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手媽媽在陪寶寶玩耍的時候,腦子中都會冒出同樣的問題:
寶寶這麽小,每天就是吃喝拉撒睡,啥都不會。
跟他說話也沒有什麽反應,感覺也聽不懂,那我們還有沒有必要跟寶寶說話聊天呢?
在這裏呀,咱們先下個結論,那就是——
就算是寶寶不會說話,和寶寶聊天的好處也是很多的。
今天我們請到周風雲醫生,跟大家聊一聊,和小嬰兒說話的好處。
還在媽媽肚子裏
寶寶就會「聽話」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我們先把時間線提到更早期。
其實,當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裏,差不多 26 周左右的時候,就已經能辨别外部的不同聲音,并且作出反應了。
哈佛醫學院的神經學家,阿米爾 · 拉哈夫,領導團隊在 2012 年,對 25 到 32 周之間出生的早産兒,做了一項臨床試驗。
即便隻有 25 周多,早産兒的大腦也已經發育出了聽覺皮層,也就是大腦中處理聲音的區域。
研究人員把媽媽們的說話聲、心跳聲都錄了下來,模拟成了在子宮裏的聲音頻率。
然後把這些聲音,播放給一部分的早産兒聽,另一部分早産兒隻接受了常規護理。
大家都知道,早産兒的生理狀況是很不穩定的,通常會伴有呼吸暫停、心跳過速等各種問題。
但經過一個月的試驗之後,研究人員發現,和沒有聽媽媽聲音的早産兒相比,那些聽了媽媽聲音的早産寶寶,生理狀況更穩定了,同時大腦的聽覺皮層發育得也更好。
實驗證明,媽媽的心跳和說話聲,對寶寶的發育是有促進的作用。你看,早産兒都如此,那足月寶寶,能在媽媽肚子裏待得更久,自然獲得的收益就更高了。
聽到這兒,大家一定想問,那我得趕緊給肚子裏的娃聽起來啊,什麽胎教音樂、胎教故事,全都準備起來!
哎别着急!其實,聽什麽對胎寶寶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說話頻率和方式。
多用充滿愛意的語調,跟肚子裏的孩子說說話唠唠嗑,孩子的大腦就能更健康地發展。
寶寶說不來聽不懂
語言交流仍然很重要
大家一定還想問,和胎寶寶說話是有好處的,那出生幾個月的小嬰兒呢?你看,他們說不來也聽不懂,和他們聊天說話也有好處嗎?
沒錯!
哈佛醫學院兒科學、神經科學教授查爾斯 · 納爾遜,在 2000 年的研究發現,孩子大腦神經之間的連接,跟早期的體驗有關。
寶寶 8 個月之前幾乎都還不會說話,但這個階段,也是寶寶大腦發育的關鍵期。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小嬰兒雖然還什麽都不會說,但是 TA 已經在「吸收」父母說的話,能感受父母說話的語調,以及語言裏的情緒了。
這個時候,你說的每一句話,都在爲寶寶未來說出的第一句話,打基礎。
科學家們還發現,從孩子出生後,早期的語言接觸對大腦的結構,特别是管理語言的區域會造成某些影響。
2018 年,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瑞秋 · 羅密歐團隊,在研究中再次證實了這一點。
這個團隊選擇了 40 個四到六歲、足月出生而且很健康的孩子,對他們的腦部進行了核磁共振掃描。
結果發現,那些在嬰兒時期,父母經常與孩子交流的孩子,他們大腦中,專門管理語言輸出,也就是說話的區域,比起交流少的孩子有更多的腦白質。
更多的腦白質意味着什麽呢?
簡單來說,大腦專門管理說話的區域中,腦白質更多,就意味着孩子的語言能力以及表達能力,都會發育的更好。
所以呢,各位爸爸媽媽,放下你們的害羞,在寶寶面前盡情做一個話痨吧。
不管是在給寶寶喂奶時的輕聲呼喚,還是換紙尿褲的時候,變着聲調去跟寶寶說話。
甚至是抱着寶寶出門溜達的時候,哼哼小曲,都是跟你家寶貝交流、唠嗑的好方法。
培養一個能說愛說的孩子,從我們和他們多說話開始。
本文專家
周風雲
合作專家
Universidad Privada Del Valle
醫學博士
鄧欣媚
審核專家
華東師範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
深圳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
策劃制作
策劃:老丁
監制:大力、阿童木
排版:月餅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