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汽車組
作者|李文博
編輯|周到
頭圖|BMW
2018 年,一組寶馬 iNEXT 概念車的官圖,被好事之人 " 無心 " 地洩露在了互聯網上,瞬間引發全球各地網友的激烈讨論。
起因是,寶馬出人意料地給這台車,配上了品牌曆史上尺寸最驚人、造型最誇張、内涵最豐富的雙腎形進氣格栅。
寶馬車的前臉上挂兩個 " 腰子 ",這不稀奇,畢竟從 1933 年開始,寶馬就這麽幹了。但,明目張膽地挂這麽兩個顯眼包 " 腰子 ",屬實是豬八戒吃人參果——頭一回。
就像之前寶馬每一次設計風格發生重大變革那樣,這一次的 " 雙腎 Pro Max 前臉 ",也遭到了來自車主、粉絲、友商以及吃瓜群衆的口誅筆伐。大鼻孔、大闆牙、龅牙珍、土拔鼠、精靈鼠小弟,大家調侃吐槽寶馬前臉設計的熱情,絲毫不亞于蔚來車主給 NOMI 起名字。
不過,社會面的群情激奮,絲毫沒有影響寶馬大規模推廣 " 雙腎 Pro Max 前臉 " 的決心,之後寶馬量産車的前臉雙腎尺寸,無論是電車 i4、iX,插混的 XM,還是油車 M3、M4、是一個賽一個的大,Max 都快裝不下。
在旗艦純電行政級轎車 i7 上,寶馬将 " 大大大、好好好 " 的雙腎設計理念,推到了大氣層。爲了進一步提升前臉 " 得腎率 ", i7 将原本屬于前車大燈的空間,劃分出來一塊給了進氣格栅。事實上,i7 的前車燈,已經跟 " 大 " 字不沾邊了,充其量,隻能算個 " 燈帶 "。
倘若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接下來的純電轎車 i5,前臉可能連燈都要沒了,隻剩下兩個光秃秃的腎。
好在,寶馬沒這麽做。
在純電 i5 上,寶馬縮小了雙腎格栅的尺寸。這背後,是寶馬設計團隊,在進氣格栅尺寸這件事上,達成的新共識:高端車型繼續使用 " 雙腎 Pro Max",走量車型使用内斂、低調,接受起來更容易的 " 雙腎 "。
那,是什麽因素,促進了一向在自我審美上不動搖,甚至有些偏執的寶馬,在設計走向上轉舵呢?
一個不隐秘但偉大的寶馬子公司,浮出了水面。
它就是被稱爲 " 秘密智庫 " 的 BMW Designworks,寶馬設計工作室。
幕後推手
提起 BMW Design 寶馬設計,下面這些名字,你或多或少都應該聽到過一兩耳朵:
Fritz Fielder ,弗裏茨 . 菲德勒,他筆下的 BMW 303 ,所第一款采用雙腎格栅設計寶馬車型;
Wilhelm Hofmeister,威廉 · 霍夫邁斯特,寶馬車型經典設計 " 霍氏彎角 " 的締造者;
Chris Bangle,克裏斯 · 班戈,他就不用多說了,颠覆傳統寶馬的鬼才設計師,班戈屁股(Bangle-butt)創始人。我這代人的寶馬記憶裏,都有他的影子;
Adrian van Hooydonk,霍伊頓克,現任寶馬集團設計高級副總裁,僞 · 鼻孔愛好者。
Chuck Pelly,查克 · 佩利,Designworks 創始人,世界知名座椅、汽車和交通設計師。等等,這位大哥是誰?從擡頭看,他可能都沒有寶馬編制。
事實上,Chuck Pelly 在寶馬的身份,相當特殊:不是員工,勝似員工。
1972 年,Chuck Pelly 與其他兩名設計師,在馬裏布峽谷創立了全球創意咨詢設計公司 Designworks USA 。2015 年,公司更名爲 Designworks,作爲一家名不見經傳的設計公司,Chuck Pelly 早期隻服務兩個客戶:海斯特和奧的斯電梯。
1986 年,在工業設計領域闖出一定名氣的 Designworks 接到了寶馬 8 系(E31)設計汽車座椅概念的單子,Chuck Pelly 先生命運的齒輪,由此刻正式開始轉動。
給寶馬畫完座椅後,賺了一大筆錢的 Designworks 整體搬遷到距離前沿藝術一線更近的紐伯裏公園,并開始接到諾基亞、康柏、西門子、阿迪達斯等大公司的設計訂單。
1991 年,财大氣粗的寶馬一擲千金,收購了 Designworks 大部分股份。1993 年, Designworks 以寶馬子公司的身份開啓了寶馬 3 系 (E46) 的外觀設計項目。
兩年後,寶馬完成了對 Designworks 的全資收購,同一年, Designworks 邀請到知名藝術家大衛 · 霍克尼(David Hockney)在工作室裏,繪制了一台寶馬藝術車—— BMW 850 CSi。
很快,Designworks 就因其不受寶馬内部條條框框限制的外部自由視角,在創新車型的設計開發過程中,被委以重用,比如知名的寶馬 Z4,SUV 車系 X1、X3、X5 ;電動車系 i3、i8 概念車;跑車 M8 ,都有 Designworks 團隊深度參與的痕迹。
不過,Designworks 最 " 離經叛道 " 的作品,當屬 GINA 概念車( Geomtry and Functions In"N"Adaptions,幾何學功能運用的 N 種變體)。
這裏,我們就不得不請出全世界寶馬粉絲的老朋友克裏斯 · 班戈,AKA 性感數學家 · 火焰燃燒表面 · 詭異屁股擁趸。
2008 年,職業生涯進入倒計時階段的克裏斯 · 班戈,爲寶馬集團留下了最後一份禮物: GINA 。
這是一台直到今天,技術都無法支持量産的真 · 概念車,車身沒有鋼材、鋁材、碳纖維,取而代之的是無縫光滑的纖維布料。柔性的表皮布料讓車身可以随内部彈性骨架的走向無限伸展,設計師可以随心所欲地改變汽車形狀,直到成爲腦海中的理想型。
GINA 概念車深刻展現了克裏斯 · 班戈眼中未來汽車的精神氣質:柔軟,但堅韌。
柔性表皮 + 彈性骨架的組合,不僅啓發了當時 Z4 的設計語言,還回答了一個探索性問題:是否有可能在不使用金屬沖壓工藝的情況下制造汽車?
答案是肯定的。
遺憾的是, GINA 概念車完成後,克裏斯 · 班戈就離開了寶馬,GINA 精神自然而然地傳承到了最能跟克裏斯 · 班戈産生共鳴的集團子公司 Designworks 身上。
這種精神,讓 Designworks 在 BMW i 電動品牌的設計理念中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到今天都還記得, 2011 年,第一次看到湯姆 · 克魯斯在電影《碟中諜 4》中,駕駛着寶馬 Vision Efficient Dynamics 概念車在街頭狂飙時,自己内心的震顫。
當然,更讓我震驚的是,兩年後的法蘭克福車展,寶馬真把大熒幕上的概念車,給量産了。
通向世界的天線
像寶馬 in-house 設計部門那樣,畫出一台台新車,其實隻是 Designworks 的一部分工作,或者說小部分工作。 Designworks 的絕大部分工作重心,是以創新咨詢機構的身份,汲取非汽車行業外部合作夥伴的養分,爲寶馬集團開辟新的設計視野,形成對高端出行、品牌差異化以及大公司創新的新理解。
簡單來說, Designworks 是寶馬集團的千裏眼和順風耳,也是寶馬集團通向世界的天線。
所以,你會看到,Designworks 服務的客戶,非常多元:巴西航空、維珍航空、長榮航空、惠普、星巴克、可口可樂、柯尼卡美能達、約翰 · 迪爾反鏟挖掘機、巴伐利亞遊艇、IONITY 充電站、方太廚具、中車集團、以及雅迪。涵蓋了座椅家具、飛機、地下鐵路、自行車、船隻、體育用品、空中出租車(eVTOL)、農林業機械、超級高鐵等多個行業。
一個最經常被拿出來展現 Designworks 反哺寶馬集團的案例,來自全球航空業。
我們知道,航空公司的的頭等艙或商務艙,是一個非常私人的空間,它的功能是在較長時間内,盡可能地爲乘客提供極緻豐富且舒适的體驗:睡覺,吃飯,閱讀,娛樂,工作。設計頭等艙座椅,是一項複雜的大工程,是人體工程、娛樂、交互、甚至心理學等多學科的交叉應用。
在爲不同航空公司設計頭等艙娛樂系統過程中,Designworks 學到了不少服務高淨值人群的獨家竅門,并将部分經驗,應用到了 7 系的第二排娛樂系統上:尺寸巨大的屏幕、更高的屏幕分辨率、更有沉浸感的立體聲音響等。
雖然當今在中國,一台車上有冰箱、沙發、大彩電一點也不稀奇,隻能算标配。但在歐洲,有這三項配置的車,還是挺高級的。
另一個典型案例,是 Designworks 在中國紮根後,爲寶馬提供的" 神秘東方意見 "。
比如,聽取大量中國用戶意見,通過添加 " 雙眸 " 這一細節,讓車内的 BMW 智能個人助理形象更具象化,加深與車内成員的交互溝通深度。
在我看來,目前車内交互情感具象化最成功的是蔚來 NOMI,它厲害的點在于,将虛無缥缈的情感,落到了一個物理實體上。
其次就是寶馬這個根據用戶指令,有不同大小和亮度的發光球體,之前的它,的确沒什麽親近感,隻有科技感。如今加上了眼睛,算是在親和與科技之間,取得了平衡。
其它案例,還包括将中國傳統工藝,比如宋錦、漳絨、大漆,與前瞻材料結合後,融入寶馬量産車内;爲位于純電轎車 i5 C 柱上的數字 "5",提供全球獨一份的藍色背光。
寫在最後
第一次聽到 BMW Designworks ,會很想當然地将它認作爲寶馬的設計部門。
第一次接觸 BMW Designworks ,會把它當成是寶馬集團的 " 副業 ",沒指望争多少氣,掙太多錢,主要是給公司的功勳元老、前朝舊臣們找個去處。
這兩種 " 預設認知 ",都是把寶馬想簡單了後,産生的誤解。其實,Designworks 的意義和功能,寶馬一直都想得很清楚:一個遠離日常公司流程和運作嚴峻考驗的子公司,一個讓設計創意能夠萌芽并茁壯發展的創新平台。
它們都對。
不過,我更願意把 Designworks 理解爲替寶馬 " 擡頭仰望月亮的人 "。畢竟,懂得仰望月亮的人,撿起地上的六便士來,也不會含糊到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