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聖經,結束了中國之旅。
▲
領域 | 出境遊
欄目 | 文旅商業評論
01
昨天,我刷到旅行指南《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前市場負責人發的一篇公衆号推文,裏面以的形式平靜講述了這家公司宣布退出中國市場的決定。
應該說,消息并不意外,作爲一家報刊紙媒曾經的從業者,這些年旅遊相關的紙質刊物隕落速度之快總是讓人唏噓不已。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已經是《孤獨星球》的第二次 " 中國告别 " 了,比旅行指南《孤獨星球》關閉更早的是《孤獨星球》中國版雜志。
2022 年 11 月 10 日," 孤獨星球雜志 " 微信公衆号發布消息稱:" 很遺憾,我們要公布一個令人悲傷的決定:2022 年 12 月刊将是《孤獨星球》雜志中國版的最後一期。"
文章表示,《孤獨星球》雜志中國版自 2012 年 8 月創刊至今,共走過 125 期。
《孤獨星球》去年對雜志版關閉的說明
彼時,雜志版的關閉靜悄悄,沒有掀起一絲波瀾,或因疫情最水深火熱之時,更多人在爲了生計憂慮,同時在這個紙媒失語的年代,《玩家惠》、《世界》等一批旅遊雜志早已先它而去。
告别有兩種,一種是會再見的,另一種是永别。
如果說僅僅關閉中國版雜志讓人對《孤獨星球》還抱有期待,關閉中國辦公室才讓我們意識到這一本本藍色書脊的 " 旅遊聖經 " 終于像老去的 Windows 版本一樣徹底停止更新了。
作爲讀過,但談不上不 " 死忠 " 的讀者,我又特意翻出那幾本珍藏多年的《土耳其》、《俄羅斯》、《馬爾代夫》,以及短小袖珍的 LP 城市系列《威尼斯》、《迪拜》、《紐約》,塑料封皮已經落灰,時代的印記分外明顯。
家裏還珍藏的幾本《孤獨星球》
2013 年以來,《孤獨星球》在中國出版了超過 300 種中文旅行指南和旅行讀物,累計銷售數百萬冊,在中國出境遊崛起年代,是國内第一批自助遊玩家的 " 旅遊決策平台 ",恰如一場 " 啓蒙運動 "。
沒有小紅書、抖音的年代,想快速、全面了解一個目的地,最好的方式也是購買一本相關目的地的《孤獨星球》。
或許在這本幾年才更新一次的攻略理,交通信息、當地物價是過時的,但和很多讀者對它的緬懷一樣,《孤獨星球》可貴的地方在于它并不僅僅是教會你如何從 A 點到 B 點,幹貨之餘,也會對當地的曆史、人文進行一次全面梳理,以當地人玩當地的一地深度遊方式,介紹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當地人視角下的玩法。
打個比喻,社交媒體下的旅行是快餐式打卡,《孤獨星球》就像一條靜觀世界的老狗,告訴你如何 " 爛在當地 "。
這或許和它們創始人的性格相關,在一個廣爲傳頌的故事裏,1972 年,托尼 · 惠勒和莫琳 · 惠勒這對新婚夫婦駕着一輛二手車從倫敦出發,沿巴爾幹半島穿越歐亞大陸,在阿富汗賣掉車後,改乘火車、巴士、人力車,途經尼泊爾、泰國、新加坡、印尼,最後乘船抵達了他們這次蜜月旅途的終點——悉尼。
Lonely Planet 聯合創始人托尼 · 惠勒和妻子莫琳 · 惠勒
這對夫婦在餐桌上将這段經曆整理成一本名爲《便宜走亞洲》的旅遊指南,印刷了 1500 本,一周後便售罄,随後惠勒夫婦幹脆成立公司,專門出版他們在世界各地親身體驗後寫就的旅行指南,一發不可收拾。
02
在中國,喜歡《孤獨星球》的如獲至寶,這場集體緬懷 " 藍色聖經 " 的網絡運動裏,不少人曬出了慢慢一櫃子的 LP,而這些讀者大多是 70、80 後。
某種程度上,旅途中捧一本《孤獨星球》是很多已經在職場摸爬滾打多年的 " 老炮 " 們的獨屬珍藏回憶。
就像我年輕時曾在老撾的戶外運動天堂萬榮帶朋友騎行了 40 公裏自行車,最後氣喘籲籲停在一個滿是蝙蝠的山洞,皆因爲沒看清《孤獨星球》攻略上有一行小字寫的是建議騎摩托車 ......
2013 年老撾萬榮騎行 / 旅界實拍
我也曾經爲了追求《孤獨星球》上的小衆玩法,在越南包了湄公河一條無遮無擋的小船,暴曬 7 小時後,和朋友穿越遍地螞蟥的麥田,現在想想這一路的驚心動魄都是青春的莽撞。
2014 年越南順湄公河而下邂逅夕陽 / 旅界實拍
這些都是熱愛出境遊的 70、80 後人生一部分,隻是回憶起來,因爲有着這本厚重藍色書籍的陪伴,記憶格外鮮亮。
90、00 後一代出生在信息爆炸的社交媒體時代,對《孤獨星球》的感知是很弱的,出門旅遊做攻略的平台從窮遊、馬蜂窩,逐步遷徙到了小紅書。
早在 2020 年,比達咨詢發布的《2020 上半年度中國旅遊行業分析報告》分析稱,小紅書社區旅遊内容發布量大,更新頻率高,内容覆蓋面廣,個性化内容豐富,加之與周邊遊的契合度高,成爲 2020 上半年度用戶最常用的出行決策平台。
事實上,我自己現在出門旅行也會反複查看小紅書上的 " 前人經驗 "。
雖然那些 " 避雷 "、" 推薦 " 需要你認真篩選到底是否情緒化的表達抑或商業合作軟文,但社交媒體勝在 " 以量取勝 ",繁雜的信息好過沒有信息,隻是需要 " 出門旅行做功課 " 的人一雙慧眼。
除此之外,科技在進步,Google 地圖是個好東西,從以往的交通查詢已經升級到了境外消費決策助手,隻需點一下你想去的地方,周邊的餐廳、酒店人均價格立刻呈現,餐廳、酒店、景點的過往評價和評分精準程度亦是相當高,甚少出現美團、大衆點評 " 商家刷分 " 的現象。
Goodle 地圖大大提升了遊客信息獲取速度
小紅書和 Google 地圖隻是國内出境遊玩家比較重要的兩個 App,其實當下人們隻需在手機上輕點幾下,各種旅遊 App、在線社區和社交媒體平台幾乎覆蓋了所有你能想到的旅遊需求,可以立即獲取海量的旅遊資訊。
與此相比,紙質旅遊指南和紙質旅遊指南顯得有些 " 笨重 " 和 " 滞後 "。
它們的出版周期長,信息更新不及時,對于習慣于 " 即取即得 " 的現代讀者而言,逐漸失去了 " 聖經 " 的作用。
哪怕它曾經活躍在我們的記憶深處,隻是在這個 " 凡事求快 " 的中國市場,《孤獨星球》注定孤獨。
03
有個很有趣的現象,雖然在中國《孤獨星球》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但是在國外,紙刊或者攻略書籍還是有着相當大的市場。
僅在今年,我不止一次在澳洲塔斯馬尼亞,西班牙馬德裏,甚至南非開普敦的舊書市場、當地市集看到琳琅滿目的《孤獨星球》和認真選購的人群。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薩拉曼卡集市 / 旅界實拍
在毛裏求斯的海灘,斐濟的奢華酒店,也不乏攜家帶口的老外中年夫婦捧着厚重的《孤獨星球》,不遠處是海浪拍岸,人卻仿佛已經沉浸在書裏不能自拔。
在全球數字化浪潮的沖擊下,信息獲取的方式日新月異,然而,一本厚重的《孤獨星球》旅行指南,依舊在歐美遊客的行囊中占據重要的位置。
在我看來,《孤獨星球》在海外經久不衰的原因無外乎其他以下幾點:
首先是長期的市場信譽和品牌積澱,使得《孤獨星球》在遊客心中建立了無可匹敵的信任度。
歐美遊客對這本書内容的權威性和可靠性有着高度信賴,這種品牌忠誠度是電子刊物難以迅速建立的。
其次,《孤獨星球》的内容由資深旅行作家和當地專家撰寫,涵蓋面廣且信息詳實。從經典景點推薦到潛藏的冷門秘境,從美食指南到文化曆史背景,每一頁都是精心打磨的結晶。
相比一些淺嘗辄止的電子攻略,《孤獨星球》提供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旅行參考,這種專業水準是吸引歐美遊客的重要因素。
最後,紙質攻略在實際旅行中的使用體驗更爲直觀和便捷。不依賴電力和網絡,不受設備故障影響,紙質書籍可以随時取出查閱,供多人共享。
旅行途中,翻閱書頁也可以快速尋找所需信息,而不必擔心電子設備的電池問題或信号問題。對于喜歡走離線旅行線路的歐美遊客來說,紙質指南更具實用性和可靠性。
這樣一本《孤獨星球》旅行指南,不僅是實用工具,也是珍貴的紀念品。
每一次旅行所帶回的紙質指南,都見證了旅途中的酸甜苦辣和獨特記憶。與電子文件不同,紙質書籍還可以在書架上陳列,成爲家中的風景和回憶的載體。
歐美遊客對于這種實體收藏的偏愛,使得紙質攻略具有不衰的市場需求,這也讓《孤獨星球》紙質書籍在旅行中的象征意義超越了其工具性。
攜帶《孤獨星球》出行,代表了一種旅行态度和文化認同,彰顯了旅行者對探索和理解世界的追求,不僅是一種實用選擇,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征,一種對深度旅行和文化融合的熱愛。
這就可以理解盡管社交媒體以方便快捷、易于傳播赢得中國年輕人的青睐,對于不少老外,紙質書籍不僅是一種閱讀工具,更是一種多年來養成的閱讀習慣。
想起去年一家計劃和旅界合作的境外旅遊局公關負責人曾小心翼翼地問我," 張老師,旅界有紙質版嗎?" 我的答複自然是沒有 ......
她很遺憾地說," 哎,那就太可惜了,老外很傳統,她們還是喜歡紙刊。"
從社交媒體到紙質書籍,老外與國人的閱讀習慣不同,但存在即合理,一切都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