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阿 po
2023 年的開年,國産影視劇行業又有新變化。市場一邊進入劇集排播上線的 " 亂紀元 ",随時有劇集空降開播;另一邊則是優質懸疑劇進入 " 恒紀元 ",在視頻平台線上劇場的類型化土壤中,不斷培育令人驚喜的精品懸疑劇。
《光淵》就是這場變數與定數交錯中的結合體。該劇在零宣傳的情況下,于 2 月 18 日上午突然播出,首周放出 8 集,作爲 2 月末這一檔期中懸疑賽道的 " 獨苗 " 劇,《光淵》承載了多少此類題材愛好者的期待是可想而知的。
故事講述了一個與當下人類文明不同的新元文明背景下,新洲市罪案率不斷上升,特調組隊長駱爲昭帶領組員,在裴氏集團繼承人裴溯的協助下共同打擊犯罪,從而牽扯出與裴溯家族有關的 " 清理者 " 以及其背後藏在暗處的神秘勢力。
不過越是被期待,越是被嚴厲對待,播放初時争議不斷,架空背景是否懸浮、人物妝造是否違和,都成了網友對《光淵》的審判重點。
如今網友會将開追新劇的過程戲稱爲對其進行 " 審判 ",并進行即時迅速的互相交流,這是互聯網影視 to C 特質的魅力點,隻是在觀劇形式更加娛樂化的同時,也令劇情質量需要接受更苛刻的檢驗。
好在《光淵》開播次日登頂艾漫數據在播劇活躍受衆榜榜首,連續一周進入德塔文電視劇景氣指數日榜 Top10、景氣值破 1,超話閱讀破億、微博主話題閱讀破 5 億、抖音相關話題閱讀破 10 億,零宣傳的情況下自然熱度不斷發酵。
前兩集的争議成了 " 真香 " 信号,八集之後輪到觀衆着急催更,想必可以在 " 審判 " 中突圍的《光淵》肯定還是 " 有點東西 " 的。
高概念、強懸疑、快節奏
優質懸疑劇基本底色
懸疑題材是近幾年國産劇中洗牌升級最爲快速的類型,伴随着懸疑劇從叙事類型、鏡頭語言到整體風格的不斷進化,呈現出來的形式也逐漸多元。
全網觀衆在 2023 年的開年就迎來過一場追看現實主義懸疑劇的熱潮,而《光淵》的降臨是作爲具有一些未來感的軟科幻懸疑劇,截然不同又讓人躍躍欲試。
故事的軟科幻感主要來源于開篇的架空時代背景設定,新元文明 253 年。雖然年代稱呼陌生,但不難從劇中一些關于 " 前序文明 "" 上個文明 " 的台詞稱呼中,聽出比現實社會有所超前的近未來感。
《光淵》發生的架空地域背景新洲市俯瞰全景
而在高度自治政策爲主的新洲市地域舞台中,開篇案件就有所牽扯的新東區與下西區兩塊行政區域之間,高科技感與貧亂生活景象沖突下産生的賽朋元素,也營造出一種令觀衆毛骨悚然又迫不及待想要探索未知新秩序的詭谲氛圍。
所以開篇看似突兀的強設定,其實也輔助了觀衆提前進入懸疑的空間中,雖然并不百分百貼地而造成短暫的疏離,但如此構建的高概念包裝顯然會令懸疑元素更加撲朔迷離。
現在可以看到的前八集内容裏,已經明确了單元案件的推進方式,《光淵》總共 30 集的内容将會被劃分爲 5 個單元案件,并由主角将其做出串聯,這是懸疑劇的一種标準模式。而在主角裴溯身上看見的母親石楠自殺和時刻出現的 " 清理者 " 謎團,亦成爲埋得更深的、需要用整部劇去探求真相的主要案件。
雙線懸疑帶來更強的吸引力,又層次清晰、節奏明快地分别做出推進。
第一案 " 傲慢者 " 講述的是送貨員何宗一被扼死抛屍于下西區的棚戶生活村屋外,這一案就經曆了幾易嫌疑人的轉折,幾乎每一集都會有兩個案件關聯者進入受命調查的特調組視野,比如何宗一的合租室友苗小偉、在何宗一打工場所與之有碰擦矛盾的富二代張東瀾,甚至與張東瀾同屬一個社交圈的主角裴溯也進入過審訊室。
裴溯的卷入一方面是将單元案件與主角做出綁定,讓整個故事不至于有分離感,另一方面是一種雙重推理的手法,整個破案的過程會從特調組第六支隊隊長駱爲昭和協助者裴溯的兩方視角做出抽絲剝繭的解讀,期間或者是通過一問一答、或者是互相印證,将觀衆看見或者沒看見的細枝末節擺上明面,進行邏輯解惑。
好比第二集中駱爲昭對裴溯的審訊,駱爲昭提出一些對張東瀾可能是行兇者的質疑,裴溯直接說出 " 我在告訴你爲什麽張東瀾不可能是兇手 ",條理清晰、有理有據地一一分析了張東瀾不會親手殺人、不是激情殺人、不做财權交易等可能性,這些都是觀衆在進入推理局中會有的質疑。
在這種兩位主角搭檔的高效推理之下,除了爲促成每集案件的新進度之外,對圍繞裴溯與駱爲昭、陶澤等人的前史也一層一層地剝開,所以每一集給到推理懸疑愛好者可以思考的空間也極爲豐富,這也是《光淵》從劇情設置到推理細節都做得豐富細膩的地方,足以提升沉浸式推理的體驗感。
在國産劇進入元素疊加的時代,《光淵》做出的 " 高概念 + 懸疑 " 思路無疑是 " 懸疑 +" 題材未來在市場上的大勢所趨。外在以哥譚輕賽朋的美術風格增加了視聽享受,内在包裹的依舊是缜密邏輯和快節奏劇情,最終強而有效地組成了一部優質懸疑劇的底色。
" 光 " 與 " 淵 " 的雙向救贖
關照現實的溫暖叙事
懸疑推理從來都是理性的邏輯思考,加上哥譚風的城市背景框架設定,讓《光淵》初看起來會頗爲硬冷。但國産影視劇最普世的趣味點一定來自于情感的共鳴,這種感性表達就如刻入基因一般地體現在每一部作品裏,即使像《光淵》這樣的懸疑劇。
構建一組漂亮的人物關系通常是令觀衆情緒順利進入劇情的前提,正義沖動擁有豐富經驗的警探和亦正亦邪外表冷漠的天才搭檔,已經是懸疑劇最爲成熟的人物關系,所以通過裴溯與駱爲昭爲核心、特調組成員及其親友團組成的群像人物在前八集中完成了很好的關系網。
新元文明曾因一場氣象災害導緻 1.3% 的人類基因序列異變,成爲了 " 零度共情者 ",失去共情能力的人有可能成爲潛在犯罪者,雖然這是一個劇中社會仍在争議中的問題,但劇情由此開始其實已經将人劃分爲兩個沖突的陣營,也正是應對了劇名中的 " 光 " 與 " 淵 ",一部分人在陽光之下,一部分人在暗淵之中。
" 光 " 與 " 淵 " 的明暗構圖
沖突的目的這不止在于增加情節的強烈碰撞而給到觀衆表面的刺激,反倒是舉重若輕地将諸多人性争議與社會問題落入劇情裏,選擇了内核貼合主題的案件,展現一種讨論的過程,那就是:善與惡之間不僅存在對抗,更存在拉扯。
" 傲慢者 " 的案子雖然以一種令人痛心的形式完結了,何宗一的媽媽自我懷疑地哭訴 " 我教他歹人要好,做人要實在,是我教錯了嗎?" 的時候,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就是 " 做好人 " 沒有錯,所以周鴻川這樣的 " 傲慢者 " 伏法,其實也是另一種警醒觀衆,可以多從 " 善 " 的角度去看待一個人和解決問題,避免偏執帶來的一條路走到黑。
到了 " 偏執者 " 的案子裏,這樣的問題更加被擺在明面上。
第二案中的兇手紅裙女蘇若晚無疑是偏執的犯罪者,她的母親蘇玲奈在成爲行兇者之前更是一名受害者。不過險惡環境中邪惡的種子就一定會開花嗎?與蘇若晚截然相反的比照者就是裴溯,在零度共情者父親的冷暴力環境下成長,甚至母親都因此死去,裴溯卻很好地成長了。
有網友感慨,如果蘇若晚可以像裴溯一樣在幼時可以遇見正義良善的駱爲昭和陶澤,她或許也不會走入偏執。
劇中布景處處可以看見 " 關注你身邊的零度共情者 " 這一口号,傳遞的想法是大衆群體對弱勢群體的施以援手,是不同群體之間的相互救贖與融合,而不是對立。
" 你可以教孩子防備陌生人、提高警惕,但是不能讓她們怕穿碎花裙子,遇到兇手不是受害人的錯,不然要我們(執法者)幹什麽用?" 第六集中的名台詞也是在昭示 " 受害者有罪論 " 的不正确性,并向女性群體傳達正确的防範觀念。
劇中搭建的背景文明是新的,警示的是活在當下的觀衆,這就是國産影視劇中無論哪一種題材都将堅持走向的關照現實道理。一部懸疑劇尋求感官刺激是技巧上很容易實現的事,但《光淵》做到了以富有警示性和人情味的溫情叙事手法傳達積極的思想,是更具深刻社會意義的做法。
" 真香 " 與 " 黑轉粉 " 邏輯下
好故事不該被埋沒的理性觀劇生态
因爲高概念元素的包裝,很多觀衆在首次觀看《光淵》的時候都有輕微的門檻,即便劇情在 12 分鍾之後就加速進展、燒腦不斷,但依舊有不少對于人物的服化道、架空的概念設計方面議論頗多甚至表示并不接受。
直到《光淵》上線的第二天,社交平台上出現對該劇 " 真香 " 的評論,# 光淵好像真的很用心在拍 # 和 # 光淵口碑 # 等話題詞條在至今的時間裏被網友反複提及,甚至有網友表示在沒有更新的日子裏已經把前八集 " 盤包漿了 ",可以在零宣傳以及許多雜音幹擾的前提下獲得如此反饋實屬不易。
提及開播就要受到 " 審判 " 的,并不隻有《光淵》,其實在互聯網催動國産影視行業迅速成長、整個影視行業通過作品展現變化的過程中,都在接受網友 " 審判 "。對很多影視劇來說,看着看着就 " 真香 " 或者 " 黑轉粉 " 了,逐漸變成好作品必須面對的觀衆态度,這一現象下的底層邏輯,其實是影視劇介質變化帶來的娛樂方式的變化。
傳統電視劇的觀看模式,是以電視機作爲傳播介質、家庭爲核心的 to B 觀看模式,即電視台的主動推劇模式下,觀衆自由選擇觀看内容,并在生活社交範圍内進行讨論。随着互聯網影視的發展,互聯網觀劇模式從 to B 轉向 to C,即有更大選擇觀看内容、觀看時間、觀看地點等方面的自由度,讨論重心也從線下更多轉向線上社交媒體,邊追劇邊讨論的自由表達觀點成爲了主要的觀劇娛樂行爲。
這樣的模式優缺點并存,優點是網友旺盛的表達欲可以在社交平台上轉化爲社交聲量,爲劇集加重站外熱度權重,傳播快而廣泛,缺點則是容易産生觀點的從衆和跟風,劇播初期的第一波觀點往往可以帶動很多觀衆和網友的思考方向。
網友選擇吐槽、玩梗的觀劇方式固然是一種輕快自由的娛樂行爲,但如果帶着刻闆印象和有色眼鏡去一味挑刺,将真誠的作品當做榨菜、快餐,可能是達到了一部分娛樂目的,卻錯過更多收獲。而 " 真香 " 劇和 " 黑轉粉 " 行爲的出現其實就代表了因爲受到第一波網絡評價的影響差點被 " 耽誤 " 的好故事。
現在距離《光淵》開播已經十天過去了,随着電視劇微博超話的活躍和詞條下對劇情評價、細節梳理的增加,代表内容的過硬質量經受住了 " 審判 ",真正打動了觀衆。
國産影視作品在五六年的精品化之路上不停升級叠代,影視創作者理解并尊重觀衆審美,也希望獲得同等回饋。其核心在于如何令雙方都應該更多地專注于對内容質量優劣層面的理性讨論,一旦形成了娛樂傳播與嚴肅讨論理性共存的健康觀劇娛評生态,影視作品與觀衆的雙向奔赴也可以促成更好的共同創作。
話題互動:
你覺得《光淵》好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