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有職業打假人質疑某主播帶貨的五常大米貨不對闆。
其實,關于 " 五常大米 " 真假的争議,這幾年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熱點話題,也經常出現在熱搜上。原因就是五常大米真的好吃,但産量确實不高,時有 " 李鬼 " 出現。
那麽到底什麽才是五常大米,它們又好在哪裏,背後都有什麽故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聊。
五常大米到底是什麽米?
說五常大米之前我們先說說五常市,五常市緊挨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因 " 五常 " 的仁義禮智信得名。五常市水系發達,河網密布,不少地區土壤肥沃,很适合種水稻。
不過在黑龍江種水稻可不容易,大家都知道黑龍江氣候比較冷,與海南一年可以種四季水稻相比,黑龍江五常這些地方,一年隻能種一季水稻,而且生長期還很長,育苗更是需要借助大棚或是溫室。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而且水稻收獲期五常地區的晝夜溫差大,這些因素讓五常的大米幹物質含量高、直鏈澱粉适中、支鏈澱粉含量高。通俗地說,就是這裏産的大米粒大飽滿、口感彈牙、飯粒油量大、香味濃郁。總結起來就是倆字——好吃。
那麽,五常出的大米就叫五常大米嗎?這到底是一種大米還是幾種大米呢?
廣義上說,隻要種子選用五優稻系列、松粳系列及其他符合五常種植條件種植的其他粳稻品種,符合大米執行标準 GB/T19266(也就是五常大米的執行标準),在五常地區種植,就可以稱爲 " 五常大米 " 了。
某五常大米産品相關信息 作者拍攝
不過,在普通消費者眼中,五常大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還是五優稻系列中的五優稻 4 号,五優稻 4 号俗稱稻花香 2 号。這個品種在五常市是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品種,我們消費者通常說的五常大米,一般就是指的種植在五常市的稻花香 2 号所加工出的大米,味道那是相當地道!
需要指出的是,成就好米,首先要有好的品種,其次是要有适宜的環境。哪怕品種是對的,在氣候有差異的地區種植,風味也會遜色不少。如果打着五常大米的旗号玩文字遊戲打擦邊球,賣的東西卻不是那麽回事,那就别怪别人質疑指責了。
五常大米背後的育種故事
一個優秀的品種背後往往都有一段育種人的傳奇,稻花香 2 号也是如此。稻花香 2 号的第一培育人田永太是朝鮮族,上世紀 50 年代,田永太從韓國青山南道來到了黑龍江省五常市,1966 年他當上了龍鳳山鄉的五一生産隊長。
當地河道和水資源較爲豐富,可以種植水稻。可當時在當地沒有合适的水稻品種,引進的品種大多來自隔壁的遼甯。别看都在東北,還離得那麽近,引進的水稻馬上就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産量也很低,畝産還不到 200 公斤。
尤其是在 1969 年,那年種植的水稻還沒進入成熟,氣溫就迅速下降。導緻田永太所在的生産大隊 150 多公頃受災嚴重,整個生産大隊甚至要絕收餓肚子。
種好稻子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 作者拍攝
在村裏老農的建議下,田永太在田裏開始尋找可以早早成熟的稻穗。一連找了六天他都沒找到心目中的早熟稻穗,第七天中午在田埂上心灰意冷的他正準備放棄的時候,不經意間眼睛瞟到了不遠處一簇金黃的稻穗正彎着腰随風搖動。
他趕忙把成熟的 12 個稻穗帶回家挂在了生産隊窗戶上保存,但刮了一場風後稻穗隻剩下了 7 穗。之後他按稻穗把種子編爲 1 号至 7 号,經過一年種植,其中 7 号穗子的後代滿足了早熟的需求。
他還通過這七号穗子收獲了 48 斤種子,又一年過去,這 48 斤種子變成了 5000 斤稻谷,田永太把這種子命名爲 "517"。這種稻米不僅适合當地耕種,還非常好吃,當地人廣泛種植了十幾年。
後來,田永太被調到大學當了副校長。他有一次回龍鳳山辦事,村裏老人焦急地對田永太說 " 老田,快回來吧,'517' 沒有了。" 原來經過連年種植和稻瘟病肆虐,原來選育的好吃的 "517" 慢慢就消失了。老農民對田永太的期待,他一直都記在心裏。
到了 1993 年,在當年發現 "517" 的地塊上,田永太又偶然發現一株有着 12 個穗子的長粒、有芒、壓圈的稻子,與當時北方稻子都不相同。不僅這棵稻子長得跟常見的北方水稻不同,種出後蒸出的米飯更是有着撲鼻的香味,繁育以後取名爲 "93 — 8"。
經過不斷地培育優選 "93 — 8" 在口感、香氣、抗病性、産量等方面表現非常優異,被命名爲 " 五優稻 1 号 "。之後,五優稻系列一直被不斷改進,到了1999 年五優稻 4 号——也就是稻花香 2 号問世,這也是今天種植最爲廣泛的五常大米的由來。
2021 年,田永太離世,享年 82 歲,他的一生從戰亂饑餓中走來,卻不忘爲大家填飽肚子,既要想着吃飽,還爲人民想着吃好。他被五常人民譽爲 " 稻花香之父 "、東北的 " 袁隆平 "。
現代育種,
已實現定向選育,定向改良
在現代育種技術下,育種的速度和效率已經大大提高。相對于以前的碰運氣來說,現在可以做到定向選育定向改良了。随着水稻基因組的測序的完成,我們已了解到了水稻的全基因組,這對于育種家們來講無疑是振奮人心的。
現在我們可以根據基因組信息和不同水稻之間的差異,通過實驗驗證每一個基因的功能,再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定向改良某個品種的某個性狀。通過植物育種工廠或南繁等快速傳代技術,選育周期将大大縮短。
盡管現代水稻育種依托于現代生物技術和栽培體系提升迅猛發展,但育種也絕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爲無米之炊,而想要培育出好水稻種出好米,就要有較爲豐富的水稻種質資源,有了大量的種質資源,才有操作的餘地,才能培育出優秀的品種。
此外,即便現代育種技術已經比原來進步了很多,但育種仍然是艱巨的工作。
比如水稻育種一般還要通過雜交,而雜交最常用的一種操作是人工剪穎去雄,由于水稻雌雄同花,花還特别小,因此去雄時不僅要把握好時期,還得去雄幹淨的同時不能傷到雌蕊,一粒一粒剪掉穎殼後将父本花粉抖在去雄過的母本植株花序上,經過授粉受精發育後種子形成後獲得雜交種,然後經過分子檢測技術篩選出 " 真雜種 "。
人工剪穎去雄,注意花大小和數量 作者拍攝
真雜種再與優良的親本雜交,經過分子檢測選出含有目标基因的個體再次與優良的親本雜交,必須經過多輪實驗,才能獲得既帶有目标基因又與優良親本無限接近的個體,從而達到改良的目的。
注意遠處一叢叢長得高出一截的,需要被篩選掉 作者拍攝
培育出的新品種的審定還需要經過品種申請、品種實驗、審定、公告等步驟。申請品種要具備特異性、一緻性、穩定性。品種實驗包括一年的預備實驗、兩年的區域試驗、一年的生産實驗,全程都是編碼測試,不透露實驗材料名稱和育種單位,經過專家組嚴格的審核後才可以通過品種實驗階段。
進入審定階段要對品種的各項參數是否符合要求,複合要求的要進行公告才能完成品種審定。因此一個品種從開始選育到成爲一個新品種少則四五年,多則二三十年,甚至是幾代人的心血。因此育種家一般不會郵寄或托運重要的育種材料,而是靠着手提人背,随身帶着育種材料。
袁隆平、田永太等老育種家雖然悄然離世,一代又一代人育種家追随者老一輩育種家還在默默努力。畢竟農業是立國之本,種業則是農業的核心,我們常說中國人飯碗要端在自己手裏,有遙遙領先的品種才是把飯碗端好端牢的核心。
策劃制作
本文爲科普中國 - 星空計劃作品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妙筆生花 農藝與種業專業研究生
審核丨程須珍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策劃丨丁崝
責編丨丁崝
相關推薦
2.别再這樣睡覺了!大腦更容易出問題,身體也容易提前衰老 ......
3.洗澡搓下來的 " 泥 " 越多,洗得越幹淨?你可能一直都做錯了!
4.你的洗衣液放太多了!這 8 個洗衣盲區大多數人都沒搞清楚
5.饅頭放冰箱超過 3 天會産生黃曲黴毒素,吃了能緻癌?真相是 ......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内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複 " 轉載 "
點亮 " 在看 "
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