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據企查查數據顯示,一個獨角獸的股權被變更:地上鐵。舊投資方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退出,新投資方甯德時代正式入局。在甯德時代 132 起投資案例中,這是其唯一的新能源物流車标的。
地上鐵是一家新能源物流車數智化運營服務商,通過線上線下的服務網絡,提供車輛租售(各類物流卡車)、充儲維保(充電)等服務。
據公開信息,早在 2020 年,地上鐵就已跻身獨角獸之列,估值 20 億美元(約 140 億元)。甯德時代重金押注這麽一家獨角獸,背後的原因是什麽?
01
地上鐵獲甯德時代青睐,背後原因不難理解。它至少有三道護城河。
第一道是規模化運營的 " 織網能力 "。以新能源物流車爲節點,編織了一張覆蓋全國 170 多城、超 16 萬台車輛的 " 地網 "。通過标準化車型(微面、輕客、輕卡)與集約化調度,将分散的城配需求與運力精準匹配,形成規模壁壘。如同地鐵網絡的 " 地面複刻 ",其 1700 個服務網點與 17 萬根充電樁互聯,構築了物理與數字的雙重密度,讓競争對手難以短時間複制這一 " 毛細血管式 " 的觸達能力。
第二道護城河是全生命周期的 " 數字基因 "。從車輛定制、智能調度到梯次利用,地上鐵将數字化貫穿資産運營全鏈條。其借鑒華爲 JIT 理念的調度系統,可實時優化車輛周轉效率;而自研的數字化平台,則讓維保、年檢、保險等環節 " 一鍵穿透 "。
第三道是産業生态的 " 協同壁壘 "。地上鐵以 " 專業分工 " 重構城配生态:向上整合車企資源,向下鏈接 2500 家企業與 13 萬司機,橫向打通充電、保險、回收等産業鏈環節。這種生态位使其既能輕資産運營(如抄底滞銷車實現 35% 回報率),又能通過國際化合作(如新加坡 SMRT 項目)輸出 " 中國模式 "。
02
那麽甯德時代爲什麽投資地上鐵?可能存在幾個目的。
首先是搶占物流電動化的主動脈,發展新的客戶。甯德時代通過 132 起投資事件構建了 " 電池 - 數據 - 場景 " 三角矩陣,地上鐵的入局是其完善這一矩陣的重要一步。
地上鐵已編織了一張覆蓋 170 城、超 16 萬台新能源物流車的 " 地網 ",直擊快遞物流業降本增效的痛點。甯德時代入股後,可以将自身電池技術嵌入物流車的生命周期管理,從充儲維保到梯次利用,形成 " 電池生産 - 場景應用 - 循環再生 " 的閉環生态。這些新能源卡車,都可能成爲甯德時代的新客戶。
其次,甯德時代可以獲得一個生态站位,從而加速推動電池标準化、車聯網統一等。通過資本紐帶,甯德時代可借地上鐵的運營場景,推動電池标準化、車聯網協議統一,甚至主導新能源物流車的技術标準制定——正如其與蔚來共建換電網絡般,意圖成爲行業規則的 " 隐形書寫者 "。
再次,地上鐵的出海戰略,可與甯德時代的國際布局形成共振。甯德時代可通過地上鐵在東南亞等地的物流網絡,輸出電池技術及儲能解決方案,将海外新能源物流車市場變爲第二個 " 主場 "。這種 " 技術 + 運營 " 的雙重輸出,遠比單純賣電池更具滲透力,亦是應對歐美市場壁壘的迂回戰術。
最後,該筆戰略投資兼具财務價值。自成立以來,地上鐵已完成超 10 輪融資,E+ 輪融資吸引了國際資本(如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旗下投資機構),已經處于 PreIPO 階段,顯示出較大的上市潛力。甯德時代通過旗下投資公司入股,可能獲得财務投資收益。
03
地上鐵所在的新能源物流車行業,正處于政策、技術與市場的三重紅利疊加期。
政策層面,國家 " 雙碳 " 目标已從宏觀願景轉化爲具體行動綱領。2025 年,全國超 80% 地級市劃定新能源物流車優先通行區,深圳、成都等城市甚至試點燃油貨車全天禁行。這種 " 路權争奪戰 " 将倒逼物流企業加速替換車輛,例如某快遞龍頭企業已與地方政府簽署協議,計劃 2025 年替換 50% 以上城區配送車輛。
其次是城配物流正經曆全面電動化浪潮,高頻短途場景正成爲新能源滲透率的主戰場。2024 年,城配領域新能源滲透率達 42.5%,廣東、海南等省份更突破 60%。在快遞、商超配送等場景中,新能源車輛占比已超 70%,且無人配送車開始試點 " 最後一公裏 "。這種 " 毛細血管式 " 的電動化需求,恰是地上鐵這類運營平台的核心舞台——其覆蓋 170 城、16 萬台車輛的運營網絡,可精準匹配分散的城配需求與集約化運力,形成規模壁壘。
市場層面,新能源物流車已經進入細分的場景競争。大約分爲 3 個方向:
1、短途重型車:攪拌車、自卸車因路線固定、續航要求低,2025 年新能源滲透率分别達 48.5% 和 24.5%,經濟性已超傳統車型。
2、冷鏈與極寒場景:半固态電池商用化使 -30 ℃低溫續航衰減率從 40% 降至 15%,打開北方市場。
3、換電模式崛起:城配中心換電站普及後,車輛利用率提升 30%,3 分鍾補能重構物流效率标準。
新能源物流車行業,已從單純的車輛替代,演變爲 " 綠色基礎設施 + 數智化運營 + 全生命周期服務 " 的生态競争。誰能将車輛轉化爲數據節點、将運力轉化爲算力、将能源消耗轉化爲碳資産,誰就能在萬億級綠色物流市場中占據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