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服務小微企業的小微金融,監管和政策層向來文件密集。鼓勵行業增長和和供給下沉,以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維持就業穩定。也因此,對比消費金融資金端極爲豐富,小微金融的資金來源中銀行往往占據主導地位。
然而,小微企業作爲國民經濟的毛細血管,存在其特性。并非所有小微個體都能通過銀行路徑,或是資本加持——尤其是後者,更是少見。
發展遇到瓶頸,自然需要創新來增添驅動力。曆經經濟複蘇的 2023,如果我們繼續往後看,銀行之外,服務小微企業的金融創新應該如何進行?
滴灌通 CTO 林偉華
股與債的金融邏輯外,回歸小店經營
金融是商業的引擎。這一點,是已經被市場與曆史驗證過的金科玉律。但傳統金融業态,卻自帶門檻。
無論是股權融資還是債權融資,都是已經久經考驗的金融工具,十分有效。然而,小微企業的需求,和傳統金融業态有一定相悖。
從債權維度出發,債權融資(主要指借貸)的一個典型特征是,無論企業經營好壞,資金方都有保本和固定回報要求,且大部分規則是按期還本付息,與經營現金流錯配。一個小微實體店的融資需求,體量不過幾萬到幾十萬,且期限極短。而債權資金期限通常有限,需滾動申請。
盡管如此,小微企業想要獲得資金依舊不容易。銀行一般要求抵押或者擔保,民間借貸的利率則相對較高。
至于股權融資,獲取門檻更高。如果是民間籌資,不确定性高且商事糾紛多。如果是正規投資機構,無論是 VC 還是 PE,無論國内還是國外,盡調要求都較高且周期極長,企業需要層層「脫皮」,完成各類盡調與文件準備。本質上,這是資金自身篩選企業的護城河。
尤其是行業選擇。相較于債權的「旱澇保收」,股權融資需要企業出讓股份甚至幹預經營。與之對應的,是機構願意接受風險但要無限期永續分配利潤。也正因此,投資機構大部分願意關注的,還是具有高成長和高想象空間的業務。
這意味着,小微企業很難進入傳統金融業态的視線範圍内。尤其對于國際資本而言,國内具備連鎖潛力的小微企業過于「接地氣」,和機構存在認知上的隔膜與壁壘。
隔行如隔山,尤其是在金融領域,不确定、不了解,就代表着風險。傳統金融投資的特點在于,投資周期長、投資體量大,所以需要梳理清晰的法律基礎、監管邏輯和企業組織,才能完成風險可控。
在小微企業的實際需求和金融機構的行業傳統之間,需要一座橋梁。這也是滴灌通創立的初衷。這家旨在鏈接 " 大 " 資本和 " 小 " 企業的公司,由香港交易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創辦,成立兩年多的時間内,應對着讨論與懷疑,發展成爲一個堪稱現象級的産品,或者說「平台」。
據官方透露,截至 2023 年 12 月底,滴灌通澳交所挂牌發行的累計總出資近 40 億元人民币,發行挂牌的總門店數量超過 1 萬家,覆蓋了 270 個城市,包含餐飲、零售、服務和文體四大行業的近 120 多個品類。
滴灌通的第一步,是從資金産品維度進行的創新。有人将之稱爲「新型資金直通門店」,主要以 " 每日收入分成 " 的模式來提供服務。
投資對象爲門店,簽署聯合經營協議,約定投資額、期限和比例。有意思的點在于,滴灌通不稀釋股權,也不幹涉經營,更無須抵押擔保和盡要求,甚至在利益分配維度,都沒有固定回報要求,一切跟着門店經營情況走。
創始人李小加在專訪中曾舉了個很生動的例子:就像是三兄弟開店,大兄弟有塊地,二兄弟有點錢,三兄弟願意幹活——就像是業主、開店者和我們三方一起開店做生意,即業主出店鋪,我們出錢,開店者出力運營管理,這是一種聯營模式,然後根據這個店的流水每天分錢。
股權與債權的優缺點被分離,且又能适配小微企業門店資金需求和經營現金流周期,恰好滿足了具備最小收入單元且營收可控的各類小微經濟形态。
" 大資本 " 與 " 小企業 "
金融創新最容易被質疑。尤其是滴灌通這類非傳統股債的新物種,更是惹人注意。不乏有傳統金融人士在讨論甚至質疑滴灌通的模式。也有金融人士認爲,這一模式在國外有類似模式,即 Revenue Based Financing(RBF)模式。無抵押、無擔保,是基于收入的融資動作,不過滴灌通不同的點在于,創新地把收入分成模式運用到消費實體領域,這是數字化中國才能實現的落地舉措。
滴灌通在其早前的白皮書中指出,每日收入分成合約(DRC-Daily Revenue Contract),稱之爲「DRC」。簡單理解,滴灌通交易所跟其他買賣股份、債券、期貨的交易市場不同,所交易的是被「标準化」的收入分成。
金融專業術語與模式之間的争論暫且不提,支撐這套模式與産品的核心因素,是國内數字化進程導緻的必然。國内的數字化革命,已經深入到了生活的各個角落。尤其是移動支付的發達,即使是街邊小店也能在營收端完成基本的數字化。
這讓「大資本」和「小企業」之間,有了一條數字通路。
「每日收入分成産品,其中有兩個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解決傳統金融裏一直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信息披露與資金交割。」滴灌通 CTO 林偉華表示,需要從技術層面保證底層資産的信息透明、公正、客觀,因爲每日收入分成作爲産品的一個特性,是每天都需要扣除對應的收益權。
滴灌通的技術體系,大緻可以分爲表裏兩層。裏層是基于信息流與資金流數據,結合大模型、區塊鏈等不同數字技術進行的智能決策。
向外延伸,可以分爲從市場行情、投資管理、投後運營等維度支持的應用平台,從資産定價、營業額預估維度給到支持的數據智能,以及混合雲、KBS 集群等基礎設施三個層面。最終呈現在外部是公開透明的回報信息。
而資金端到交易端再到資産端,又有完整的對應鏈路。資産端,需要針對不同品類行業的小微企業,建立一個基于數字産品、數字能力的「篩子」。基于滴灌通所積累的小微經驗構築評估模型作爲第一層,連鎖品牌不同門店實際情況營業額預估作爲第二層,動态分成比例則是第三層……篩選出營收可控的對象。
資金端方面,一個很有意思的點是,作爲一個創新産品,如何進行信息披露?如何定價?如何評估風險?這都是沒有标準可以參考的無人區。如果非要進行同類對比,林偉華更願意将其類比爲小微企業的一級市場。
然而,門店經營存在偶然性,即每日分成的收入并不相同。也正因此。在資金端滴灌通會根據資産的智能評估進行測算分析,門店類型、營收增幅甚至地域天氣,都被量化爲标簽,篩選出投資人願意匹配組合的對象。「這又回到了我們企業的願景——連接大資本和小企業」林偉華表示。
其中可以看到的是,金融科技與金融創新并不會脫離金融的本質,即對價值的傳導與流通。滴灌通所呈現的方式有意義的點在于,在數字化成爲基建的當下,無論是科技還是金融,會如何以普惠創新的方式聯入到分散的大多數中去,讓體量龐大卻又細碎的小微企業的價值,真正被發現與流通,從而在時代進程中完成蛻變。
另據最新消息,滴灌通近日發布了《滴灌通澳交所通用标準》(簡稱《通用标準》或 MAP),标志着滴灌通澳交所全面跨入 " 第二階段 "。據悉,《通用标準》旨在提供一套通用便捷的工具,通過綜合統計和分析市場信息,對以下兩個問題,給出市場參考值:一是對投資者而言,一張在滴灌通澳交所挂牌的每日收入分成憑證(DRO)預估收回的現金流和風險有多大;二是對融資方(小微企業)而言,出讓多大比例和多長時間的收入,才能籌集足夠的資金。
例如參照股票市場 " 市盈率 " 概念,《通用标準》引入了 " 市轉率 "(Price-to-Net Contract Payout Ratio)這一基準指标。市場參與者可以清楚看到,一筆預估現金流在市場上大約能值多少錢。
由于是全新的領域和全新的模式,過去的兩年,滴灌通組織了‘滴灌通引領基金’,用自有資金和組織的第三方資金,先行投資了逾一萬家小店,幫市場‘投石問路’,跑通了這條道路。
在 " 第二階段 " 滴灌通将過渡到專注交易所營運,讓不同策略的專業機構投資者,自主進行投資判斷;讓不同的小微企業,自行決定希望融資的金額、成本和條件等;讓不同的中介機構,充分發揮所長,爲投資者和小微企業提供專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