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核輻射成了最近幾天人們最避之不及,也要必須去面對的問題。之所以要稱之爲 " 問題 ",而沒有稱之爲 " 事實 ",在于經過幾天的輿論論戰之後,這些核污染水是否真的對人有危害,似乎都不再是可以蓋棺定論的事情。當然,這不是一兩句話能辯論清的事情,也不是财經自媒體需要去關注的重點。重點在于,在核污染水排放前後,國内再次出現了大規模的搶購食鹽風潮,并且規模相比上次絲毫不遜色。也就是說,過去兩年很多人努力做關于食鹽的種種 " 科普 ",都白科普了。
2. 搶購囤積,不論是搶購食鹽還是搶購糧食,還是搶購黃金或者股票,都是一件相當具有中國特色的事情。甚至可以說,隻有在中國,這件事才會反反複複每隔幾年就會鬧出幾次。雖然每次搶購囤積的對象都有所不同,但整體上看卻有着很多的相似之處:第一,強有力的事件驅動,通常是能達到全民關注的程度的大事,才能引發真正的搶購大潮;第二,所搶購的商品具備一定的稀缺性,或者可以預期在未來将産生稀缺性(不論它未來是否會真的具有稀缺性);第三,參與搶購的人通常以女性群體爲主,或者至少女性群體能夠在其中發揮出比較重要的作用——最典型的,就是當年的推高金價的 " 囤金大媽 " 和推高房價的 " 丈母娘 "。
3. 相比黃金、房子、股票、90 年代價格闖關時期的生活用品等商品的搶購囤積現象,對鹽的搶購并沒有造成食鹽價格的大幅度上漲,一方面是因爲雖然人們預期核污染水會造成食鹽的稀缺,但它的供給量确實是太多了,再怎麽搶購也很難造成供需平衡的扭轉。另一方面,則是因爲鹽的供給和價格,長期以來都是由國有企業主導,這種行業特征導緻了價格并不會跟随需求的短期增加而出現大幅度增長。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糧食領域,至今中國糧食價格實際上仍可以被 " 有形的手 " 高度控制,幾次出現過的糧價躁動也基本被平息在萌芽狀态。
4. 短視頻時代,囤積、搶購的風潮能夠被進一步釋放出來,因爲信息的傳遞更加快速并且精準,一些有搶購囤積潛質的人,可以以相當快的速度接收到相關資訊,并且在信息繭房中不斷醞釀膨脹,相互影響,進而催生出搶購決策。由于搶購的主體沒有消失,并且大多數科普内容其實都無法攻進其信息繭房,因此可預見的是,類似的搶購事件并不會結束,隻能不斷出現甚至是愈演愈烈。這就對 " 有形的手 "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糧食、蔬菜、豬肉、鹽爲代表的戰略性物資,是否能夠承受得其短時間高強度的沖動需求的沖擊,事關更多人的民生和基本生存問題。
5. 由搶鹽所延伸出來的一個有趣的話題是,在中國,女性對于消費的決策力和影響力到底究竟有多高?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比很多人所假設的最高限度還要更高。高價商品,包括以奢侈品爲代表的非必需商品,和以房、車爲代表的必需商品,女性都有極強的購買決策力。房子甚至已經不用舉例了。拿世俗意義上典型的男性消費——汽車舉例來說,保時捷作爲一個德國高端汽車品牌,在中國有着全世界最狂熱的女性消費簇擁群體,在某些群體中幾乎達到人手一輛的程度;理想作爲一個中國的新晉汽車品牌,緊緊抓準了所謂 " 奶爸車 " 的定位,而真正完全徹底接受,并且推動家庭爲這個定位買單的消費者,可能并非是駕駛位上的那個男性,而是副駕駛位上的那個女性。
6. 回到搶鹽的話題,人們應該明白,爲何很多人在旗幟鮮明地反對這種搶購行爲,其實更多是出于一種心理層面的恐懼,一種對在可能出現的、極端的情況下,急需且必要的東西搶不到的擔心,以及面對這種人性深處貪婪時的恐懼感:是否有一天,當我們急需某種藥物去救命的時候,急需某種食物去果腹的時候,急需某種教材去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會突然發現,原本并不稀缺的商品,已經被一部分人搶購一空。
7. 在資本市場中,與鹽有關的部分股票也被投資者們所關注,相關的個股已經出現了大面積的炒作情況。如果隻從炒作賭博的角度看,這是一個很有關注度的話題,也更容易吸引到那些對投資和投機都不太了解的投資者輕易下注,從而完成收割。但那些試圖參與到這場危險遊戲之中的人應該明白,鹽是國家管控的行業,也是經過了充分發展,早已經實現了供需平衡的行業,其每年的利潤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波動,搶購所形成的額外的收入和利潤,會被視爲一次性的、不可持續的利潤,中長期看,其價值根本就不會被重新計算。不論是搶鹽的,還是炒鹽的,最終能收獲到一場空,都已經是謝天謝地的好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