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武瑛港 實習生李依濃
編 輯丨季媛媛
圖 源丨 IC
作爲愛美客、華熙生物等醫美上遊企業的客戶,醫美機構的日子也 " 不太好過 "。
" 客人有項目都不來,我就奇怪,沒有項目要做的顧客是怕花錢,現在花了錢也不來,是要省着用嗎?" 一位醫美機構負責人表示。
甚至近期醫美業内傳出全國 80% 醫美機構都在虧損的消息。
一位醫美業内資深人士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雖然這個數據的權威度有待考證,但是現實基本正是如此。
" 除了醫生創業型醫美機構,或者有些存量的醫美機構,其他機構幾乎都在虧損,區别隻在于虧損的多少。"
醫美機構也 " 不太好過 "
2024 年," 醫美三劍客 " 的增速都在放緩。
前三季度,華熙生物營收 38.7 億元,同比減少 8.21%,實現扣非淨利潤 3.3 億元,同比減少 24.58%。
愛美客實現營收 23.8 億元,同比增長 9.46%,扣非淨利潤 15.3 億元,同比增長 9.66%。已經是愛美客上市以來前三季度增速最低的一年。
昊海生科上半年營收和利潤仍在正增長,但與 2023 年增速差距明顯,到第三季度,開始有業績數據負增長——扣非淨利潤 9107 萬元,下滑 22.02%。
一方面是各家有各家的 " 憂愁 ":華熙生物正身處組織管理變革的 " 旋渦 ";愛美客産品較爲集中在玻尿酸;昊海生科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美容儀新規對射頻及激光設備産品線的影響。
以及上遊企業由許可證建立起來的先發優勢正在減弱。
但是另一方面,醫美機構的艱難、醫美消費的疲軟、求美者需求的變化等因素,或許同樣是他們業績變化的重要因素。
資深醫美運營專家張磊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和 2023 年相比,2024 年的醫美行業整體差很多,與宏觀經濟情況和消費降級有很大關系。
" 因爲疾病醫療是有病必須去看,但醫美具有選擇和擇期性,可做可不做,也不影響正常生活。今年醫美的增長動力,一定程度上還是要依靠此前的市場慣性。"
" 整體感覺大家消費越來越謹慎,很多求美者都保持觀望态度。" 張磊指出。
另一位醫美業内人士也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最大的問題可能還是消費降級,因爲醫美并非必需品,如果一個人整體消費水平有所下降,那麽在所有選擇裏,醫美可能會有更高的下降優先級。
從醫美機構端來看,七八月份本身屬于淡季,部分直客型醫美機構的客人确實非常少。
" 由于假期增多等因素,九十月份會稍微好一些,金九銀十,客人或多或少都有所上升,但跟往年比還是有差距。" 該業内人士指出。
根據《中國醫美行業 2024 年度洞悉報告》,2024 年服務型消費修複,預計整體醫美市場增速可達 10% 左右,而在 2023 年這一數據預測是 20%。
2024 年第三季度扣非淨利潤出現下降時,愛美客也表示,下遊醫美機構普遍面臨終端消費需求增速放緩的壓力,醫美機構作爲客戶,其面臨的壓力傳導到了公司。
醫美機構确實正在面臨壓力,例如港股上市的瑞麗醫美,2024 年上半年虧損 300 萬元。
韓妃投資旗下有多家醫美機構,2022 年至 2024 年上半年,分别虧損 4528.92 萬元、1987.9 萬元和 239.02 萬元。
有消費者表示,去年有的醫美機構提前好幾天去,趕着預約都約不上合适時間,今年卻反過來了,隻要願意去,随時都能約上。
當醫美面對 00 後
在醫美機構 " 艱難 " 的背後是消費群體的叠代。
中國法學會會員、北京醫美鏡醫療美容争議研究與調解中心副主任于曉冬接受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站在中遊醫美機構的視角,從消費者構成上講,行業增速放緩,與老客戶的客單價和到店率明顯下降有一定關系。
據于曉冬分析,老客戶年齡多在 30 — 40 歲之間,這部分群體可能會逐漸退出消費序列。
因爲在 30-40 歲時愛做醫美,到了 50 歲、60 歲就不太會持續投入了,消費習慣會發生改變,醫美的主要消費群體也在面臨代際更新。
根據中商産業研究院數據,2024 年醫美機構的核心客群仍爲 30 — 40 歲消費者,其中,31 — 35 歲醫美消費者占比 37%,36 — 40 歲醫美消費者占比 39%,26-30 歲醫美消費者占比 14%。
" 現在醫美機構們都逐漸感覺到了,90 後、00 後這些新生代消費者正在進入醫美,而且速度挺快。" 于曉東表示。
根據《中國泛口周醫美消費白皮書》醫美主力消費人群已經成爲 90 後女性,其中大部分受過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且多爲高收入職場白領。
這類消費者首次嘗試醫美項目的價格區間在 1000 — 3000 元之間,每年會嘗試 4 個以上的醫美項目。
另外早在 2021 年,某醫美平台發布的 2021 年行業報告就顯示,在互聯網醫美消費平台中,"95 後 ""00 後 " 消費群體占比過半,其中 "00 後 " 占據醫美消費的 19%。
于曉冬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面對 90 後、00 後,醫美行業要向更理性、更客觀的方向叠代,因爲這些年輕人的消費觀念本身就很理性。
正如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 · 韋伯所提出的 " 祛魅 " 二字,這部分群體對醫美已經去除了 " 魅惑 ",既不神秘化醫美,也不過于高看,他們清晰地知道哪個項目的作用是什麽。
在于曉東看來,對比之下,上一代的消費者會對醫美給予較高的個人期望,爲達到某些目的花大錢、買大單。
這種現象在新生代消費群體中肯定會減少,更多的可能是做醫美人數增加、滲透率提高、頻度提高,但是客單價可能會往下降。
根據美團方面對醫美消費變化趨勢的分析,醫美消費确實正在回歸理性,不少消費者的變美需求更加具象,醫生的獨特專長、新的技術産品以及可信賴的用戶口碑,決定着消費者的選擇。
當需求越來越理性,醫美的部分營銷方式若不改變,可能會讓本就面臨 " 寒冬 " 的醫美市場更加 " 雪上加霜 "。
" 醫美的一些營銷方式是導緻客戶群減少的原因。" 上述業内人士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據介紹,做醫美項目時,确實有部分消費者主要追求所謂的情緒價值,而非實際效果,但其實大部分更關注的還是效果,如果效果很差或者根本沒有,那麽可能就不會有下一次消費了。
但問題是目前很多醫美項目過分注重營銷,比如國内光電項目整體價格正在不斷下跌,那麽治療效果就很難得到保證,而且目前的治療有些過分推崇舒适度。
很多光電項目的效果和疼痛度等感受端反饋有一定相關性,過分強調舒适度,就很容易導緻治療無效。
有些治療甚至需要有适度的類似 " 不良反應 " 出現,才能達到不錯的效果。
" 當然了,并非所有不良反應都很吓人,如果去看國家藥監局公開的注冊報告,會發現有些産品的不良反應率超過 40%, 但其中有很多都是輕微不良反應,可能一兩天就消退。" 該業内人士指出。
本期編輯 黎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