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 遠 别 對 生 活 冷 感 |
不怎麼拍電視劇的劉亦菲,這兩年眼見着勤快了。
最近一部《去有風的地方》,又把她帶到大衆視野。
劇開播時好評熱烈得一頭倒。本以為是部頗值得玩味的新鮮劇—— 30+ 的姐姐們還在人均女霸總的時候,敢想敢做的女性似乎又有了新模樣;國産劇也終于在大都市的夢裡,有了自己的田園詩。
可我趁興把劇打開一看,期待的火花全給澆滅了。
網上一水評論都是沖着治愈系去看的。大理确實美得很治愈呀,霧蒙蒙的蒼山、慢悠悠的牛羊,生活是遼遠的、寬闊的,人很容易順着這樣的景色滑進溫潤的時光裡去。
可要是誰跟我說這是部治愈劇,我真沒法贊同。
治愈從來不是由靓麗的人和平滑的生活構成的。像日韓拍過的好些社畜治愈劇裡頭,能讓人狠狠共情的人物,都沒那麼光鮮、亮麗。
比如去年很火的《我的解放日志》,美貞一出現就戳在好多人的心巴上。她過着究極平凡的生活,日子沒有大起大落,可挂在眼神和嘴邊的倦意總是抹不掉。
另一部韓劇《什麼都不做》也一樣,女主擠在早高峰的地鐵裡頭,頭發被汗水打濕、黏在額前;工作一天之後,又拖着滿臉油光回家。
她們不夠缤紛、亮眼,可依舊生動。人群松動之後,你能看見她們生活的全貌——沒有色彩的、失去了鮮活力的。
轉頭再看這些年的國産劇,對社畜的誤解不是一天兩天了。尤其是在刻畫女性職場人時——
要麼是天真爛漫的傻白甜,總有精英男士下場拯救;要不就是腳踩風火輪的女霸總,命運的齒輪永遠轉向小奶狗,等待她們的,是被軟化、被馴服。
相比之下,許紅豆的職場畫像還算是新鮮的:普通又忙碌的打工人一個。在職場上摸爬滾打了十多年,人生成果依舊少得可憐。
讓人覺着違和的是,劉亦菲演得實在太美了。她的皮膚白亮發光,頭發漆黑盈亮,北漂十幾年了,眉心依然是溫潤舒展的。
我總覺得,能從力量上給人治愈的片子,真實總是要比美麗重要的。觀衆能得到治愈,是因為喪感被切實地照亮了,人們能看見參照的可能性。而《去有風的地方》對治愈性的想象,實在太蒼白了。
許紅豆的喪感是用金句鋪陳的:就想找個沒人認識的地方當個廢人;不想跟時間賽跑了,會輸。網友誇她是打工人嘴替。
可我認真想想,她的生活也說不出多少真正的不體面。
人美心善、家庭和睦;工作上沒有勾心鬥角的人際要顧,甚至多加班就有機會升職。在她這裡,努力是有回報的。
可我們都知道,這不是普通人的大多數。想起前兩年被誇 " 人間群像劇 " 的《我在他鄉挺好的》,劇裡一樣是北漂女孩的喬夕辰,境遇真實很多。為升職加薪熬爆了肝,但有時候努力了很多,機會也未必是你的。
普通人所處的這片鋼鐵森林,就算日夜不停地幹活,也可能隻是一顆生鏽老舊後被換掉的螺絲釘。
這可能才是人間社畜最需要療愈的地方吧——時間和付出都會被卷進黑洞,留下的隻有無盡的虛無感。
但這些在許紅豆身上全然沒有體現。哪怕對她打擊最狠的閨蜜離世,也像是劇情工具。
刻畫兩人取暖的方式很虛幻,純靠一個沒能履行的承諾烘托着,以至于連悲傷看起來也是漂浮的。
很難不覺得劇本隻是個讨好觀衆的選擇。想出去走走的情緒這些年積澱太久了,所以隻要畫面輕盈,就算劇情松垮、拖沓一些,也會覺得是糖。
這是我覺得特别惋惜的地方。明明許紅豆這個人,有很多值得切開剖析的地方。比如工作了十幾年、業務能力好,可被人問到追求和理想時,她仍是喑啞茫然的;又比如獨自北漂多年,橫亘在她與家庭之間的孤獨感、疏離感等等。
可她每天就是美美地在風景地打卡拍照,或是啥也不想地放空發呆。編劇沒有任何解剖她痛處、困惑的欲望。
所以看劇評時挺迷思的。人物離地、劇情幹癟,也擋不住好評一波一波湧上來。或許美人濾鏡終歸有 buff,劇拍得再不走心,也不怕沒人買單。
我更想看見實實在在的國産治愈片。
一直覺得日劇是最會描摹療愈的。日劇裡邊的治愈,并不刻意避開生活的真相,也不愛勾勒宏大的愛情場面,它留給普通人觀望自己内心的空間。
日系治愈的招牌面孔——小林聰美就怎麼也看不膩。她總能诠釋出角色的不同弧光。
現在再看古早時期的《西瓜》,覺得她很早就有了女性體恤的意識。雖然總說自己性格乏味、一事無成,但早川基子在掙脫原有生活之後,切實感受到了治愈,就是因為接納了平平無奇、毫不出衆的自我;
還有《面包和湯和貓咪好天氣》的亞紀子,辭掉出版社工作後,她繼承了母親留下來的小食堂,在慢悠悠經營小店的過程中,她與曾經不願體諒母親的自己和解了;
再到去年新出的《森林民宿》,小林女士因為想要安靜地為别人做點什麼,所以跑到了森林裡開民宿。
這些形形色色的有治愈能力的女子,讓人體會最深的,無非就是無時無刻地探究自己的内心。對她們來說,外面的世界反而是不重要的。
我們愛看治愈片,也是因為這吧。看女人們不斷地挖掘自我,然後重新拾回生活的能量。
這種拾撿的過程不一定是充滿傷痛、撕扯,必須經曆絕處逢生,但在找到平靜之前,内心一定經過思慮、掙紮。
突然明白了為何平淡如水的劇情到我們這變得不耐看。《有風》恰恰缺失了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有人拿它和日劇《風平浪靜的閑暇》類比,同樣是逃離都市,跑去鄉下貓着過活。可我始終覺得大島凪的精神蛻變要更有根性。
印象裡有個場景,剛搬到鄉下的小凪,本來興沖沖想給自己列張願望清單,可撓了好久頭也沒想出來。她才發現,之前處處讨好别人的生活,熄滅了所有她對于自我的想象和期待。
整部劇最好看的地方,我覺得是看着凪一步步轉變自己和世界的關系。她辭職、搬家,切斷與過去所有的聯系,為的是重新審視不快樂的自己——
她不再辛苦維持男友喜歡的直發、打扮成束手束腳的淑女,而是穿讓自己舒适的衣服,跟喜歡她蓬蓬頭的人做朋友;她學會跟讨好型人格告别,回應内心更真實的 " 不 ";她學會欣賞綠婆婆構建的精神世界,因此明白孤獨并沒那麼可怕。
日劇裡的治愈,大多沒有流行劇本裡愛寫的那些奇迹。
體悟是詩性的,可過程是平凡可見的。一個灰溜溜的普通人,在沒有奇迹發生的日子裡,依然有找回生活顔色的可能性。
也有人說,拿《有風》當旅行片看看就行了,别太較真。可我不想妥協。
對自然和文化的信仰,當然是有力量的。
但我始終覺得,值得被搬上熒幕的治愈的要義,終究應該回到人身上。
内容編輯:萊一
來聊聊
治愈片裡你最愛的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