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梁施婷 , 畢鳳至 , 王冰 , 實習生李曉宛
編 輯丨李振 , 梁宇芳
12 月 20 日,廣東省連放五個都市圈發展規劃,透露了在今後一段較長時間廣東促進區域均衡發展的路線圖。
其中,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得到國家發展改革委銜接函複,正式升級成爲全國第 12 和第 13 個 " 官宣 " 的國家級都市圈,此外還有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也揭開 " 廬山真面目 "。
具體來看,廣州、深圳作爲 " 萬億之城 " 将領銜兩大都市圈成爲廣東經濟發展的主動力。根據規劃,廣州都市圈将以廣佛同城作爲核心,着力打造廣東省高質量發展主引擎、全國高質量同城化示範區、全國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典範區;深圳都市圈則是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高質量發展先鋒典範、開放包容的世界窗口。兩大都市圈均承擔牽引全省發展的重要任務
而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三大都市圈,盡管從目前來看仍處于起步階段,但規劃仍賦予了三個都市圈的重要任務。
目前,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經濟總量次于廣州、深圳都市圈,珠西都市圈的一體化發展,是解決珠江口兩岸 " 東強西弱 "、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抓手。汕潮揭、湛茂兩大都市圈均處于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交彙點,是拓寬省外經濟腹地,帶動沿海經濟帶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大灣區辦主任艾學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廣東省已進入城鎮化成熟穩定階段。經過多年實踐,廣東有條件、有基礎、也有必要加快培育發展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等五大都市圈,進一步優化人口和經濟的空間格局,增強珠三角、北部灣和粵閩浙沿海城市群内生動力,形成區域發展新優勢,爲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全國前列提供有力支撐。
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長期關注廣東區域經濟的發展,他留意到此次規劃深化了原有的都市圈概念,回歸都市圈本質,即不是按照行政邊界,割裂市場的态度,而是從構建統一大市場來考慮構建都市圈。例如,不強行将河源與深圳都市圈放在一起,僅将深汕合作區放在深圳都市圈内。
" 都市圈是開放的‘圈’,是市場聯系和社會分工更密集的概念。" 陳鴻宇向南方财經全媒體記者表示,都市圈的提出是爲了協調城鄉發展,通過動态調整規劃不斷增強都市圈新内涵,将釋放廣東省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質生産力。
都市圈走向 " 你中有我 "
截至 2022 年,廣州、深圳都市圈的經濟總量已經突破 4 萬億元,在全國都市圈中位于前列。廣州、深圳都市圈既是廣東經濟的主引擎、核心增長極,兩個都市圈也橫跨了珠三角和北部生态發展區、粵東地區,面臨着如何發揮核心城市帶動發展的重要問題。
具體來看,廣州都市圈将探索不同功能區域的協調發展實現路徑,爲破解廣東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作出探索和試驗。比如,強化廣佛全域同城化,提升廣佛極點能級;聯動肇慶更加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強化與清遠都市區等環珠三角地區的互動合作,最終形成 " 一核兩極四軸 " 的都市圈總體發展格局。
事實上,通過廣佛同城和廣清一體化的建設,廣州都市圈打下了堅實基礎。接下來,廣州都市圈将以推動産業專業化分工協作和數字化轉型爲導向,推動廣佛産業高端化發展,支持肇慶強化産業轉型升級和質量品牌建設,支持清遠等地主動承接國内外特别是粵港澳大灣區新一輪産業轉移,實現都市圈産業協同聯動發展。
深圳都市圈則以開放、創新爲主要特征。規劃提出,深圳都市圈将建設成爲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高質量發展先鋒典範、開放包容的世界窗口。
值得注意的是,惠州首次被确認爲深圳都市圈副中心城市地位。由此,深圳都市圈内部将形成 " 一主兩副一極四軸 " 功能區。其中,深圳作爲主中心,引領帶動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東莞、惠州作爲副中心,前者将立足 " 科技創新+先進制造 " 的城市定位,持續增強高質量發展動能,後者則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培育壯大石化、能源、新材料、高端電子信息、生命科學等支柱産業。
此外,深圳都市圈還包括深汕特别合作區增長極,深莞穗發展軸、深莞惠河發展軸、深惠汕發展軸、與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協同發展軸形成空間骨架。
不過,規劃同時提到,深圳都市圈處于 " 兩個前沿 ",所面臨的外部風險挑戰更爲直接,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的問題仍然存在,産業鏈供應鏈安全問題凸顯。
對此,規劃提出,要以深圳爲主陣地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積極推動都市圈科學基礎設施和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建立服務都市圈、面向全球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同時構建 " 河套―西麗湖―光明―松山湖 " 等多個跨區域産業組團。到 2030 年,深圳都市圈研發投入強度目标是達到 5% 以上。
與廣州、深圳相比,珠海作爲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仍需要進一步提升城市能級和帶動作用,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内部仍存在産業協作和創新資源相對不足的問題。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範圍包括珠海、中山、江門、陽江四市所轄行政區域。根據規劃,将打造成爲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增長極、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裝備制造基地。
在基礎設施一體化方面,珠西都市圈将加強鐵路、公路、航道統籌規劃建設,構建 " 兩橫三射一縱 " 綜合交通總體格局,尤其是破解各市交界地區快速路和城市道路存在 " 斷頭路 "" 瓶頸路 " 現象,對外聯系通道仍有不足的問題。在建立協同創新的現代産業體系方面,規劃提出構建 " 兩廊三帶多集群 " 的産業發展格局,培育高端服務類、高新技術類、先進裝備制造類、現代農業類、海島海洋旅遊等多樣化特色産業集群,力争建成 5 個以上産值超千億元的特色産業集群。
南方财經全媒體記者留意到,上述規劃并非就都市圈談論都市圈,也涉及都市圈之間的互動。例如,廣州向東建設 " 與深圳都市圈聯動發展軸 ",深圳向西建設 " 深莞穗發展軸 "。同時,廣州都市圈将向南與珠西都市圈聯動發展,向西實現湛茂都市圈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協作。深圳都市圈則将通過 " 深莞惠河發展軸 " 帶動粵北發展,向東連接汕潮揭都市圈,向西與中山等城市合作打造跨江發展軸。
艾雪峰表示,五大都市圈發展不是孤立的、割裂的,是統一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 " 一核一帶一區 " 區域發展格局下的聯動發展。在編制規劃時注重加強廣深雙城聯動,推動廣州、深圳都市圈的全方位合作;推動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主動承接廣州、深圳都市圈的輻射帶動,加快構建 " 核 + 副中心 " 動力機制。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研究員朱元冰則認爲,珠江東岸和珠江西岸兩條經濟帶對整個廣東省甚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非常明顯,通過兩條經濟帶的聯動,大家各有賦能、相互協作,真正爲實現 " 再造一個新廣東 " 提供相應的區域層面協同的支撐。
探索跨區域聯合發展機制
從經濟總量來看,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 2022 年 GDP 分别爲 6591 萬億元和 7617 萬億元,經濟總量目前相對較小,汕頭、湛江作爲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也尚未達到超大特大城市規模。
打造湛茂、汕潮揭兩大都市圈背後是出于推動重大生産力布局向省域副中心城市傾斜的考量。不同于廣州、深圳都市圈,湛茂、汕潮揭都市圈内部城市的差距較小,因此并不強調中心城市單一的牽引聚集模式,而是側重交通基礎設施、産業、民生、生态環保等各個方面的 " 抱團發展 ",形成優勢互補的組合城市,從而實現都市圈内的平衡性和協調性。
艾雪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以汕頭和湛江爲中心推進汕潮揭、湛茂都市圈規劃建設,打造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增長極,促進和支撐粵東粵西地區兩翼齊飛,推動廣東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格局。
比如,在湛茂都市圈,臨港産業均是湛江、茂名重點布局的産業。規劃提到,湛茂都市圈深水港條件優越,擁有七個投資超百億美元的重大臨港産業項目,初步形成綠色石化、綠色鋼鐵、綠色能源等産業集群。
此外,規劃也強調了湛茂、汕潮揭都市圈在對外開放中的關鍵作用。規劃提出,要全面強化湛茂都市圈與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北部灣城市群及周邊都市圈的互聯互通。汕頭作爲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都市圈的建設也有利于深化東南沿海與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經濟文化合作。
随着廣東的五大都市圈規劃落地,都市圈建設提速,也意味着阻礙生産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将進一步消除。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在接受南方财經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分散的決策會導緻區域協調效果較差,未來可以探索在市級之上,在都市圈層面設置一級協調機構。比如在都市圈層面,以參股的形式成立政府引導基金,每個城市的稅收多少就按比例參股多少,讓基金的投向超越城市的本位利益。
廣州都市圈已經提出探索。規劃提出,在都市圈内建立跨區域聯合招商、共同開發、成本分擔、利益共享的發展機制,實施合作區 " 授權 + 清單 " 管理模式,有序發展 " 飛地經濟 ",規範推進新區設立及建設工作;聯合制定重大項目儲備庫和跨區域重大合作項目清單,逐步形成以項目促合作的都市圈發展機制和規劃實施機制。
深圳則提出,構建區域間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探索建立跨區域産業轉移、園區合作、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分擔和産值、财力分享機制、征管協調機制,統籌用于區域協調發展。
更多詳情點擊進入→
SFC
本期編輯 江佩佩 實習生 宋佳遙
21 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