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所有人期待了小半年之後,北京時間 3 月 28 日晚,小米汽車首個車型——小米 SU7 的最後一個懸念終于揭曉。
21.59 萬元起售,比雷軍一周前在微博上提到并對标的特斯拉 Model 3 入門款便宜了整整 3 萬元。此外還有 24.59 萬元的 Pro 版本和 29.99 萬元的 Max 版本。
雷軍在發布會後的媒體采訪環節透露,定價是在前一天晚上 7 點才最終敲定的:
「原來的思考是定 23.9 萬,頂配 35 萬。」
定價帶來了最直接的反饋。
當晚,小米公布了第一輪戰績:4 分鍾大定破萬;7 分鍾大定破 2 萬;27 分鍾,大定 50000 台。
需要說明的是,這 5 萬「大定」訂單中,除去 5000 台限量的「創始版」車型,消費者可以選擇在 7 天「猶豫期」内更改配置或者退款。也就是說,真正準确的第一條戰報還需要再等一周才能出爐。
但這樣的成績也大概率已經超過了雷軍和小米此前的預期。
在小米 2023 年業績會上,小米集團總裁兼合夥人盧偉冰對外透露的短期目标,是「進入純電豪華轎車單款産品的前三名」——這是一個模糊的品類,如果我們把 Model 3、極氪 001、蔚來 ET5/ET5T 等都歸入這個品類,那麽推測小米 SU7 的年度目标大約在 6 萬台左右。
從去年 12 月 28 日召開技術發布會以來,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市場也迎來了新一輪的價格戰,小米汽車一度被認爲面臨行業裏諸多對手的集體「圍堵」。
公布售價和拿下訂單隻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接下來,雷軍和發布會坐在台下的蔚小理、長城、北汽們,要一起面對更真實和殘酷的競争。
「蔚小理」三家創始人來到現場爲小米汽車助陣 | 極客公園
定好參考系,選準目标用戶
對于小米,大多數消費者最久遠也是最深刻的認知,是那個 10 年前憑借極緻性價比走進千家萬戶的國産智能手機品牌。
某種程度上,這種品牌心智一直延續到了現在。所以當雷軍和小米集團高管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小米汽車「可能會有點貴」的時候,我們總能看見這樣的調侃:「米粉隻是長大了,并不是變有錢了」。
不過,事實上現在小米汽車,連同衆多國産新勢力造車品牌,所面臨的行業環境,本質上和 10 多年前雷軍推出小米手機時别無二緻。市場兩級分化嚴重:一類是品質和溢價同樣高的國際品牌;一類是智能化程度逐漸跟不上時代節奏的廉價産品。
雷軍公布小米 SU7 标準版 售價 | 圖片來源:小米
隻是現在小米所售賣和交付的産品,從千元機直接跳躍了兩個數據量,變成了售價動辄接近 20 萬的智能電動汽車。對于任何一個消費品牌來說,這也都是一件困難的事。盡管雷軍反複強調「造車真的很費錢」,但要完成第一步的啓動和銷售目标,在戰略和戰術上,還是需要選好對比的參考系,并且要更精準地圈定第一批目标客戶。
小米第一款車的參考系,是一年在中國賣出接近 15 萬輛,全球超過 50 萬輛的特斯拉 Model 3。
而雷軍在發布會上提到的幾類目标用戶,第一類也正是「在觀望 Model 3 的消費者」。在官方介紹裏,SU7 可以提供更好的智能座艙(尤其是語音交互)和智能駕駛體驗——後者其實是特斯拉的優勢,但是在現階段裏,由于數據采集等複雜原因,特斯拉的智能駕駛相關功能還無法在國内落地。
至于那款售價接近百萬的保時捷純電轎跑 Taycan,小米應該從來沒有把它真正當成過對标對象。它隻是在風阻和審美的角度,爲後來者做了一個純電車型的外觀「參考」。要知道,根據相關市場調研,Model 3 的用戶裏,有相當一部分的購車原因來自于外觀。
小米 SU7 首期推出了多達 9 款配色 | 圖片來源:小米
第二類用戶,小米則瞄準了傳統豪華品牌 BBA 的「34C」(即寶馬 3 系、奧迪 4 系和奔馳 C 系)車主。易車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1-2026 年,中國車市「增換購」趨勢明顯,增換購的主導地位有望升至 80%。小米用更好的能源經濟性和更低的品牌溢價兩張牌,瞄準了這個巨大的市場。
很難說,在智能電動汽車時代裏,小米和中國造車新勢力們是否打赢了第一場戰役。但至少從目前美國和歐洲的相應政策裏可以看出,中國新勢力已經在産業層面引起了它們的重點關注。
在消費市場上,新品牌們也爲自己和國内消費者迎來了全新的定價權和選擇權。從這一點來看,21.59 萬的小米,和新勢力們其實一起邁向了智能硬件的性價比 2.0 時代。
從首日的訂單數據來看,這款「比 Model 3 便宜 3 萬」且擁有「米時捷」外型的新車,應該達到了初期的目标。
從拼參數,到拼體驗
如果用挑剔的角度去審視小米 SU7,這台車在智能層面達到了不錯的配置,但确實也沒有什麽「突破性」的創新。
因爲單從數據來看,無論是智能座艙所搭載的 8295 芯片,還是 Max 版本所搭載的雙 Orin X 芯片,以及 700-830km 的 CLTC 續航,每一項在市場同價位的車型裏,都可以找到可以匹配甚至超越的車型。
所以,所謂「沒有重大突破」不僅是小米汽車一家在這個階段面對的問題,某種程度來說,這是一個技術局限。
在智能駕駛領域,小米在 2023 年投入了 75 億元,并且組建了超過 1000 人的研發團隊,并且提出在 8 月全國開通城市輔助駕駛的目标。不過盡管如此,我們必須指出,影響智駕的因素不止是由人決定的「算法」水平,還要受到「算力」和「數據」的限制。
小米智駕 Max 版本計劃在 8 月開通全國城市 NOA 功能 | 圖片來源:小米
在算力層面,如果隻看硬件配置,小米 SU7 Max 版搭載了兩顆英偉達 Orin X 芯片,車端算力達到 508TOPS,在行業裏屬于絕對的高配。但這個算力,目前依然處在高速 NOA 有餘,城市 NOA 不足的尴尬階段。
何小鵬前段時間在中國汽車百人會上的發言也證實了這個現狀:目前城區智駕平均百公裏接管次數大于 10 次,遠高于高速智駕百公裏 0.1 次接管的水平,體驗不佳。
何小鵬認爲,目标是在未來 18-36 個月裏,把城區智駕的百公裏接管次數降低到 1 次以上——而這個時間,恰恰和英偉達新一代智駕平台 Drive Thor 推出的時間契合。
算力需要依靠芯片能力的升級,而數據則需要更多實車的積累。
據雷軍介紹,小米 SU7 前期投入了超過 500 台測試車,積累了超過 1000 萬公裏的測試數據。在測試期間,這是一個很高的數據,但随着量産車發布,1000 萬公裏也許隻是一天的訓練數據。所以,智能駕駛領域的體驗,也是随着數字逐漸提升的過程。
電池領域同樣如此。小米 SU7 共有 3 種不同的電池配置方案,分别對應着 73.6kWh 磷酸鐵锂、94.3kWh 神行電池和 101kWh 麒麟電池。和同級别的其他競争對手 Model 3、極氪 007、小鵬 P7 等産品相比,不同 SKU 下的續航裏程各有勝負。但同樣,技術并沒有達到臨界點。并且,在高度協作化的當下,這些數字大概率不會成爲某個廠商「一家獨大」的競争優勢。
所以,比起拼芯片算力、比拼在不同溫度、路面條件、駕駛習慣下不同的續航表現,不如比拼實際的用戶體驗。
真正的核心差異化,往往就體現在細微之處。在現場演示小愛同學上車的語言交互時,小愛同學就展示了在多模态下,極強的問答能力和指令執行能力。
不要小看智能語音這個功能,某種程度上,它也許會定義未來智能汽車上全新的交互模式——畢竟無論是類似智能手機的觸屏操作,還是傳統汽車裏的實體按鍵,都需要占用駕駛員的注意力,而語音也許是駕駛時最絲滑的控車方式。這也是小米比起傳統汽車廠商的優勢所在。
小愛同學展示基于外界環境的多模态感知問答能力 | 圖片來源:小米
雷軍對「從參數到體驗」的這一套競争邏輯也并不陌生。小米手機初期,正是憑借着高性價比和高參數迅速發展。然而當市場逐漸飽和,供應鏈逐漸成熟之後,産品用戶體驗成爲了核心競争力。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市場占有率最大的「千元機」越來越少,而旗艦機型卻越來越多。
開門紅了,然後呢?
稍顯遺憾的是,在這場持續超過 2 個小時的發布會裏,雷軍應該再多幾次主動邀請用戶進店試車。
在小米前 10 年裏,最大的成功經驗之一就是利用互聯網銷售模式,降低成本造出了售價更低的産品。
汽車行業很難完全複制這樣的經驗。畢竟賣車和賣手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用戶需要更直觀感受産品,才能支持遠高于數碼産品單價的「重」消費決策。
無論是前文提到了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語音,還是雷軍多次提到的汽車機械能力,這些都無法僅僅通過一場發布會,或者媒體的試駕視頻來呈現。
舉個簡單的例子,對于增換購用戶來說,加速和制動踏闆的腳感,穩态轉向時車輛懸架提供的支撐,在不同路面時底盤對于路面信息的篩選和過濾,都是非常主觀的感受。
所以,3 月 28 日公布的售價,既是開門紅的關鍵影響因素,放在未來一段時間裏,又不是唯一的關鍵因素。
雷軍在此前專門發了一條微博,除了提到準備發布會外,還透露了兩個重點工作:确定第二批線下銷售網絡的選址;盡快提升工廠産能,确保盡早交付。
小米智能工廠,滿産後 76 秒下線一台整車 | 圖片來源:小米
前者對應着零售行業裏門店的選址邏輯。小米不缺乏這樣的經驗,2016 年 10 月,雷軍提出「新零售」的概念,目标就是線上線下同價,讓數碼産品更多觸達線下客戶。雷軍曾經在 2017 年接受采訪時表示,小米的年坪效做到了 27 萬元 / 平米。
後者則對應着一條制造業的邏輯。小米手機曾經經曆過一次産能危機,但汽車領域的難度隻會更高。雷軍在發布會上展示了小米汽車工廠的智能制造能力,這座工廠很快就要面對 9 種不同外觀配色、4 種内飾配色的排列組合考驗——幸運的是,似乎小米汽車沒有其他友商那麽複雜的内飾選配,畢竟很多配件都可以通過 CarIoT 的方式由用戶手動配置。
發布會結束後,網絡上傳出一張小米汽車高級顧問胡峥楠的對話截圖,表示「慶功酒也喝不下了」,因爲「一年産能都用完了」。它未必 100% 真實,但卻反應出市場對小米汽車此時的情緒:恭喜開門紅,然後歡迎來到一個魔鬼戰場。
三年前 3 月末,雷軍宣布進入人生中最後一次重要創業。3 年後的當下,他交付了第一份短期答卷。明天開始,他過往在産品、技術、零售、制作、生态合作方面的種種數據,還等待着被調用和處理。
這場創業就像是訓練一個複雜的模型一樣,GPU 還要一刻不停地持續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