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夠善良的我們》口碑爆表,主演林依晨的一段采訪也上了熱搜。
人們發現,她的演藝生涯恰好形成了一個人生三部曲——
袁湘琴(2005 年《惡作劇之吻》);
程又青(2011 年《我可能不會愛你》);
簡慶芬(2024 年《不夠善良的我們》)。
每個角色,恰好對應着一位女性人生的不同階段。
來源 | 微博 @一條
其實何止林依晨。
伴随着台灣影視的發展與進化,台劇女主們都呈現出類似的 " 成長性 " ——
演員、角色、作品在共享的歲月裏,一同走向成熟與豐滿。
而對于我們,尤其是看台偶長大的一代來說,台劇女主的成長線也暗合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我們與那些曾活在自己夢裏的主角的人生,竟然在完全不同的起點,經曆了漫長的時光,最後悄悄重合。
回顧台劇女主的成長軌迹,可以明顯看到她們這些年的變與不變。
首先人設上,從 " 善良 " 變得 " 不夠完美 "。
小時候看得最多的一類女主——灰姑娘、普通女孩,就給我們打下與人爲善乃至有些聖母的道德教育基礎。
袁湘琴,被一直視直樹爲假想敵的傳津嘲諷甚至性騷擾,她還能反過來共情他。
《惡作劇之吻 2》
陳欣怡,深度讨好型人格的便利貼女孩。
哪怕熱臉貼盡全世界的冷屁股,依然熱辣滾燙。
《命中注定我愛你》
設定再苦些的,便是梁慕橙,猶如一株開在懸崖邊的清苦小白花。
在 " 世界以痛吻我,我仍報之以歌 " 的正能量叙事中,比起善良,人們更願意用堅韌形容她。
《下一站,幸福》
再後來,《敗犬女王》的 " 女王 " 單無雙猶如一股清流橫空出世。
最大區别不在年齡,而是她太現實了,以至有些刻薄的程度。
爲了搶頭條新聞,她以借之名搶了小朋友的單車但拒不道歉。
狠起來,直接當面對着一群孤兒講起 " 這個世界沒有聖誕老人 " 的鬼故事,成寶拉聽了都得叫聲姐。
而台劇女主演變到現在,就更超過了。
《不夠善良的我們》裏的簡慶芬(林依晨 飾)。
頹唐,善妒,會當着男人面揶揄另一個女人,也會因嫉妒在夜裏不斷視奸那個女人的生活。
倒也談不上什麽雌競不雌競,這就是普通人表皮下血呼啦的真實面。
生活如死水一潭,本能的欲望又作祟不止,她隻能靠這些幼稚的 " 作對 " 來填充内心的空虛,汲取一種掌握感。
結婚十幾年後,簡慶芬則成了一個 " 嘴裏哼着變調的《天鵝湖》,手裏又在熬着毒藥的少婦 ",充滿猜忌色彩。
來源 | 微博 @一條
事業型單身女性 Rebecca(許玮甯 飾),四舍五入被簡慶芬 " 三 " 了,卻一不小心當了别人十幾年情婦。
但就像這部劇的英文名翻譯,比起 " 不夠善良 "," 不完美的我們 " 才更貼切。
她們不是經曆了從傻白甜到惡女的強硬轉變,而是因爲不同年齡段理解的世界也不同,中間有一段不可忽視的成長過程中的灰色地帶。
另一個明顯的變化是,當過了做夢的年紀,台劇女主的偶像劇成分也随之減少,有了更多真實的焦慮感。
這些台劇女主幾乎貫穿了一個女性成長過程中面對的不同命題,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焦慮,但她們總是很清楚我們在焦慮什麽。
青春期的我們,就跟着她們經曆了一場場隐秘而細膩的少女心事,因她的喜而喜,也因她的憂而憂。
同時我們也疑惑着,爲什麽 30 歲開始就會被稱作 " 剩女 "" 敗犬 "。
直到奔三時,我們才從單無雙身上看到女強人的年齡焦慮,和被 "30+ 女性該有的樣子 " 束縛的那些故作堅強:
23 歲哭是真性情
33 歲的女人在大街上哭
可能會被警察帶回去調查精神狀況
30 歲的時候喊痛
人家就會叫你去吃大便
忘記什麽時候開始不喊痛了
以上種種,程又青則把它濃縮爲十三條 " 初老症狀 "。
有人說這些女主總在制造年齡焦慮,其實制造年齡焦慮的,不是這些不堪其擾的女主,而來自社會對不同年齡段女性的定義。
相反,是這些女主通過造夢給我們抵抗年齡焦慮的信心。
所以熟女雖然比傻白甜更切實際,但本質依然是帶有童話色彩的偶像劇。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程又青,能夠遇到跟自己無縫契合的李大仁。
也不是都能活成單無雙,在那個被嘲 " 敗犬 " 的年代還能和一個雖然小自己八歲,但心智成熟的全能型男友美美談起姐弟戀。
于是随着社會時鍾的推移,女性有了新社會身份,則開始面臨家庭和事業的選擇。
《荼蘼》就以平行時空的方式,呈現鄭如薇的 Plan A 和 Plan B。
在面前擺着一個去上海工作的升職機會,同時男友爸爸突遭車禍的情況下,方案 A 是和深愛的男友分離,但在事業上實現自我價值;方案 B 則是留下來照顧老人,一起打拼到 35 歲再結婚,後來鄭如薇意外懷孕,直接退到方案 C,在家生孩子當家庭主婦。
當然,劇裏鄭如薇兩種選擇的結果是極端和被美化過的,但掙紮的心路曆程卻很有現實意義。
選擇方案 B 的理由,是因爲她的高道德感。
在男友曾面臨同樣的選擇最後選擇和自己在一起的前提下,鄭如薇不敢承認自己的自私,于是真實想法被道德感綁架,選擇留下和男友共患難。
回饋對方付出的 " 報恩 " 心态,這也是很多女孩選擇家庭的原因之一。
選擇事業的 plan A 雖然自帶爽文感,但你仍能超前點映獨自在外打拼的境況——忙到忘記孤獨的忙碌期、以及生活漸穩後的空虛期。
内地編劇筆下的已婚女性往往是鬥小三後重生,或是海清式精打細算的市井媳婦,總之生活得要夠熱鬧。
但《不夠善良的我們》裏的簡慶芬,總想給日複一日的普通日子掀起點波瀾,但你又能感覺到她猜忌的背後,是因爲對這種穩定生活的不安。
很多人也被内地劇職場女性模闆洗腦嚴重,默認 Rebecca 這種工作能力還不錯的單身美女就一定能輕輕松松活得很好,但 Rebecca 偏偏活出另一種 40 歲單身女性的版本。
一出場同樣是焦頭爛額的生活,邊上廁所邊哀求員工别辭職,還要對付虎視眈眈的房東。
雖然貌美但沒什麽配得感,做事也沒什麽計劃,而且是自由職業的精緻窮,生活不堪重負的時刻,你才能看到 40+ 單身女性對現狀的麻木和未來的不安。
四十不惑之年,還是會對人生充滿困惑。
看看《俗女養成記》裏 40 歲辭職退婚,把人生重新歸零的陳嘉玲。
40 歲的人生,又焦慮啥?
看着身邊的同齡人突然離世。
審視自己不上不下的事業,外人看來還不錯但自己做不了主的伴侶和家庭。
若兩者皆可抛,還要擔心自己不符合社會期待的 " 任性 " 選擇,給家人帶來應對外界的壓力。
但時間在她們身後追趕的同時,也順勢推了她們一把。
所以當她有勇氣放棄一切重新歸零,也就有同等勇氣敢跟一切讓自己不舒服的東西說不。
思考在有限時間裏什麽是自己想守護和珍視的東西。
這個逐漸意識到 " 自我 " 的過程,便是成長的一大步。
不變的是這些台劇女主的内核。
不完美的她們,卻都有自己思考、感知和覺醒的能力,而這無形中也對我們起了指引作用。
在那個三十歲就會有 " 剩女危機 " 的年代,單無雙就讓我們看到了獨活女子也可以混得很好。
" 軟柿子 " 陳欣怡,也可以自己捏成喜歡的樣子。
離開紀存希後,她努力讓自己有能力接觸更大的世界,而他卻在走她曾經走過的路。
哪怕不夠完美的簡慶芬,也是個勇于向機會招手的主兒。
寫實的是,這些台劇女主都多多少少栽過跟頭,但又能自己爬起來。
程又青曾用一個包包告訴我們,絕不把自己想要的生活寄托在别人,尤其是男性身上。
盡管在面對自己的感情問題上,程又青一度迷失過自己。
但跟羅子君那種需要丈夫出軌作爲她覺醒的推力不同,前任出軌隻是一個契機,并非程又青正視自己的關鍵。
最後的覺醒,是靠她程又青自己完成和承擔的。
不變的,還有女性在不同關系中的相對位置。
從以前偶像劇裏的性緣關系放大到整個更大的環境去看,女性一直處于被動位置。
一個個看似是獨立女性,但她們從來不是真正赢家。
兩性關系裏,輕易被喜歡的男生的一舉一動牽動情緒。
脫離兩性關系看,永遠拼第一的單無雙,曾經在事業和身邊好友身上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分量。
可當好友身邊有了男人,自己對朋友而言就仿佛貶值了。
明明事業上是妥妥的 " 冠軍犬 ",卻因爲身邊沒有男人被打上 " 敗犬 " 标簽。
婆媳關系裏,婚前博得未來婆婆的喜愛,看似赢了,婚後也可能嘗到 " 遠香近臭 " 的苦果。
自強如 Rebecca,努力養活自己,到頭來才發現自己活成反面教材。
就因爲單身,去餐廳吃飯連個座位都沒法做主。
被動,其實是因爲評判标準不在她們自己手上。
而自己定制評判标準,本身也并非易事。
她們能完成社會化,成長爲能獨立生活或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女性,但不能奢求和默認她們具備解決一切問題的能力。
雖然這些台劇女主對咱有指引作用,但不等于要用說教來實現教育意義。
反而是通過呈現她們的不完美,讓我們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每個階段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所以可貴的是這些台劇女主掙紮的痕迹。
即便個人已成長爲社會标準意義上的獨立女性,但正視自己,也得經曆一段摸索期。
驕傲的單無雙,獨立慣了,也會缺乏共情力,不懂體諒别人。
30 歲還是會拎不清。
曾因爲寂寞花錢買男人,爲了迎合外界眼光改變穿着讓自己看起來和小男友登對,甚至想過爲了男友的學業放棄自己的事業陪他出國。
同樣驕傲的程又青,在重遇前任後不自覺失去自己的階段也挺不讨喜的。
她曾陷入前任丁立威用自身魅力布下的幸福陷阱裏——
吵架就用親吻逃避問題,擅長實施以愛爲名的操控。
這也給程又青造成 " 她愛他 " 的錯覺,因此說服自己改變自己,不再計較他吃李大仁的醋,甚至放棄升職機會。
同時她的本能反應又能意識到不對勁并做出抵抗,所以才會有三番五次來回拉扯。
即使在 30 歲的年紀她也無法正視自己的感情。
雖然男女主都不敢戳破好友的窗戶紙,但她和李大仁是不同的。
全世界都知道李大仁喜歡程又青,隻有程又青不敢承認自己喜歡李大仁,不斷自我否定,所以李大仁隻是缺乏對當事人表白的勇氣,程又青是缺乏正視自己的勇氣。
這樣的糾結被一句 " 精神出軌的渣女 " 概括未免太粗暴,誰又能保證自己在每個階段都能保持清醒呢?
某種程度上,這些台劇女主是很多大陸劇女主的 B 面,她們呈現了各種不同形态的女性,不會給我們具體的解法,但無形中又給我們一個堅定的暗示——
我們不是一定要讨喜,也不是一定要成爲無堅不摧的女強人。
爲了嘗嘗自由的味道,四十歲的人生也可能依然是一團捋不順的線團。
我們總以爲沒選的路更好走,實際上無論哪種選擇都不會完全讓自己滿意。
真正地釋懷,是從接受自己的平庸,對未知祛魅開始的。
就像陳嘉玲長大後才發現,小時候怕得要死的鬼屋其實也沒那麽恐怖。
雖然我們不是和這些台劇女主的經曆同步,但心境卻可以同頻,所以無形中也在回望我們自己的成長軌迹。
在不同的年齡段看,也會有不同的體悟。
好比以前覺得袁湘琴教會我們勇敢,長大後看才發現再愛也不能丢了自己。
抛開角色,林依晨,許玮甯、楊瑾華、劉品言 …… 這些一路從台偶演過來的台劇女主們,也在借角色跟我們同步成長。
不斷在新作品中做着我們的 " 領路人 ",未必完美,但總能提醒着我們觀照自己眼下的生活。
隻可惜,台劇女主的故事都能拍出一部《我的前半生》,回頭看看咱大内娛,卻還湊不齊一組陪伴我們成長的女主。
也不知是觀衆之幸還是不幸。
我們的人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