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Karakush
電動車市場教育我,當卷王沒有出路。
一切硬指标,基于一個成熟的汽車工業底座,好的卷不出太好,差的卷不出太差。
我們總是高估貼身防守帶來的身位優勢,你也卷我也卷,還生怕狂徒撿漏卷;而低估附屬傷害,内卷競争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缺乏突破性的經濟意義,把投入産出比帶進溝裏。
退出内卷戰,才能常看常新。
比如,去年下半年推出的阿維塔。這家長安汽車、華爲、甯德時代的親兒子,首款車型阿維塔 11,讓人記住了顔值即正義。
和大多數電動車相比,它的長相非常松弛,甚至看不出想要融入社會主流的努力:立場暧昧的 cross-over 造型,特立獨行的 " 情感渦流 ",奢侈的四座布局,骨骼清奇的尾部……就像一件羊絨大衣,沖進一堆羽絨夾克之中,雙手插兜,隻要我不尴尬,醜的就是對手。
很大程度上,這個路子要歸功于阿維塔科技首席設計官納德爾 · 法吉紮德(Nader Faghihzadeh)和整個 base 在德國慕尼黑的設計團隊。前兩天我們去到重慶,和到訪中國的 Nader 深度聊了聊阿維塔美學。
無中生有
阿維塔美學,大抵始于一種罕見于中年人的無畏和浪漫主義。
Nader 加入阿維塔是在 2019 年。
當時的阿維塔還不叫阿維塔,甚至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姓名,不少核心信息還保着密——卻找到哥們兒一頓畫餅。
43 歲的 Nader,即将在寶馬深耕第 18 年。他幾乎參與了寶馬所有主要産品的設計,從 i3、i8、iNext 概念車到 X3、X4、6 系 Coupe、Gran Coupe 和 Convertible,以及多代 7 系的外觀 / 内飾。
對着一個八字沒撇的東方造車初創企業,他問:那咱會有個什麽計劃?隻記得劃過一溜關鍵詞,直到其中一個說到 " 颠覆性 ",一下讓他感到靈魂暴擊。
在中國創業語境裏," 颠覆性 " 就像 APP 開屏廣告那麽固定;可是在一個德國寶馬設計師看來,大概就是傳說中的文化震撼。
寶馬當然也強調創新,但是曆史沉澱在創新過程中更是偶像包袱,比如設計層面,智能電動車也需要注重對于傳統燃油車的家族式傳承。
輕裝裸奔簡直不能更酷。他再三确認,是要做市場的追随者,還是要做市場的創新者?" 當得到肯定是要做創新者的答案時,我就答應入夥了。"
問得草率天真,答得老畫餅人,隻是沒想到阿維塔是認真的。Nader 指出,阿維塔将設計作爲品牌支柱。而 " 創新者 " 的承諾,從設計理念到方案過程中的 battle,最終都得到了管理層的尊重。
白手起家創造一套設計理念是複雜工程。
普福爾茨海姆的古典訓練,使他先從設計品牌的哲學基石開始,首先就是需要界定清楚 " 阿維塔是誰 ":它一定是中國的,是高端的,是着眼于未來的;它起源于一個不斷變革的全新時代,所以必須扣住 " 智能電動汽車 " 的本位;它剛剛起步卻并非一無所有,在各技術領域,它都有頂尖夥伴。
建立基石的目的就是要由此找到一系列關鍵問題:初心是什麽?用戶是誰?定位是怎樣?提供什麽價值?然後再用體系化的方法去找到立足點。Nader 認爲汽車設計并不是一時風尚,必須強調 " 立足 "。
最終阿維塔的 " 未來感 " 立足于三層:
第一是大膽自信,每一款産品都要産生視覺沖擊力。畢竟三家明星公司加持,确實不該知道卑微的滋味。反映在阿維塔 11,比如前臉,并不像很多同行那樣犀利冷峻,而是采用标志性的 F 型曲率大燈,增加一種好像永遠在熱淚盈眶的剛烈。
第二是情感智能,基于全新的技術,從智能駕駛、自我學習、軟件升級到人機交互,緻力于把體驗拉到充分。這其中最直接的設計就是 Vortex 情感渦流,它整合了揚聲器和氛圍燈,打通上 / 下層空間的互動,讓阿維塔 11 屹立于卷無可卷的中控之林。
第三是活力個性,讓個體可以表達自我個性,這是對于 " 高端 " 的着力诠釋。比如車型,不是轎車、也不是 SUV,理由是市面上那麽多轎車和 SUV,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再比如車頂主副駕之間的一條奇妙分割帶,并不是一個剛性支撐結構,而是旨在形成視覺切割,讓每個個體擁有獨立的空間。
獨特性貫徹始終。
設計定力
在潮水中做出自我主體性,比起能力,更需要的是勇氣和定力。
特立獨行總是伴随質疑。
比如 Vortex,是 Nader 團隊最早的設計構想之一。它藏在中控後頭,相比更外露的交互方案(比如蔚來 Nomi),它克制、抽象、隐晦,消費者的感知并不直接。
在 Nader 看來,Nomi 是一個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功能,既體現互動,也體現友好,但是設計相對孤立,也就是說,它可以拔下來插到任何一台車上。
Vortex 和阿維塔 11 是一體的,它相當于中樞神經,調動座艙和你互動響應,因此采用了形似信息流的幾何設計。同時座艙使用高檔材質包覆,強化空間的溫度和浸潤整車的陪伴,其他車型無法輕易複制。
這樣的設計,基于兩項設計原則。
其一,技術應該是産品的内在價值。Nader 認爲,現代生活非常複雜,他們不想将汽車設計更加複雜化。技術應當去做減法,爲設計探索提供更高的自由度。
就像手機。老諾基亞才把功能展示出來,鍵盤用來打字,屏幕用來顯示;多點觸屏的智能手機,則能夠設計成樸素的闆磚樣式。
另一個例子是激光雷達,三顆,一顆在車頭、兩顆在翼子闆,都采用不外顯的設計,尤其相比于車頂方案,猶如錦衣夜行,不符合中國人錦衣必曬的決心。
它有硬性考慮,華爲的方案要求必須覆蓋 300 度視場角,這是滿足安全前提的最佳布置。Nader 認爲優先級非常确定,預防碰撞遠比擔心維修重要;而當好的設計和技術把碰撞概率降到最低,維修的成本自然也就無限降低。
而在設計層面,車頂從不是備選。技術應該去賦能,而不是作爲炫耀的本體露在外頭;好比财富,消費百達翡麗、勞斯萊斯是炫耀财富,拿出現金堆成小山是抖音上的行爲藝術。
其二就是一體性。比如車頂方案,會使車頂變高,對于車身比例、整體視覺都會造成影響,拉胯阿維塔當前拿捏住的一體性。
通過方方面面的細節,阿維塔旨在打造一緻、無縫的體驗。比如從概念設計階段,團隊就在讨論形态和比例,匹配尺寸、高度、軸距、寬度、座艙等等用什麽标準,以及采取怎樣的内飾和架構配置。然後在所有問題上做到技術和藝術的平衡,最終呈現出一個整體美感。
再舉個例子,包括 3 顆激光雷達在内,阿維塔 11 共有 34 個傳感器,Nader 團隊需要用不外露的設計聚合功能,同時打造更爲理想的用戶界面。因此确定架構格外重要,之後才能做出不同選擇。" 現在看來,當初的争取都非常值得。"
一體性設計追求落到感知層面非常微妙,無法通過數字指标簡單地進行比較,隻有一個感性印象,非常考驗公司的信念。
Nader 和團隊強調面向未來的設計,總在不斷探索區别于傳統的設計。這讓市場部經常靈魂疑惑,之前市場上有這樣的設計嗎?有先例嗎?有同款在賣嗎?于是他們需要說服管理層和兄弟部門,去一道相信、秉持設計理念:" 我們不要做追随者;我們要打造獨特的全新品牌和全新産品;我們要給尊崇個性的人群提供最具個性化的選擇。"
經過不遺餘力的内部洗腦,Nader 團隊力争完整保留所有想要的方案。" 在寶馬時,偶爾會因爲有些好想法沒能實現而遺憾。中國公司的文化非常靈活,而且我們阿維塔的管理層都認同,要有這樣面向未來的設計。"
再者則是要讓消費者也認同阿維塔。設計初期 Nader 就和潛客進行溝通、各番對比、收集信息,把情報轉化成産品,是設計師的核心專業能力。
當然個中不乏争議。比如後備箱,被業内評價是把轎車後備箱安在 SUV 上,犧牲 SUV 用戶最看重的裝載空間。
Nader 認爲不成問題。阿維塔立足高端,首先要強調的就是個性,阿維塔 11 的尾部尤其具備辨識度,這無異于給整車加持獨立聲明,令它鶴立雞群。
至于功能性,以 cross-over 的标準并沒有犧牲空間。它不需要像傳統 SUV 載貨,一層疊一層;它在前端有一個 95L 的超大前備箱。不僅如此,後備箱做了空間隔斷,讓座艙更加整潔,進一步加強座艙的豪華感,車身結構也得到一定加強。
此次來到中國,Nader 也和許多用戶進行了深度交流,積極的反饋令他堅信,自己提供的就是最佳選擇。
Nader 和設計團隊平時駐紮在德國慕尼黑,距離中國 7952 公裏。過去三年,疫情阻礙他們奔赴這個阿維塔總部和唯一市場,他上次來訪還是 2019 年。
不過 " 不接地氣 " 似乎并無影響。設計就是要打造一種獨特的身份,他認爲,無論中國、歐洲,乃至美國、中東,對于高端車型的訴求和審美存在共性,尤其是年輕人。
所以在接下來的設計中,他會繼續堅定地走自己的路。
畢竟别人的路,已經有那麽多人在走。
找到基石
随着阿維塔 11 交付,阿維塔的美學基石逐漸成熟。
基于不變的基石,Nader 表示他們已經打造了一個面向未來的設計平台,可以随着時間推移來支持不同車型,滿足不同需求。未來車型也将用一貫放飛的設計理念來表達自我,繼續強調面向未來的母命題。
好的設計,是提供差異、應對内卷的長期回答。
卷的一個重要前提其實就是不分化,大家目标單一、評測體系單一、競争方式單一,懶惰又狗血,卷出來的産品當然也很單一。
抵禦流行壓力的設計,往往對于自我價值及其在世界所處的位置,是有深刻體會和反思的。在我看來,這就是處理眼下盲目與焦慮的一個出路。
實際上,複盤過去三年,實現市場成功的品牌,其騰飛拐點都伴随着設計方面質的飛躍。設計的作用不止于提供審美價值,也是一家公司多重能力外化的結果,從阿維塔來看,就是明确的品牌理念、上下對齊的價值觀、過硬的技術和制造水平、以及頭鐵的理想主義精神。
這樣的公司和産品,未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