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用品零售生意,還好不好做?
母嬰用品零售第一股愛嬰室,直接用今年前三季度業績告訴外界,線上線下都很難。尤其是奶粉,特别難賣,已讓人提前感受到凜冬。
母嬰用品行業加速洗牌,給諸多玩家帶來嚴峻考驗,主打一站式采購和服務的模式,還靈不靈?
當行業從增量轉換到存量時代,這些企業又靠什麽實現增長?
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母嬰零售第一股愛嬰室(603214.SH)的日子,不太好過。
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收入 24.21 億元,同比減少 7.65%;歸母淨利潤 4693.34 萬元,同比增長 4.47%;扣非淨利潤僅有 2110.18 萬元,同比下滑 4.73%。
公司未披露業績變動原因,結合今年中報來看,主要還是人口出生率下降,以及消費市場環境的變化。
據尼爾森數據,截至今年第二季度的 12 個月,中國母嬰用品全渠道銷售規模下滑 9.5%。其中,線下渠道銷售下滑 13.5%,線上銷售微增 1%。
自去年開始,中國母嬰零售行業就持續疲軟。據公開數據,全年僅 11.84% 母嬰門店業績增長,8 成母嬰利潤下行。
面對行業性的寒流,愛嬰室隻得從内部入手,降本增效。
今年上半年,公司通過對人員結構的優化調整,控制成本費用,使得在收入下降 10.83% 狀況下,歸母淨利潤同比微增 0.56%。
今年前三季度,管理費用同比下降 8.72%,銷售費用、财務費用同比分别下降 7.73% 和 30.60%。
與此同時,公司盡可能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前三季度增加 2.98 億元購買穩健型理财産品,獲得投資收益合計 1549.64 萬元。
業績承壓之下,公司還砍掉一些效益不好的門店。繼去年關店 55 家後,今年又已關了 32 家,截至期末門店規模僅剩 459 家。
線上線下都不行
經過特殊 3 年,國内母嬰行業加速洗牌,渠道多元、産品同質化,以及出生率下降,連鎖母嬰用品零售行業沒有迎來想象中的春天。
據《2022 年度中國母嬰實體店消費數據分析報告》,去年,中國母嬰門店月均銷售額同比下滑 8.1%;月均訂單量和月均單店銷售量,分别下滑 15.6% 和 12.8%。
今年,這一趨勢延續。今年 1 至 5 月,單店月均銷售額、月均單店訂單量繼續下滑 1.1% 和 3.8%。
愛嬰室雖貴爲上市公司,也無法獨善其身。線上、線下業務同時拉胯。
今年上半年,公司門店銷售、電子商務(包括線上平台)及批發業務收入,分别同比下滑 10.07%、18.29% 和 72.77%。三季度,這一下滑的趨勢不改。
奶粉是公司母嬰門店的重點産品,是公司收入的半壁江山。
今年前三季度,奶粉收入同比下滑 11.92%,實現收入 13.72 億元,毛利率 16.71%,同比下降 1.42 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用品類、棉紡類、玩具及出行收入,同比分别下滑 12.58%、5.28% 和 5.39%。
長三角、華中是愛嬰室兩大重點市場區域,今年前三季度,長三角區域的上海、浙江及江蘇市場,收入同比分别下滑 13.02%、1.08% 和 4.19%;華中區域的湖北、湖南及江西市場,分别下滑 9.20%、10.32% 及 12.99%。
何來增長?
2007 年,幹了 8 年母嬰用品銷售的施瓊,決定親自上場。當年,他在上海市四川北路開出第一家愛嬰室門店,開業前 3 天顧客排滿長隊,生意火爆異常。
愛嬰室将孕前到 6 歲嬰幼兒家庭所需的母嬰全品類産品和服務,集中于一家店内,将會員 + 商品 + 渠道 + 服務的模式,陸續複制到各大區域市場。
随着門店的擴張,曾有資本想要收購愛嬰室,被施瓊拒絕。發展過程中,愛嬰室頂住了電商的沖擊,最終成功登陸資本市場。
上市之後,施瓊力排衆議,斥資 2 億元收購深耕華中及江蘇市場的貝貝熊 100% 股權,既形成雙品牌運營,又将業務切入華中區域。
如今,經營上的嚴峻考驗,或許比他之前的境遇要艱難得多。
随着母嬰用品進入存量時代,零售業務盈利空間備受擠壓,愛嬰室整體毛利率自 2018 年以來逐年下行。
早些年,愛嬰室完成了線上、線下的戰略布局。不過,線上收入還未能形成全面支撐,難以平抑線下渠道的經營風險。
2022 年,線上收入在公司中所占比重爲 19.65%,遠低于同期孩子王(49.97%)。今年前 9 個月,線上收入占比降至 17.93%。
線下門店是愛嬰室的核心,曾有一站式采購和服務的優勢,但電商崛起之後,它的優勢正在被大幅削弱。
對于母嬰連鎖企業來說,最大的痛點還是人口,随着出生率的降低,相關行業的市場規模必定萎縮。
覆巢之下,沒有完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