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8 日,市場全天探底回升,滬指盤中一度跌破 2700 點。截至收盤,滬指漲 0.49%,深成指漲 0.11%,創業闆指跌 0.11%。
闆塊方面,光刻機、多元金融、煤炭、房地産等闆塊漲幅居前,消費電子、電商、ST 闆塊、電子煙等闆塊跌幅居前。
總體上個股跌多漲少,全市場超 3600 隻個股下跌。滬深兩市今日成交額 4793 億,較上個交易日縮量 454 億,創年内第三地量。
今天上午,三大指數紛紛震蕩走低,所幸跌幅有限,滬指險守于 2700 點上方。
下午剛開盤,一波突然出現的放量抛盤,又把指數 " 砸 " 出一個坑,2700 點關口直接告破。
但随後,護盤資金的态度也比較誠懇。13:45 起,寬基 ETF 連續兩波放量拉升,一度令三大指數全線翻紅,把市場情緒硬生生帶了回來。
這也是市場全天買盤集中、拉升效果最明顯的時段。
此後盤面雖出現一定回落,但總體特征已經定型,即:
1)縮量。今日全 A 成交額僅 4817 億元,回到年内地量水平。
考慮到今日港股休市,南北向交易關閉,場内成交額略有下降是情有可原的。
更重要的是,北京時間周四淩晨,全球市場将迎來一個重大時刻:美聯儲 9 月利率決議公布。在 " 降息 25 基點還是 50 基點 " 的答案揭曉前,場内資金難免有些保守和觀望。
2)抱團紅利。截至收盤,全市場有 3600 多家下跌,小微盤股、短線高位股都表現不佳;但全 A 總市值排名前 20 的個股,僅貴州茅台和中國電信收跌。
紅利指數也在大盤午後的拉升中,表現十分主動。
爲什麽節後首個交易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除了前述盤面表現,還有一個深層原因。
九月以來托底資金流入減少
13:45 起,在寬基 ETF 兩波放量的帶動下,今天表現最爲頑強的滬指出現明顯拉升,一度翻紅。
從分時圖來看,今日盤中,寬基 ETF 多次明顯放量,隻是前幾次均以托底爲主;直到午後這兩波,市場情緒才得以 " 盤活 "。
但不可否認的是,9 月份以來,寬基 ETF 整體量能出現萎縮,一定程度上令前幾個交易日市場上攻乏力。
如場内 4 隻規模較大的滬深 300ETF,本月以來(截至上周五)的資金流入力度,明顯難以和前兩個月相提并論。
中信證券日前研報稱,9 月以來托底資金流入減少,加快股價充分反映市場預期,磨底過程有望縮短,增量政策出台前預計短期資金博弈仍将主導市場;配置上,建議延續紅利加出海的底倉,耐心等待拐點信号。
配置策略方面,該研報認爲,在經濟基本面依舊偏弱、長久期國債利率不斷下行的環境中,紅利的底倉價值依舊存在,但在結構上要規避有基本面波動風險的品種;同時,目前已充分反映海外衰退和貿易摩擦風險的出海闆塊中的優秀公司具備配置價值。
光刻機概念全天領漲
闆塊方面,從全天表現來看,有三大方向表現突出。
首先是受假期消息面催化,開盤就大幅走強的光刻機概念。
這個利好指的是,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2024 年版)》。
工信微報介紹稱,重大技術裝備是國之重器,事關綜合國力和國家安全。中國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是指國内實現重大技術突破、擁有知識産權、尚未取得明顯市場業績的裝備産品,包括整機設備、核心系統和關鍵零部件等。而在電子專用裝備目錄下,集成電路設備方面出現了氟化氩光刻機和氟化氪光刻機,這兩者均屬于 DUV 光刻機。
中信證券認爲,2024 年— 2025 年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持續提升,其中中國市場領先全球,國内半導體制造産能尚存在較大缺口,設備國産化率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受益于下遊需求提升及國産化率的快速增長,看好國内設備、零部件和材料企業在關鍵領域的新品布局和先進産能帶來的訂單增量,預計未來 2 年— 3 年國内設備公司的訂單将快速提升。
國企改革概念今天也持續活躍,整體呈探底回升走勢,其中核心标的保變電氣,早盤就上演 " 地天闆 " 走勢,但午後封闆并不堅決——這一定程度上提示了短線情緒仍然不穩。
此外,保險闆塊延續近期強勢,雖然尾盤回落明顯,但盤中對指數起到了一定支撐作用。中國人壽盤中漲超 3%,創年内新高。
開源證券研報稱,上市險企 2024H1 負債端超預期增長,個險人力企穩和産能提升下新單保持較好增長,銀保渠道價值貢獻明顯提升,NBV 和 EV 均實現高質量增長。其中,4 家上市險企 8 月保費高增,預計受益續期保費延續高增,同時 8 月同期低基數下上市險企把握定價利率下調窗口期,部分新單需求提前釋放。
展望下半年,新單期繳基數回落下個險渠道支撐新單增長,報行合一全面推行和預定結算利率調降利于提升價值率,全年 NBV 有望高質量增長。
最後,在午後整體走強的紅利資産中,煤炭、銀行等闆塊貢獻了較多漲幅。
有觀點認爲,盡管紅利資産近期持續調整,但其長期投資價值依然顯著。特别是在全球經濟複蘇緩慢、資金風險偏好降低以及國内無風險利率中樞下移的背景下,紅利資産憑借其曆史穩定的現金流、高股息率及政策支持等優勢,有望成爲投資者優化資産配置的重要選擇。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