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丨 BT 财經,作者|夢蕭
理想汽車正在造車新勢力中一騎絕塵。
7 月 1 日,理想汽車(以下簡稱理想)公布 6 月銷量,理想在該月共交付新車 32,575 輛,同比增長 150.1%,環比增長超 15%。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理想首次月銷量突破 3 萬輛,整個上半年理想總銷量達 13.9 萬輛,而 2022 年理想的全年總銷量隻有 13.32 萬輛。
面對如此喜人業績,有市場傳聞稱,理想将今年 30 萬輛目标調整爲 40 萬輛,随後理想方面出面辟謠稱此說法不實,但資本市場還是聞風而動,理想在 7 月 1 日美股收盤 35.10 美元,漲幅 2.36%;港股盤中一度漲幅近 8%。
理想汽車爲何在造車新勢力中這麽秀?
" 蔚小理 " 重新排名
從造車新勢力誕生後,一直有 " 蔚小理 " 的叫法,也是當時對三家造車新勢力綜合實力包括銷量的排名。
這一叫法已經從去年理想的強勢崛起而改變,理想無論是單月銷量還是總銷量,都在 " 蔚小理 " 中獨占鳌頭," 蔚小理 " 叫法已經名不副實。在 6 月,理想 32575 輛的銷量雖然與比亞迪和特斯拉還有不小的差距,但卻再次與蔚來和小鵬拉開距離,已經成功跻身第一梯隊。成爲國産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 3 萬輛的企業之一。同期蔚來銷量 10707 輛,環比增長 42.51%;但同比下滑 17.39%。小鵬銷量 8620 輛,環比增長 12.9%,同比更是暴跌 43.64%。
整個上半年,理想累計銷量爲 13.9 萬輛,累計同比增長 130%,蔚來累計銷量爲 54561 輛,累計同比增長 7.35%;小鵬累計銷量爲 41435 輛,累計同比下滑 39.93%。2022 年,蔚來總銷量爲 12.25 萬,同比增長 34%,小鵬 12.1 萬輛,同比增長 23%。理想同期總銷量 13.32 萬輛,同比增長 47.2%。
無論是總銷量還是增長,理想都領先于蔚來和小鵬。2022 年理想的銷量是蔚來和小鵬的 1.1 倍,而今年上半年理想的銷量是蔚來的 2.55 倍和小鵬的 3.36 倍,蔚來和小鵬已經被理想甩在身後。
理想優異表現,引來資本的青睐,每股股價由今年年初的 20.98 美元,一路上漲至 35.10 美元,增幅爲 67.3%,港股股價由年初的 77.25 港元飙升至 146.6 港元,增幅達 90%。同期蔚來美股股價由 10.21 美元跌至 9.69 美元,跌幅 5.1%;港股股價由年初 78.5 港元漲至 81.85 港元,僅增長 4.3%。同期小鵬美股股價由年初 10.63 美元漲至 13.42 美元,增幅爲 26%;港股股價由年初的 38.35 港元增至 58.7 港元,增幅爲 53%,無論是美股還是港股,理想的股價增幅都遠超蔚來和小鵬。
總市值方面,理想美股市值 365.8 億美元,港股市值 3054 億港元。同期蔚來美股市值 163.5 億美元,港股市值 1409 億港元。小鵬的美股市值 116.2 億美元,港股市值 1016 億港元。理想美股市值是蔚來的 2.24 倍和小鵬的 3.15 倍,港股市值爲蔚來的 2.2 倍和小鵬的 3 倍。
業内人士對 " 蔚小理 " 的說法已經嗤之以鼻," 這是最初的說法,但很早理想就用業績改變了這一說法,現在無論是總市值還是總銷量,都是理蔚小。"
" 蔚小理 " 财務數據全面對比
2022 年理想的總營收 452.9 億元,同比 2021 年的 270.1 億元增長了 67.67%,歸母淨利潤 -20.12 億元,同比 2021 年的 -3.215 億元增長 525.9%。其中銷售毛利率高達 19.41%,雖然較 2021 年的 21.33% 有所下滑,但依然爲造車新勢力中銷售毛利率中最高的一家。
同期,蔚來的總營收爲 492.7 億元,同比 2021 年的 361.4 億元增長了 36.34%,歸母淨利潤爲 -145.6 億元,同比 2021 年 -105.7 億元增長 37.71%。其中蔚來的銷售毛利率 10.44%,較 2021 年的 18.88% 有超過 8 個百分點的下滑,銷售淨利率和理想差距較大,有近 9 個百分點的差距。
小鵬在 2022 年總營收爲 268.6 億元,同比 2021 年的 209.9 億元增長了 27.95%,歸母淨利潤 -91.39 億元,同比 2021 年的 -48.63 億元增長了 87.92%。小鵬在 2022 年銷售毛利率爲 11.5%,同樣相比 2021 年的 12.5 下滑了 1 個百分點,相比理想的毛利率同樣有極大差距。
在已經發布的 2023 年一季度财報中,理想的表現更爲優異。該季度理想營收 187.9 億元,同比增長 96.48%,歸母淨利潤在 2022 年第四季度盈利 2.569 億元之後再度達到 9.297 億元,同比增長 8655.75%,其中毛利率 20.39% 較 2022 年同期的 22.63% 下滑近 2 個百分點,但超過 20% 的銷售毛利率僅次于特斯拉,爲國内衆多新能源車企之最。
理想的日子過得滋潤,但其他兩家造車新勢力并不如此,一季度蔚來營收 106.8 億元,首次單季度被理想超越。歸母淨利潤方面,蔚來單季度淨虧 48.04 億元,同比增長 163.21%。讓蔚來擔憂的不隻是虧損的增長,而是銷售毛利率的大幅下滑,1.52% 的銷售毛利率創下蔚來上市以來新低。另一家小鵬的日子更不好過,一季度小鵬營收 40.33 億元,同比下滑 45.9%,歸母淨利潤爲 -23.37 億元,同比增長 37.41%。小鵬的銷售毛利率同樣暴降,僅爲 1.66%,同樣創下新低。
相比理想的盈利,蔚來和小鵬依然是巨額虧損。理想的銷售毛利率波動不大,而蔚來和小鵬的銷售毛利率均有大幅下滑,理想已經在三家造車新勢力中成爲第一家盈利的車企。
分析師許藝認爲理想持續單季度盈利說明理想離年度整體扭虧爲盈越來越近,其穩定且高企的銷售毛利率成爲扭虧爲盈的關鍵。" 理想的毛利率一直比較穩定,均在 20% 左右,在全球車企中也僅次于特斯拉,這也是業内人士均認爲蔚小理三家最先倒下的一定不是理想的原因。"
" 套娃 " 式造車引質疑
理想原本隻有理想 One 一款車型,但近期理想忽然多出多款車型,除了理想 One 之外陸續推出了理想 L7、理想 L8 和理想 L9 等多款車型,成爲車型品類較爲齊全的車企。
據理想 L7 的公開資料,理想 L7 是理想針對三口之家專門打造的旗艦級 SUV,百公裏加速 5.3 秒的超強性能也高于蔚來 S6 的 5.6 秒,最能吸引消費者的是理想 L7 配載電池組總量達 42.8kwh,綜合續航裏程可達 1315 公裏,基本解決消費者的裏程焦慮。
目前市面在售的理想 L7 有 L7 Air、L7 Pro、L7 Max 三個版本,售價分别爲 31.98 萬元、33.98 萬元、37.98 萬元。價格上沒有新意,基本符合理想中高端的定位,但其外形上的大同小異,還是引來消費者的吐槽。
從理想 L7 的外觀和内飾來看,和此前發布的理想 L8 和理想 L9 區别不大,都是 SUV 車型,區分就是理想 L8 爲大型 SUV 和理想 L9 爲中大型 SUV,而理想 L7 的車型定位依然是 SUV,具體是大型還是中大型,并無明顯界定,僅在電池組規模、車身尺寸以及内部配置有所差異。
理想的車型很久前就被消費者質疑 " 套娃 " 式造車,理想 L7 除了外形和理想 L8 有高度的相似度,在内部空間布局、電池組容量以及續航裏程等則直接 " 複制 " 過來,隻有内部選配和車身尺寸不同。
從上圖可以發現,三款車型的外觀幾乎一模一樣,隻是理想 L7 車身長度爲 5050 毫米,而理想 L8 的車身長度則爲 5080 毫米,寬度兩者均爲 1995 毫米,在高度上理想 L7 高度爲 1750 毫米,理想 L8 的高度爲 1800 毫米,兩者僅僅差距 5 毫米,理想 L7 從外形上看就是小了一号的理想 L8。從下圖理想 L8 和理想 L7 的車型參數對比可見一斑。消費者買理想 L7 和理想 L8 本身區别并不大。有衆多網友吐槽這兩款車型就是一個 " 套娃 ",調侃稱自己 " 眼盲,根本看不出來有啥不一樣。"
但理想方面卻認爲理想 L7 和理想 L8 有區别 " 蠻大 ",理想汽車銷售副總裁劉傑稱,理想 L7 和 L8 價格都在 30 萬 -40 萬元區間,但針對的用戶群體不同,"L7 的用戶大部分都是三口之家或者準三口之家,L8 的用戶大部分都是有二胎,或者是有老人同住的家庭 "。但消費者對此并不買賬,認爲不過是理想的 " 借口 " 罷了。
汽車媒體張智勇認爲,作爲理想 ONE 的換代車型,理想 L8 相比理想 ONE,長寬高及軸距都有幾厘米的提升,并且依然有 6 座布局,推出理想 L7 也是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 雖然說理想用 L9 的外殼,以 " 套娃 " 的方式造出來了三台車,但每台車總能精準地找到目标用戶群體,将選擇權交給用戶,而理想在今年上半年的表現,也說明了 " 套娃 " 即便讓人诟病,卻取得不俗的成績。"
" 理想車型外觀創新力不足,和其研發投入亦有關系,理想的研發費用約爲蔚來的六成,僅比小鵬稍高,小鵬是真沒錢,而理想是爲盈利不太想投入。" 張智勇說道。2022 年蔚來研發費用爲 108.4 億元,理想爲 67.8 億元,小鵬爲 52.15 億元。同期三家造車新勢力的現金及等價物分别爲理想 404.2 億元、蔚來 231.6 億元和小鵬的 147.1 億元,理想的現金流最高。
無法解決的 " 自燃 " 難題
讓消費者诟病的還有理想不斷發生的 " 自燃 " 事故,這幾乎是理想無法徹底解決的 " 難題 "。
2022 年 8 月,成渝高速上理想 One 疑似自燃,其中有乘客被燒傷送醫,而車輛在消防隊員的全力搶救之下,依然被燒成空殼。在随後理想官方的回應中稱," 初步判定起火并不是由車輛自身原因造成的,懷疑車内存在易燃易爆物品并被引燃。" 這一回應也引發衆多網友不滿,稱理想的回應沒有切中痛點,未能正視問題,有 " 甩鍋 " 之嫌。
今年年初在濟南曝出的理想 L9 車輛自燃,再度讓理想陷入口誅筆伐的風口之中,同時在一個月前,理想 L9 在高速公路上 NOA 無預警情況下失靈,導緻發生交通事故。相比特斯拉的刹車失靈,消費者對理想 " 自燃 " 事件中表現得較爲寬容,理想也并沒有因此影響到銷量,2023 年至今,理想一直在國内新能源車企銷量中名列前茅,成爲僅次于比亞迪和廣汽埃安的新能源國産代表。
有業内人士分析認爲,自燃、高速失靈并不是理想一家車企獨有,但理想的 " 甩鍋 " 不能正視問題和解決問題,也爲理想減分不少," 自燃事故頻發,敲響了理想關于車輛質量安全的警鍾,對其品牌有一定損傷,若不能解決問題,一味甩鍋,會引發更多消費者質疑,理想現在的銷量激增是因爲其盤子夠大,不能因爲銷量出色就無視問題的存在,否則,其營收千億的目标可能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 " 蔚小理 " 中的老三,逆襲成爲老大,并成爲第一家盈利的造車新勢力,理想近兩年的表現較爲出色,在資本市場上也有不俗表現,今年同樣有望實現 30 萬輛的銷售目标,但理想依然需要正視自身創新不足和屢次出現的 " 自燃 " 事故,這樣才能去除消費者的質疑,真正在造車新勢力中 " 一騎絕塵 "。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