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風裏 _ 李峰 領導力測評師、培訓師、教練,香港大學心理學博士
來源:中歐商業評論(ID:ceibs-cbr)
我們熟知《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但是,任何好的事物,都有壞的一面,習慣何嘗不是如此?那些壞的習慣,又何嘗不是優秀品質的必然行爲表現?好壞,隻不過是修辭上的褒貶,而一個心理學上的特質,往往兼有好壞兩面,你要高效嗎?要麽照單全收,要麽與高效無緣。
那麽高效人士有哪些壞習慣呢?
壞習慣一,功利
這一點的學名叫做馬基雅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好的一面是戰略思維,即目标、手段鏈接緊密,做事有章法,絕對不會爲了做事而做事。
他們的目标系統構成一個戰略地圖,這種優秀品質發展到極緻,就是把自己人生大大小小的目标也畫成一幅戰略地圖。這樣一來,不僅自己累,而且讓别人望而生畏。
在周圍人看來,他們做事目的性太強,計劃性太強,憎恨做無用功,惜時如金,因而顯得急功近利。做什麽事,交往什麽人,都基于價值估算。功利的結果就是:他們隻有合作夥伴,沒有朋友。
壞習慣二,單調乏味
高效的代價是生活。高效人士有毅力,我對毅力的定義是:爲了長遠目标克制欲望,自己跟自己過意不去的能力。毅力就是用來收拾自己的。
高效人士收拾自己都成習慣了。俗話說 " 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 ",說的就是這類人。魯迅說:" 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寫作上了 "。喝咖啡多好啊!跟朋友喝咖啡多好啊!有朋自遠方來一起喝咖啡多好啊!可高效人士不這麽想,他們很少爲了快樂地消磨時光而喝咖啡;就算喝咖啡,往往也是爲了工作。他們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都在跟人談事兒,根本不知道咖啡味道如何,心思都在事情上了。
高效能人士陣營裏甚至有人放言:Never eat alone! 字面意思是:絕不獨自用餐,實質意思是:不談事兒不吃飯。此言一出,即成爲此族類的座右銘。他們以這種心态約你吃飯飲咖啡,難免單調乏味,席間缺少幽默感,他們心裏有事兒,不能放松,害得你也不能放松。
他們交流的是信息,有商業價值的觀點,而絕少交流情感。其中有些人不缺乏社交技巧,寒暄起來可以迅速拉近心理距離,但往往話鋒一轉,三句話不離生意經。這個轉換來得太快,讓人覺得不解風情。總之,你可以用追求卓越來贊美他們,但他們的另一面就是沒有生活。你可以說他們專注,因爲人的精力有限,事業生活難平衡。
作爲測評師,我喜歡問:" 你怎麽平衡工作與生活?"GE 前 CEO 傑克 · 韋爾奇認爲工作與生活之間沒有平衡,隻有選擇。我問到的一位高效人士說:沒有工作,就沒有生活;另一位高效人士幹脆認爲:工作就是生活。這兩位,我都給了高分,但他們單調乏味。
毅力的極緻就是完美主義。衆多高效人士過着強迫症式的生活。
一個真的患有強迫症的高效人士,是富有傳奇色彩的霍華德 · 休斯(Howard Hughes),他是美國著名航空家、工程師、企業家、電影導演。在旁觀者的眼中,他幾乎實現了所有男人的夢想:論财富,對他來說是與生俱來的;論美女,在他身邊用 " 如雲 " 來形容毫不過分;論創造,他可以設計飛機;論創業,他曾經擁有拉斯維加斯賭城;論改造社會,他徹底改變了當時拉斯維加斯的黑社會形象,讓賭城成爲紳士淑女的樂園;論冒險,他在兩次駕駛飛機繞地球飛的過程中失事,僥幸沒死。他嫌現實還不夠刺激,于是進軍好萊塢成爲導演,他死後成了幾部電影中的人物。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成功人士,人生卻以強迫症收尾。表現之一是吃豆子的方式——必須把豆子從大到小排好順序,然後再吃。貝克漢姆帥,成就驕人,也是個強迫症患者。他會花幾個小時把家裏的雜志擺放整齊,買襪子一定買雙數,這樣摞起來才可能一樣高。看他在電視上接受采訪的樣子,迷人的同時,是否有些拘謹?
壞習慣三,成就型焦慮
高效人士因成就動機強烈而時常陷入挫敗感。他們要麽抱負遠大,要麽精益求精,或者十分在意臉面,或者内心懷有夢想。
如果說知足常樂,那麽不知足則常有挫敗感,仿佛沒有成就感就活不下去一般。他們憎恨失敗,把每一次機會都當成孤注一擲,時常陷入焦慮,這種焦慮狀态随着準備工作的完成而得以緩解。
焦慮狀态可以讓高效人士暫時放棄任務以外的活動,專注于迎接挑戰,但往往給周圍人帶來壓力。他們對自己要求高,對别人也如此,所以,他們也帶給别人挫敗感。
壞習慣四,挑剔環境
人們适應環境有三種方式:一是改造環境以适應自我,二是改造自我以适應環境,三是換個環境,一走了之。高效人士偏愛改造環境,這源于他們的自信和成敗觀。
心理學對于歸因(attribution)積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人們都知道,任何事情的發生與否、結局如何,既取決于人的能力和努力,又取決于外在條件和偶然因素。但是,不同人專注于不同的側面。有人看到能力和努力多一點,另一些人看到外在條件和偶然因素多一點。
于是,在對世間萬物的解釋上,出現了外歸因、内歸因兩種風格。
外歸因的人往往這樣解釋自己和評論别人的成敗:" 生不逢時。大勢所趨,換了誰都一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内歸因的人往往這樣解釋自己和評論别人的成敗:" 有志者,事竟成。事在人爲。" 他們甚至相信人定勝天。這種不服輸、不認命、動辄改變環境而不肯屈就于環境的性格,一方面帶給他們高效,一方面也讓他們與環境格格不入。
在企業需要進行他們倡導的變革時,他們是急先鋒;當企業不需要這類變革的時候,他們難以忍受環境,要麽一走了之,要麽成爲内部動亂分子。
壞習慣五,咄咄逼人
高效人士的控制欲和支配欲比低效人士強很多。顯然,這種特征不是很讨人喜歡。他們在對話中願說不願聽,覺得自己的觀點很重要,急于表達,随意打斷别人,一旦對談話失去興趣就立即轉移話題。傑克 · 韋爾奇有一次心髒病發作,躺在病床上,居然還像一位 CEO 一樣把醫生指揮得團團轉。作爲病人,不管是 CEO 還是總統,就應該 " 打客場 ",而不該喧賓奪主。
《知人者智:風格與管理》一書這樣描述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裏的控制欲:
" 聖約翰大學的人格心理學家們将她的個性描述爲‘野心勃勃、極度自信、獨斷、有很強的支配欲’。有許多證據表明,希拉裏喜歡‘擁有支配别人的權力和讓别人服從、敬畏’。根據一些記者和人物傳記作家的描述,在公共場合希拉裏常常讓人感到不快,因爲她‘說話非常直接,不留餘地,而且根本不關心别人說什麽’;‘希拉裏經常表現出不耐煩,而且她的幽默常常被用于挖苦和諷刺人。"
對于希拉裏的個性,一位名叫詹姆斯 · 卡維爾(James Carville)的傳記作家的描述可謂一針見血:" 希拉裏不會故意撞你的車取樂,但她也不會爲了避免撞到你的保險杠而讓自己的車子沖到溝裏。如果你恰好擋了她的道,阻礙她做她想做的事,那你很快會被她碾過。"
壞習慣六,A 型行爲
A 型行爲的具體表現是抱負遠大、争強好勝、對人有敵意、疲于奔命的快節奏以及易怒的脾氣。敵意跟争強好勝有關,高效人士喜歡競争,視很多人爲競争對手。
我的一位美國前同事有一句名言—— "Beat them in their best",意思是,在别人最卓越的領域擊敗他們!這類人在中國被稱爲 " 職場聖鬥士 "。高效人士總是急匆匆的,這源于他們時間緊迫感太強。這種快節奏讓他們高效的同時,讓一般人感覺跟不上。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成就動機跟睡眠時間成反比。高效人士睡覺少,更有甚者,在睡夢中居然繼續工作。高效人士酷愛同時忙幾件事,所謂 multitasking。他們每天日程排得滿滿的,每天有一個 To-do list,每完成一個,就劃掉一個;每次劃掉一個,就獲得滿足感。我的一位客戶是某集團公司創始人,告訴我經常一天去三個城市,另一位朋友經常飛國際航線,他的書就是在飛機上寫成的。
A 型行爲容易引發心血管系統的疾病。最近的研究卻發現 , 真正對健康有害的不是抱負遠大、時間緊迫感以及競争心理,而是敵意和易暴怒這兩個行爲特質。在企業裏,A 型性格的人高效的代價是健康。
壞習慣七, 爲人苛刻
高效人士對自己是内歸因,對别人也往往如此,所以對别人的要求也相對高。低效人士怨天,高效人士尤人。高效人士自己重諾守時,也要求别人如此。他們欣賞同類,歧視低效人士,最不能忍受三類人:笨人、懶人、不靠譜的人。
喬布斯對這三類人則是零容忍,一旦發現,立即炒鱿魚。如果你攤上一位喬布斯這樣的高效老闆,那就隻有比他更聰明、更勤快、一諾千金,否則跟着他,職業生涯隻有死路一條。
高效人士的苛刻,有時也會拒合作夥伴于千裏之外。有位多元化集團的 CEO 跟我們開會,到會五分鍾就拂袖而去,扔下一句:" 你們準備不充分,準備充分了再開會。"
我作爲在場的咨詢顧問,不禁感歎:他完全可以多點耐心,再溝通幾分鍾,問題就解決了。他這甩手一走,不僅沒有節省時間,反而浪費了所有人的時間。會後我們團隊商量決定放棄與這位 CEO 的合作,因爲合作成本太高。
高效人士的這七個壞習慣,加上我們熟知的七個好習慣,讓高效人士的心理特質變得立體、真實。
史蒂芬 · 柯維總結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分别是:
1、積極主動;
2、以終爲始;
3、要事第一;
4、雙赢思維;
5、知彼知己;
6、統合綜效;
7、不斷更新。
這些好習慣和壞習慣,你分别占了幾條呢?
你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