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期,一則 " 杭州吸走北京上海人才 " 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據錢江晚報報道,2022 年杭州新引進的跨城流動人才中,有 20% 來自上海和北京,是引進人才最多的兩座城市。
對于 " 北上廣爲何不再吸引年輕人 " 的話題,很多網友表示,雖然北上廣深機會多,但生活壓力也高,如今很多工作在新一線城市的年輕人收入與北上廣的差别正在縮小,但新一線城市的生活成本相對要低,年輕人能攢下更多錢并且生活質量也不會打折扣。
官方數據也在佐證着這一現象。統計數據顯示,2021 年,武漢、成都和西安等城市人口增量均超過了 20 萬人,而北上廣深這四個超一線城市,2021 年人口增量總和僅爲 12.48 萬人。而在 2020 年以前的 10 年間,這四大城市的常住人口總增量都超過了百萬。
北上廣深的人口增速出現明顯放緩,一方面是因爲大城市的落戶難、房價高、生活壓力大等問題,成了諸多年輕人的勸退因素,另一方面也有一線城市主動纾解人口和調整功能定位的原因。與此同時,二三線城市也在利用一系列人才政策進行引流,使得當下年輕人對定居城市的選擇更加多元化。
年輕人出走北上廣深,是風的吹動還是樹的不挽留
作爲傳統的人口流入明星城市,北上廣深的優勢不言而喻:區域經濟發達,就業市場廣闊,交通便利、教育醫療等城市公共服務相對完善,這使得它們在過去幾十年城鎮化的過程中,一直是年輕人湧入的主要城市。那麽爲何如今的北上廣深,不再是年輕人的首選了?
一個衆所周知的原因就是北上廣深房價高企,普通工薪族越來越難以承受。對于年輕人來說,城市間流動的首要目的是 " 賺錢 ",獲得比之前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好的生活質量。對于大多數中國年輕人來說,擁有當地一套房子是紮根一個城市的入場券,但北上廣深的房價卻讓這張入場券變得可望不可即。
房價收入比是用來評估各城市居民買房難度的數據之一,指的是住房價格與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房價收入比降低意味着買房難度降低。最新數據顯示,2022 年全國 100 個重點城市房價收入比總體回落,但一線城市房價收入比卻呈反向上漲态勢,2022 年北上廣深四城整體房價收入比達到 30.4,較上年上升了 6.89%。其中深圳買房壓力最大,達到了 36.5,也就是說,深圳居民需要積攢 36.5 年的可支配收入才能購入一套平均價格的房子。一線城市居民的購房壓力之高可見一斑。
其次,落戶難也提高了年輕人紮根一線城市的門檻。戶籍在國内基本是與社會公共服務的享有權利挂鈎的,購房、買車、子女教育等大事都與戶籍緊密相關。但近些年一線城市的落戶政策要麽在收緊,要麽隻對高學曆人才開放。
以深圳爲例,2021 年 5 月,深圳先後發布《戶籍遷入第 2 頁共 3 頁若幹規定(征求意見稿)》和《居住社保積分入戶辦法(征求意見稿)》,拟将人才落戶的學曆底線要求由大專調整爲全日制本科,居住社保積分入戶基本年限由 5 年調整至 10 年,老人随遷将子女入深戶時間要求由 8 年調整爲 15 年等,戶籍門檻較以往收緊。
北京的落戶門檻也很高。根據 2021 年 7 月北京市人社局印發的《北京市引進畢業生管理辦法》,引進對象僅爲全國範圍内的碩博畢業生、京内高校和京外 " 雙一流 " 高校本科生。再就是通過考取公務員、部分事業單位、應聘有進京指标的央企、國企、高科技單位的崗位,但這其中的競争激烈程度與千人過獨木橋無異。
此外,北上廣深人口增速放緩,也與城市本身人口容量逼近上限後政府進行人口調控有關。城市的人口不可能無限制地膨脹下去。當一個城市人口規模達到增長邊際時,就會出現規模不經濟現象,即人口的增加不僅不能改善城市效率,反而帶來巨大的成本和問題,比如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
此前北上廣深四地都發布過城市總體規劃書,其中北京宣布将常住人口規模到 2020 年控制在 2300 萬人以内。此後經過嚴控新增人口和非首都功能疏解,2020 年北京人口數量控制在了 2189.3 萬。上海宣布将 2500 萬人左右的規模作爲 2035 年常住人口調控目标,而 2020 年上海市人口普查顯示,其人口規模已經達到了 2487.09 萬人,城市 " 人口餘額 " 已經告急。
" 引進來 " 隻是第一步," 留得住 " 才是硬實力
在一線城市爲了控制人口規模擡高準入門檻的同時,二三線城市已經打響了人才争奪戰。
這場人才争奪戰,以 2017 年武漢推出 " 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 " 爲口号的人才新政爲開端,截至 2022 年,全國已有超過 200 個直轄市和地級市出台了人才引進的專項政策,其中就包括了杭州、西安、成都、鄭州等新一線城市和省會二線城市,還包括了張家口、呼和浩特、徐州等三四線城市。
這些城市吸引人才的手段五花八門。比如進行戶籍改革,落戶前提由 " 先就業再落戶 " 改爲 " 先落戶再就業 ",有的甚至是 " 零門檻 " 落戶;還會針對應屆畢業生發生活補貼,博碩每年達萬元以上;而在住房上也有優惠政策,例如購房現金補貼、打折優惠購房,發放購房券等,徐州還将引進人才在購房時申請公積金貸款的最高額度放寬到 2 至 4 倍。除此之外,非一線城市還針對引進人才的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等方面進行照顧和幫扶。
在種種優惠政策的吸引下,越來越多人湧向了新一線城市或強二線城市。最新的人口數據統計顯示,2021 年,武漢、成都、杭州、西安、南昌、長沙等 10 個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量都超過了 10 萬人。其中,武漢 2021 年常住人口大幅增長 120 萬,成都增長 24.5 萬,杭州增長 23.9 萬,而西安、南昌、長沙分别增長 20.3 萬、18 萬和 17.8 萬。
從統計數據來看,新一線城市乃至二三線城市的搶人政策确實取得了成效。盡管二線城市的整體實力較一線城市仍有差距,但綜合房價、生活成本等多重因素,這些城市也正處于人口的擴張期。
不過在筆者看來,雖然二三線城市利用一系列優惠政策從一線城市手中搶到了人,但真正留住、用好人才,最終還是要考驗城市的綜合競争力。人才紮根不止需要房子、戶口等硬條件,也需要就業平台、産業基礎、醫療教育環境等軟條件。
近些年在逃離北上廣後又選擇重返北上廣的人并不在少數。BOSS 直聘研究院院長常濛曾對外透露,根據數據追蹤,有 23% 的人會在逃離北上廣深 15 個月左右時,選擇再次回歸一線城市。
因此對新一線和二三線城市來說,搶到人隻是開始,如何真正留住人才是在搶人大戰中笑到最後的關鍵。
在筆者看來,在當前各大城市搶人大戰中,政府往往充當了打頭陣的角色,但真正用人的主角其實是當地企業,隻有他們才能消化、留下人才。因此政府在引才的同時,也應該發揮企業的主導型作用,大力扶持發展本地特色産業,吸引大量優秀企業在該地落戶,通過産業發展來吸引人才。
另外,優良的公共服務和城市環境也是城市的持久競争力,通過提高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和營造宜居的城市生活環境,才能真正吸引人才安居樂業,紮根于此。
最後,人才引進不應一味與高學曆捆綁。畢竟一座城市的發展需要不同産業的勞動群體參與進來,既需要高學曆人才,也需要專于某一領域的藍領群體。因此各大城市在引進高學曆人才時,也要注意技工、基礎設施建設職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人才的質量和可持續性才是決定未來城市綜合實力的關鍵。
美國經濟學家愛德華 · 格萊澤曾在《城市的勝利》強調,城市的繁榮會放大人類的優勢,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能創造價值。的确,人口的集聚會促進城市的發展繁榮,城市的繁榮會讓人享受到更美好的生活,但要真正實現城市和人才的雙向互赢,引進來隻是第一步,後續如何結合城市定位和人才優勢,更好地規劃城市發展和激發人才潛能,才是 " 從 1 到 100" 真正增長的開始。(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僅代表個人觀點,與平台無關)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