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2 日,上汽集團和清陶能源一起,舉辦了 "2023 上汽技術之旅 —— 走進固态電池 " 活動,雙方共同展示了在固态電池領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同時在活動中表示,上汽将在明年的智己系列新車型中搭載固态電池,這也将成爲首款搭載固态電池的量産車。
這是上汽集團最近多次确認智己汽車将首發搭載固态電池的量産車後,首次邀請媒體線下參觀上汽集團和清陶能源合作打造固态電池聯合實驗室和部分産線。這背後,既有上汽集團在新能源領域強烈的技術和産品自信,也透露着,上汽集團圍繞着 2025 年銷售 350 萬輛新能源汽車的目标,已經展現出強勁的執行力。
在今年 7 月份,上汽集團智咖會現場,上汽集團總工程師祖似傑率領上汽一衆技術和産品線的負責人,包括零束科技 CEO 李君、上汽創新研發總院常務副院長蘆勇等就上汽集團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和産品路線圖,進行過一次清晰的闡述,明确的技術自研路線。
固态電池登上智己量産車的背後,就是上汽在新能源領域發力的着力點之一。
新能源汽車火熱背後,内卷愈演愈烈
今年以來我國乘用車市場一直保持着增長态勢,比如剛剛過去的 7 月,據乘聯會的數據,7 月乘用車市場零售達到 177.5 萬輛,是年内銷量的次高點。
7 月一般是車市的淡季,而 " 淡季不淡 " 背後的主要拉動力量則是新能源車,當月新能源車銷量達到 64.1 萬輛,同比增長 31.9%。同時根據中國汽車協會的數據,2023 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即完成了 374.7 萬輛的銷量,同比增長 44.1%。
和市場一同爆發的,還有新能源汽車的功能和技術。
比如新能源汽車在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領域,已經進化到無限内卷的狀況。如今幾乎主流的新車都配有激光雷達,哪怕是在 20 萬以下的車型,也能在雷達個數和性能方面拼得不可開交。而在座艙方面,高通骁龍 8155 芯片成爲主流,甚至還有雙 8155 芯片的,有些車型價格都到了 10 萬元的水平。
除了智能化等方面,不少車企還将注意力放到了底盤、四驅等方面,總之,新能源車的技術競争會越來越激烈,越來越 " 内卷 "。
而所有行業的 " 内卷 " 本質上都是缺乏創新導緻的,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真正的創新其實還是在三電系統上,電池更是重中之重。而這其中,固态電池才是被普遍認爲是 " 下一代 " 的電池技術,是真正的創新。
上汽和清陶能源公布的固态電池上量産車時間表,不僅是上汽在新能源動力電池上競争的技術王牌,也是其在新能源領域跳出内卷的技術陽謀。
上汽和清陶,共同構建技術護城河
和傳統锂離子電池采用溶劑、锂鹽、添加劑等組成液态電解質不同,固态電池采用固态電解質,可有效規避電池漏液、锂枝晶穿刺等帶來的安全風險,大幅提升電池的安全性。
同時固态電池的能量密度相比傳統液态電池也明顯提升,有助于在未來大幅提升電動車續航裏程。
不僅如此,基于固态電芯特性,從正極材料、電芯工藝及電池系統進行創新,固态電池還能實現低成本的電池開發。
種種跨越世代的特性讓固态電池成爲新能源汽車行業炙手可熱的價值高地,吸引着無數車企與锂企競相投資。
在衆多投身于固态電池技術的企業中,上汽集團和清陶能源的組合,已經率先取得了切實的成果。
根據介紹,目前上汽和清陶聯合開發的第一代固态電池已完成裝車試驗,可以實現 " 系統級零熱失控 ",并且單體能量密度可以達到 368 Wh/kg,相比磷酸鐵锂電池,能量密度提升 100% 以上,測試車輛最大續航裏程達到 1083 公裏,充電 10 分鍾,續航裏程可增加 400 公裏。
同時,正如前面所說,2024 年,首款搭載 800v 超級快充固态電池的智己汽車新車型即将量産上市,這将是行業首次。
在上汽的規劃中,到 2025 年,上汽和清陶共同開發的新一代固态電池産品将在上汽集團的智己、飛凡、榮威、MG 等多款量産車型上予以應用,并且全年銷量突破 " 十萬輛級規模 "。
我們距離 " 革命性 " 的固态電池新能源汽車大規模量産正越來越近。
這背後,自然離不開上汽集團和清陶能源的密切合作。
資料顯示,清陶能源在 2016 年成立,在固态電池上遊技術的領先者之一,對核心材料和生産工藝的自主可控,是清陶能源的關鍵競争力。
此外他們還率先實現了固态锂電池的産業化,建有國内首條固态锂電池生産線,有完備的自主知識産權體系。
而上汽集團也從很早就開始關注固态電池技術的發展。
2020 年,上汽就參與了清陶能源的 e + 輪融資。2022 年,上汽更與清陶能源成立固态電池聯合實驗室,共同推動車用固态電池材料、電芯與系統的聯合開發。
今年 5 月,上汽則參與了清陶能源 G + 輪增資擴股,成爲清陶第一大機構投資者。接下來,上汽和清陶還将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發安全性能、能量密度、成本均優于傳統磷酸鐵锂電池的新一代固态電池産品。
上汽和清陶的合作可以說是目标統一,優勢互補。要實現 2024 年超級快充固态電池智己新車量産上市絕非易事。就像清陶能源總經理李峥在接受采訪時所說的:
" 我們定義電池不能隻看能量密度,還包括安全性、循環壽命、充放電的功率性能,這些綜合的參數最後都是評價一款電池的綜合指标,我們最終是在綜合指标中尋找平衡。"
不同的材料和技術排列組合,如同做拼圖,但是拼好的圖,壽命、功率、成本是不是能夠滿足這個車的品牌、市場定位的要求,卻需要非常充分的溝通和設計。
同時,雙方在開發固态電池時,一開始就考慮到了設計産業的布局和資源的整合,包括生産工藝和設備上的創新,而不是憋在實驗室搞研發。
這個過程中,需要清陶和上汽充分發揮在各自領域的優勢。清陶能源專注于固态電池開發,并做到了行業領先,而上汽捷能則在電池系統開發、管理系統、軟硬件等方面有優勢。雙方從電芯到系統、到車、到用戶,整個鏈路通過合資公司無縫連接,取長補短,從而形成合力,成爲共同整合資源的平台。
而這一切,都将成爲上汽和清陶在固态電池領域共同構建的技術護城河,并可能會成爲上汽新能源領域展開降維打擊的利器。
"350 萬輛 " 目标背後,上汽的自信來源
根據上汽集團官方公布的數據,今年 1-7 月,上汽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 46.3 萬輛,穩居中國車企第二。7 月,上汽新能源汽車銷售 9.1 萬輛,自 1 月份以來保持 " 環比連漲 ",三季度将進一步沖刺 " 月銷 10 萬輛 " 的目标。
去年上汽集團新能源車銷量已經突破 100 萬大關,而在今年上汽提出的 " 新能源汽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 中,更是給出了 2025 年新能源車年銷量達到 350 萬輛的目标,其中自主品牌要占到 70%。
這樣的目标,無疑體現了上汽對自己技術和産品的自信。
那麽,這樣的信心從而而來?
首先是戰略上的高度。目前,上汽正處于瞄準電動智能化加快轉型的階段,新能源車已經是和自主品牌、海外銷售一起,成爲拉動上汽發展的 " 三駕馬車 " 之一。而固态電池,又是上汽新能源戰略的支撐技術點,并且是上汽耕耘多年的技術。
其次是正确、全面的産品理念。對于新能源汽車,上汽的目标是打造擁有 " 智慧腦 "" 敏捷身 " 和 " 強勁心 " 的 " 科技生命體 "。
其中,智慧腦代表極緻智能的駕駛體驗。上汽表示,2025 年,業内領先的 " 中央計算 + 區域控制 " 的全棧 3.0 智能車解決方案将全面落地,屆時車輛就将具有超強的自學習、自進化和自成長能力,實現場景連續的極緻智能體驗。
" 敏捷身 " 代表極緻安全和極度舒适的駕乘體驗,未來三年,上汽集團将緻力于打造 " 整車中央協調運動控制器平台,通過進一步納入制動、驅動、轉向、懸架控制等功能,實現車體六自由度集中控制,讓車輛在任何場景的行駛途中都保持車身穩定。
" 強勁心 " 則代表極緻的加速體驗。今年下半年,上汽智己車型将雙顯量産落地 " 碳化矽模塊還有定轉子雙油冷電機 + 800V 電軸 " 的全新一代電驅動系統,可以實現行業領先的 " 百公裏加速 3 秒 " 動力水平;2024 年,搭載碳纖維包覆的電機可以更輕量化,即第三代電軸産品可以沖刺 "2 秒俱樂部 ",實現 3 秒以下的百公裏加速。
同時,搭配上汽在電動化技術上的叠代,比如在固态電池領域取得的新成就,練好新能源汽車的 " 基本功 ",将給用戶帶來更安全、更省電、更經濟的使用體驗,花最少的電,跑更遠的路。
所有這些目标和理念的實現,都需要自主核心技術的支撐。" 科技生命體 " 五個字背後,也足以看到上汽集團在上汽新能源技術、智能駕駛技術等領域的積累和沉澱。
最後," 開放合作 " 的生态意識,也是上汽強大自信的來源。在固态電池上和清陶能源的合作就是最好的例子。而除了在固态電池上,上汽在車規級芯片、域控制器領域和地平線等企業的合作,在軟件方面和騰訊、阿裏、OPPO 等生态夥伴的合作,還有最近在電動化領域和奧迪的合作,以及在 SOA 應用軟件層面打通 " 開發-測試-發布-購買及激活運行 " 整個鏈路,和開發者一起建立 " 共創共享 " 的商業模式,諸如此類的布局,既要面對市場的激烈競争,又有廣泛的開放合作,才能在 " 新能源 " 這個新物種的世界裏持續深化自身的競争力,同時也推動行業邁向新的高度。
固态電池是新能源汽車下半場的戰略支點,上汽和清陶聯手,已經先行一步。
但同時,新能源汽車的未來也遠遠不止固态電池,而是集極緻動力和極緻智能于一身的 " 科技生命體 "。
上汽正憑借技術研發的深度和開放合作的廣度,一步一步地邁向新能源汽車産業的未來,也許任重而道遠,但行則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