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表外表裏 ,作者 | 張冉冉、黑銀轲,編輯 | 付曉玲
這兩天,關于純電 MPV 車型 MEGA 的小作文,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在媒體大喇叭下,MEGA 從座椅有幾個按摩點,到車内過道寬度、後備箱深度等幾乎所有細節,都被曝了個精光。
而這根本不像理想的風格,要知道,過往其每一款車推出,都會經曆漫長的預熱過程,讓信息一點點發酵。以 L9 爲例,原定發布前一個多月,大家還隻知道産品智能化的一些信息。
對此,市場不少人解讀爲理想在 " 秀肌肉 " ——看,我能打着呢,不要老盯着問界新 M7 的沖擊。
但我們的看法傾向,并非如此。
深入了解會發現,新 M7 對理想的競争沖擊,其實有限,或者說隻是表象結果,更核心的本質是主流奶爸人群消費偏好變了,撬動他們需要新的條件催化。
另一方面,随着 MEGA 的推出,實際透露的是,理想從過去的單一系列套娃,走向多系列同時運營,經營難度系數增加。
也就是說,理想其實踏進了 " 困難模式 "。這或許是市場真正擔心的。
理想沒變,可奶爸群體審美變了
事實上,理想接下來的苦日子,很大程度和滲透率拐點有關。
可以看到,L 系列交付以來,理想在奶爸群體快速滲透。而縱觀國内外,沒有一款車能吃下全部細分市場。
究其原因在于,汽車消費審美本身就是多樣化的,單一車型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
回看當下的奶爸市場,審美也開始發生變化。
過去,偏好理想的奶爸們,購買原因裏,排在前列的是空間、能源類型、外觀和配置等,不太 care 價格、品牌、安全質量等。
而追逐問界新 M7 爲代表的新奶爸群體,偏好截然相反。
事實上,M7 去年就推出了,但直到今年才大爆,一方面是,在這些奶爸們看來,"30 萬的 M7 全是缺點,25 萬的 M7 完美無瑕 "。
另一方面,也離不開餘承東對安全和質量的賣力吆喝。
比如,問界新 M7 核心賣點—— AEB(自動緊急刹車系統)功能,盡管被何小鵬追着質疑,卻踏踏實實的戳中了這波奶爸。有人表示:" 我對華爲的 AEB 主動安全很感興趣。感覺我身邊所有訂這台車的,都是對 AEB 感興趣。"
審美标準變了,問題就來了。
可以看到,理想 L7 Air(入門版)的售價,比問界新 M7 五座智駕款的起售價,還要貴一萬;理想 L8 Air 的售價,則比魏牌藍山頂配的四驅超長續航版,貴了 3 萬。
如此性價比懸殊,讓理想在新一波奶爸眼裏,顯得沒那麽香。
此外,7 月以來,理想兩次站上輿論質疑的 " 風口浪尖 ",被抨擊的點,既有内部空間小、用料不高端,也有浮鉗刹車制動器、麋鹿測試成績等安全問題。
這放在這波在意安全的新奶爸認知裏,是能逼瘋人的節奏。
如有 L7 意向買家說道," 我在門店看過,本來挺長草的,感覺很适合我們這種二胎家庭,但看到有車主爆料高速方向跑偏,吓死我了,不敢入手。"
也就是說,當下的理想,不在新一波奶爸的心巴上。但理想,必須争取這波人。
我們測算發現,理想在 30 萬級别的奶爸群體滲透率和在 35-54 歲 & 二線及以上的奶爸群體滲透率,均爲 15% 左右。
按照《創新擴散理論》的用戶群擴展規律,理想已經走過奶爸群體中的創新者(2.5%)、早期采用者階段(13.5%),到了争取早期大衆階段的拐點。
可以看到,創新者、早期采用者群體是 " 喜歡我就買 ",對應的正是 " 之前購買理想的奶爸 "。如下圖,2022 年理想的購車用戶中,崇尚創新意識的互聯網從業者占了大頭。
而早期大衆群體既要性價比,又要産品可靠沒問題——關注品牌、産品安全和質量、配套基礎設施等,也正對應 " 當下追逐問界爲代表的新奶爸群體 "。
理想要獲得更大規模的銷量,就必須要争取占比高達 34% 的早期大衆。
但結合上述來看,兩個群體審美差異極大,當下的理想,難以撬動早期大衆奶爸。
另一方面,他們之間無法相互參考意見,即使現在的理想車主覺得它很香(高淨推薦值),也無法老帶新。
總的來看,奶爸人群未滲透部分,審美變化了,理想沒變,是問題核心所在。而要扭轉現狀,關鍵在于跨越鴻溝,争取到新一波奶爸群體。
理想顯然也深知這一點,今年 6 月,李想也在微博曬出了上述的創新擴散圖,并配文說道," 在一個技術變革的大行業裏,理解這張圖片,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戰略也會更清晰、更堅定。"
從單一系列套娃走向多系列,影響幾何?
4 月的上海車展上,理想試圖講一個新故事:産品多樣化。
在其暢想中,2025 年将形成 "1 款旗艦車型 +5 款增程電動車型 +5 款高壓純電車型 " 的産品布局。
其實,有此策略不難理解,畢竟這是汽車行業叠代的慣常路徑。
比如,曾靠一款 T 型車風光無限的福特,被采取多品牌策略,并在各個價格區間推出車型的通用,成功逆襲。
隻是這樣一來,可能要背離李想的預期了。
衆所周知,李想曾立 flag 稱," 理想的任何手段,都是确保每一款車有足夠的競争力能成爲爆品 "。理想 ONE 以及 L 系列的成功,也确實證明了這一點。
原因在于,理想成立至今,說白了就隻有一款車,資源相當于獨享。
以研發來說,2018-2021 年累計研發費用顯示,理想是蔚小理三家中最低的,但分攤到單個産品上,理想卻是最高的。
而李想在産品細節上的 " 任性 ",也來源于此。
比如,L9 發布前一個月,有試駕媒體和用戶反饋說 " 保險杠不好看 ",李想立馬要求團隊把前杠下調 1cm,爲此多花了 5000 萬改生産線、磨具。
另外,可以看到,理想把高級配置變成了 L 系列的标配。
以空懸爲例,此前多搭載在寶馬 X7 等售價超過百萬元的車型,理想 L9 将其帶到了 46 萬區間,而最新統計數據,理想 L 系列魔毯空氣懸架配備率達到了 93%。
這相當于,你花不到寶馬一半的價格,卻能享受到同樣先進的功能、配置,誘惑力咔咔上升,爆款潛力釋放。
而之所以能高配變标配,在于單一産品系列,大部分配置可以複用,通過規模效應拉低成本。比如,L9 大多數高級配置幾乎原封不動地下放給 L8/L7。
也就是說,此前的單一系列模式下,理想将全部資源聚焦在一款産品上 " 精雕細琢 ",再疊加配置相互複用,帶來的高配變标配效果,爆款率一整個拉升。
但從 " 獨生子 " 家庭,變成 " 兄弟姐妹 " 大家庭,條件就不一樣了。
研發來說,理想未來的多元化産品,将在 1 個增程式平台、2 個純電平台,2 個智能化平台上進行 ...... 每款産品,都有自己的小家庭要顧,資源不可避免要分散。
這樣一來,自然會影響産品的精細度。
以蔚來爲例,李斌曾透露,2020 年蔚來做第二代技術平台的時候,就在規劃第三代的東西。也就是,ET7、ET5 等多款車型同時研發。
" 貪多 " 的結果是,幾款車型的售後或多或少都出現了問題。比如,ET5 後排空間局促、續航短、車輛各種異響等。
當下多項目并進的理想,資源分配能力也深受考驗。據晚點 LatePost 報道,很多産品細節李想已經不再抓了,其現在更在意産品沒有短闆、是否有個性。
配置方面,情況也差不多。新涉獵的純電,和增程平台完全不同,軟硬件複用很難。另外,車型價格區間跨度增大,内部配置複用同樣會降低。
内部挑戰變大,從前的爆品之路要想延續下去,已然變得不易。更何況,競争環境也今非昔比。
可以看到,當前國内 30 萬元級别的大 5/6/7 座 SUV/MPV 市場,擠得滿滿當當。而新入局者,還在源源不斷進來。
據《晚點 Auto》統計,截至 2023 年 7 月,指導價 30 萬元以上的新車已發布 37 台,而去年一整年的數量是 38 台。
競争之下,理想已經從年初的減配降價,走向近期的直降模式。
若競争環境進一步複雜,很有可能會讓理想分心。比如,不是爲了用戶,而是爲了競争推出産品。
衆所周知,曾是低價 SUV 開創者的哈弗 H6,面對競品的連番圍堵,就在情急之下走了一步 " 臭棋 ":試圖通過進一步細分價格區間,與低價 SUV 競争,奪回市場份額。
結果不僅沒實現爆款接力,反而導緻産品線混亂,同質化加劇内部損耗。
總的來看,産品多樣化之後,無論内部資源分配,還是外部經營環境,都讓 " 理想想把每個産品做成爆款 " 的難度增加。
除此之外,營銷難度也在加大。
比如,過去專注增程式的理想,可以毫無顧忌地踩着純電的短闆,營銷自己增程模式的 " 零裏程焦慮 "。
現在,理想不僅開始做純電,首款車型還是更耗電的 MPV,競對卻反其道而行,追趕起 " 同款增程 "。
以騰勢 D9 來說,其混動版是銷量大頭,純電版僅貢獻不到 5% 的銷量。原因在于純電雖能實現 15 分鍾補能 230 公裏,但仍無法消除用戶的補能焦慮。
同樣的,理想也面臨說服用戶的問題。比如一位考慮買 MPV 的用戶直言," 不如還是增程,續航裏程不上 800(km)就不會考慮 "。
總的來看,從單一系列 " 套娃 " 走向産品多樣化,經營難度系數提升,理想接下來的發展中,應對挑戰或成爲日常。
小結
拂開問界新 M7 競争的表象,經營難度系數的改變,更直擊理想的矛盾核心。
在奶爸群體審美變化的節點上,當下的理想,不在尚未滲透的這波奶爸的心巴上,而想争取他們,需要跨越鴻溝,投他們所好。
而從單一系列 " 套娃 " 轉向産品多元化,經營複雜度提升,極大考驗理想資源分配、項目管理能力和市場的敏銳性。
一切都預示着,理想的苦日子或要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