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胡侃雜史 Author 慕慕華
我介紹(轉載)太多主戰裝備,也開始嘗試分享一些輔助裝備。這些隐藏于幕後的家夥們,也是戰場上不可或缺的裝備。近來的局部沖突中,我們也看到俄軍使用這些舟橋車輛進行強渡的場面。我們今天的内容是曾在工兵部隊服役過的老兵經曆。他所在的營專門負責架設渡橋。通過,這位老兵讓我們來談談如何架設渡橋以及使用什麽設備。所謂渡橋不僅僅是通過河流的橋梁,還包括渡船的過河方式。
首先介紹一種設備:履帶式自行渡船(ГСП)。
履帶式自行渡船 ГСП 用于渡過寬闊的水面,承載重達 52 噸的履帶式非浮動車輛(包括中型和重型坦克、自行火炮等類似設備),适用水流速度不超過 2.5 米 / 秒、水深超過 1 米的情況下。該渡船在滿載情況下,具有 70% 的浮力餘量。
履帶式自行渡船 ГСП 于 1957 年 3 月 4 日通過蘇聯軍方命令正式列裝蘇聯軍隊。
從 1957 年至 1979 年,克柳科夫工廠共生産了 2100 台此類渡船。之後,生産轉移至 " 沃爾格勒石油機械研究所 ",并生産了 300 台渡船。
該渡船的設計由一個設計團隊完成,成員包括 А . Ф . 克拉夫采夫、Н . С . 謝姆丘科夫、Е . Е . 連休斯等人。專利證書№ 18299 于 1958 年 4 月 16 日頒發,優先權追溯至 1957 年 3 月 12 日。
渡船由兩部分(兩台機器)組成,分别爲左半渡船和右半渡船。右半渡船的浮體向右折疊,左側有連接裝置;左半渡船則相反。
在陸地上,兩個半渡船分開行駛,入水時也是分開的(半渡船可單獨漂浮),隻有在水中利用連接裝置進行對接,才能組裝成完整渡船。
對接時,兩個半渡船會順流并排靠攏,保持平行。機械操作員助手(浮橋工兵)負責連接操作,這一過程不是自動化的,需要浮橋工兵進行多步操作。
對接完成後,浮體便可展開。兩側浮體需同步展開,以避免渡船傾覆,盡管每一側的操作由各自的機械操作員控制。船長名義上負責浮體的展開,但實際上兩名機械操作員會相互觀察,協調同步。浮體的展開依靠液壓系統驅動,其所有組件均來自航空技術。
在水上行駛時,船長位于左半渡船的駕駛艙内指揮,機械操作員則負責操控機器。右半渡船的主操作員負責指揮裝卸車輛的移動,并确保它們在渡船上正确放置。浮橋工兵負責确保浮體外圍水深不低于 1.2 米,爲車輛履帶墊木楔,并将系泊繩索遞向岸邊。
當渡船靠岸後,通過液壓裝置放下跳闆,供運載車輛駛入渡船。
渡船由四個螺旋槳驅動(每半渡船各兩個),每個螺旋槳可獨立旋轉和改變方向,使渡船具有極強的機動性(可原地旋轉或前後直線移動)。
按規定,渡船适合水流速度不超過 2 米 / 秒的情況,但在遠東地區使用的經驗表明,即便水流速度達到 3.8 米 / 秒,也仍然可以操作。
渡船的抗沉性得益于浮體填充了泡沫塑料,即使車體和浮體完全進水,空載的渡船仍能浮在水面上并被拖回岸邊。
爲了抽排進入車體和浮體的水,每台機器配備了兩台水泵,每台泵的排水量爲每分鍾 400 升。一個泵用于抽車體内的水,另一個抽浮體内的水。柔性軟管可在車體與浮體間切換,以便實現車體内每分鍾 800 升的排水能力。
每台機器配有坦克内部通信設備 ТПУ 和 Р -113 無線電台,夜間在陸地行駛時還配有 ПНВ -57 Е 夜視設備(每台機器兩套)及紅外車燈。
盡管操作手冊不建議在夜間渡河,但在無照明條件下也可操作。
2012 年 3 月 31 日,俄羅斯國防部命令将履帶式自行渡船 ГСП 退役,結束了其在蘇聯工兵部隊 55 年的服役曆史。
除了蘇聯軍隊,還出口到華約成員國與其他國家大約 23 個國家使用。該設備至今仍在許多國家服役。尤其是越南,在平時演習時總是能見到該型号的影子。【越軍還有一種蘇系浮橋型号 "PMP 浮橋 " 這種型号也是演習中經常出列的角色。】
我繼續介紹用于架設渡橋的工程設備。在這一部分,我們将讨論渡橋車(ПММ)。
渡橋車(ПММ)是在 1974 年由 Е . Е . Ленциус 的設計局研制的,代号 " 浪潮 ",它的設計目的是替代履帶式渡船(ГСП),并可能取代浮橋設備(ПМП)。
該設備基于 8x8 輪式汽車平台,使用了輪式車輛 БАЗ -5937 的部件和組件。
該車輛的制造任務交給了布良斯克機械制造廠。
設計過程中決定将 " 浪潮 "(80 号産品)設計爲橫向裝載貨物的渡船。爲了獲得必要的最低浮力儲備,團隊決定通過減輕扭力杆負荷、将輪胎放置在支撐位置來減少底盤間隙,同時降低輪胎氣壓,并用鋁合金制造車體和浮橋。
" 浪潮 " 車輛由一台牽引車(密閉車體)組成,其上方依次疊放兩個浮橋,一個疊加在另一個上。
在陸地上,通過液壓裝置将浮橋展開,一個向右,一個向左,形成一個長達 9.5 米的貨物平台。爲了便于貨物駛上平台,每個浮橋都配備了兩個跳闆,可以放置在岸邊,從而确保渡船與岸邊的連接。
每個渡船都配有連接裝置,可以将多台車輛連接在一起。因此,根據水障的寬度,可以由兩台、三台或更多台車輛組成浮橋橋段。
爲了減輕結構重量并滿足鐵路運輸的要求,車輛的車體和浮橋采用鋁合金制造,而車體的所有結構強度部件則采用合金鋼制造。這種結構連接了鋼制和鋁制部件,由于無法直接焊接,因此使用了螺栓和鉚釘來固定。
主機的車身是封閉式全焊接鋁合金結構,配備了由玻璃纖維制成的三人密閉駕駛艙,以及可裝載運輸設備的行駛部分。
該設備具備内部和跨渡船的連接裝置,用于将船體和主機車身連接在一起,形成具有統一行駛部分的渡船結構,同時也可以将多艘渡船相互連接,以形成具有更高載重量的渡船或浮橋。
水上行駛通過可收回的推進和操舵裝置來實現,裝置包括兩個直徑 600 毫米的螺旋槳,裝置中帶有導流噴嘴和水舵。
新設備在當時具有令人驚訝的性能。自車輛接近水邊至接載貨物的時間爲 3 至 5 分鍾。長度 100 米的橋梁組裝時間約爲 30 分鍾。載重 40 噸的單台渡船水上行駛速度可達 10 公裏 / 小時。
設備的乘員包括三人:機械駕駛員、浮橋操作員和設備指揮官。每輛車都配有無線電通訊和對講設備。
PMP 還配備了排水系統:一台電機用于從車身排水,另一台用于浮橋。此外," 波浪 " 型浮橋内部填充泡沫塑料,以提高其抗沉性。駕駛艙首次使用玻璃纖維材料,重量更輕、強度更高。爲了制造駕駛艙,特别制作了模具,并在模具上貼上多層玻璃纖維。
在經過必要的測試後," 波浪 " 型 PMP 被正式投入使用,并于 1978 年在斯塔哈諾夫車廂制造廠開始生産。
基于 " 波浪 " 型 PMP,建立了浮橋系統 SPP,包括 24 輛 PMP 兩栖車及其岸邊和過渡部分,根據作戰需求,可以迅速轉變爲單獨的渡船,或用于搭建臨時浮橋。
通過連接兩到三艘渡船,可以形成載重 84 噸或 126 噸的大型自航運輸工具。使用整個浮橋系統可以在 30 至 40 分鍾内搭建一座長達 260 米、載重 50 噸的橋梁。
雖然 SPP 浮橋系統被裝備部隊,但其在實際操作中并不實用,難以完成其主要功能。
PMP 設備的主要設計缺陷在于裸露的驅動輪,極大地增加了水上行駛的阻力并降低了操控性。
過高的自重和較低的底盤導緻對地面壓力增大,減少了沿岸區域的通行能力(可以通過 " 鋪墊 " 解決),而其巨大的尺寸使其無法在公共道路上行駛,也不符合鐵路運輸的标準。
此外,PMP 兩栖車複雜、龐大且成本高昂,難以與傳統的浮橋設備競争。
随着更重型戰鬥設備的出現,使用 SPP 浮橋系統和 PMP 設備變得不再必要。該設備的生産持續到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總生産數量僅夠裝備一個 SPP 系統。
PMP 的另一缺陷在于缺乏防護武器,這是所有工程車輛的長期缺陷。對于在戰鬥隊列中作戰、跨越水障的設備而言,這一缺陷尤爲顯著。此外,PMP 沒有任何裝甲保護。
另外,還存在液壓缸位置不便的問題。坦克兵和浮橋操作員對 PMP 不滿,原因在于浮橋升降液壓缸從甲闆上突起,容易被坦克撞壞。
便于大夥理解,下圖是越軍使用的 PMP 浮橋系統。曾經看過央媽展示過咱們自己在抗洪前夕舟橋部隊演習過程,真的是非常精彩。很少看這些關于舟橋部隊的演示,與我最初腦子裏臆想的畫面不一樣。你隻有見過過程才會理解這些機械的運行方式。
畫面中是越軍工程兵正在越南富壽省的紅河上架設 PMP 浮橋,以便在風州大橋坍塌後疏通交通。該浮橋跨越 400 米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