.krzzjn.com/show-1188-88659.html
60 炮的部落格
▲商務合作、粉絲投稿、加群,均可聯系主編。請多多打賞我們的原創文章,您的支持就是我寫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