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産車企的機會來了。
爲了削減開支,大衆汽車集團宣布裁員 12 萬、降薪 10%,并關閉至少三家本土工廠,正因此引發工人的不滿,近 10 萬名工人開啓兩小時的警告性罷工。目前,勞資雙方還處于談判中,如果下一輪談判仍未達成協議,罷工可能會升級,屆時将會直接影響到大衆汽車集團的産能。
截圖:央視
勞資矛盾激發的導火線,無疑是大衆汽車集團銷量的持續下滑。數據顯示,大衆汽車集團前三季度的累計銷量爲 652.43 萬輛,同比下滑 2.8%,第三季度更是拖了全年銷量的後腿,僅售出 217.63 萬輛,同比下滑 7.1%。
歐洲其他汽車企業和零部件企業的處境也不太好。Stellantis 曾表示在西班牙裝配工廠 Toledo Assembly Complex 無限期裁員超過 1000 人;福特汽車計劃在 2027 年底在歐洲裁員 4000 人;零部件龍頭企業博世、舍弗勒、采埃孚,法國輪胎企業米其林也有裁員或者關閉工廠的相關消息。
歐洲汽車産業裁員,除了經濟發展疲軟之外,根本原因還是因爲當地電動汽車發展遲緩。中國車企正在加速拓展歐洲市場,不斷給當地傳統燃油車企上壓力。
國産品牌出海歐洲攔路虎要被滅了?
從 7 月 5 日起,歐盟對來自中國的純電動汽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其中上汽集團的被征收高達 37.6%,引起相關部門和行業組織的不滿。11 月 28 日,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貝恩德 · 朗格透露," 中國和歐盟即将就電動汽車關稅達成涉及最低價格的協議 "。
雖然關于協議的内容和結果暫未公布,但至少可以肯定,國産品牌後續在歐洲市場的征戰的難度不會比現在高。
根據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公布的數據,受到中國純電動車征收反補貼稅的影響,特斯拉、名爵等品牌的 10 月銷量大幅度下滑,其中名爵的 10 月銷量環比大降 39.6%,被福特、保時捷等海外品牌超越,旗下的名爵 MG4 在 10 月份僅售出 2193 輛,環比下降 24.6%,銷量排名處于第十四位。
圖源:CleanTechnica
在還沒被征收臨時反補貼稅的上半年,名爵 MG4 的上半年累計銷量可以排在第五名。需要承認的是,即便在沒被征收臨時反補貼稅的時期,除了名爵、沃爾沃把這兩個起初是歐洲品牌的企業之外,其他國産品牌均沒有呈現出強烈的增長勢頭,在國内市場非常暢銷的比亞迪、吉利,在歐洲市場都沒有排在前列。
比亞迪、小鵬們加速搶灘歐洲市場
如果硬要說哪個國産品牌更有希望開拓海外市場,從上半年中國品牌純電動車的歐洲出口量來看,除了名爵和沃爾沃,比亞迪和小鵬汽車可能會是下一批。
數據顯示,比亞迪和小鵬在今年上半年的歐洲出口量分别爲 12452 輛和 2164 輛,其中比亞迪同比增長 350.2%,主要出口王朝系列和海洋網旗下的唐、漢、元 PLUS、海豚等産品,小鵬汽車的出口量雖然隻是 2000 輛出頭,但同比增長 5748.6%,旗下的 P7 和 G9 系列逐步受到歐洲用戶的青睐。
圖源:電車通攝制
國産新能源車被全球市場所熟知還是在 2023 年,比亞迪在 2022 年全球銷量排名中首次進入前十,并且超越特斯拉成爲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榜的第一名,到了 2023 年的全球銷量排名再次前進一位。
根據最新的前三季度全球銷量數據,比亞迪已經上升到第六位,一度超越起亞、日産等傳統車企,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比亞迪的名号才真正打響。
加碼歐洲,國産品牌要靠技術 " 登陸諾曼底 "?
雖說國産品牌在歐洲市場可能還會面臨較高稅費的問題,但多家國産新能源品牌在全球市場的地位逐步提升已經是事實,隻要持續以技術優勢對比本土化品牌,那就有機會以量變引起質變。
以現在新能源技術而言,國産品牌的産品在關鍵參數上其實已經領先于海外品牌了。比如在三電技術上,從 2023 年下半年開始,極氪、智界、小米等品牌均發布了最高轉速超 20000rpm 的驅動電機,雷軍甚至感歎," 發布會晚幾天,轉速最快的驅動電機被友商截胡了 "。
國産電池同樣具備技術優勢。就拿吉利發布的神盾短刀電池來說,比長刀電池縮短了約 40%,但能量密度上卻達到 192Wh/kg,在保證續航裏程的前提下還降低了車身重量,同時充電速度還是長刀電池的 1.5 倍,用車便捷性也更突出。按照已經透露的信息,比亞迪的第二代刀片電池也會做得更小更薄,放電倍率将超過 14C,而且充電倍率可以超過 5.5C。
圖源:比亞迪
以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爲主的智能化配置,主流國産品牌基本可以 " 吊打 " 絕大部分海外品牌。
全面進入歐洲,國産品牌還面臨哪些阻力?
電車通認爲,現階段國産品牌開拓海外市場的阻力,可能就剩下品牌影響力以及各種稅費疊加帶來的高價格問題。
數據顯示,2024 年新能源汽車在整個歐洲市場的市場份額爲 24%,而 2022 年和 2023 年歐洲市場的新能源滲透率分别爲 21.5% 和 22.3%,這也表明歐洲的新能源正處于停滞不前的狀态。
早在 2020 年左右,歐洲市場的新能源滲透率其實比中國市場更高,其原因就是引入了不少插電式混動産品,比如福特 KUGA PHEV、标緻 3008 PHEV 等等。然而,由于歐洲主要國家在插混車型上的補貼給得不多,車企并沒有在該領域持續投入,産品技術跟不上,隻能落得被市場邊緣的結局。如今,在最新的數據中,歐洲純電動車的銷量占比達 16%,插電混動車的銷量占比僅爲 8%。
圖源:福特汽車
網絡上有聲音說,要想讓更多消費者轉投新能源陣營,就需要在混動車市場發力,而插電混動車(含增程式混動)市場正是國産品牌們的舒适區,是否可以通過出口插混車型來搶占一波市場份額呢?
理想很美好,但事實很殘酷。對于歐洲市場而言,由于國土面積相對狹小,消費者對混動車的需求并不高,畢竟純電動車的幾百公裏純電續航已經夠用了,即便存在純電續航裏程焦慮,或者對補能成本比較敏感等問題,消費者也會選擇成本更低的柴油車型。
因此,要想吸引更多本土消費者入手,國産品牌還需要堅守純電動路線,并且沿用在國内市場的老套路,除了技術優勢之外,想辦法降低産品價格才是根本。
圖源:智己汽車
首先還得是要想法優化制造工藝,設法讓更多的 " 燃油黨 " 轉投到新能源陣營。如今,技術電動汽車電池的成本正持續下降,知名投行高盛預測,到 2026 年電池的價格将降至 80 美元 /kWh,2030 年電池價格可能下降到 64 美元 /kWh,而 RMI 更是預測 2030 年電池組的價格可能下降到 32 美元 /kWh。
當大部分純電動車的價格比同級别燃油車更低時,自然能吸引更多主流消費者,而這正是主流國産品牌努力的方向。
其次是采用 CKD、SKD 等出口策略,通過享受更低的進口關稅來限制車輛的溢價水平;最後則是當地企業合資建廠,比如 Stellantis 集團與零跑合資,利用海外品牌的本土化資源,不用考慮關稅等問題,還能更好地适應當地市場需求和法規需求。
當然,現在國産品牌要想 " 趁虛而入 " 還爲時尚早,爲了開拓後續的海外市場,還得多年的持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