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由編者整理彙總自網絡公開資料。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 &值班編輯 | 金木研
第 7133 篇深度好文:4679 字 | 12 分鐘閱讀
商業思維
筆記君說:
電影《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你必須全力奔跑,才能停在原地。"
在軟件行業中,亦是如此。
金蝶集團董事會主席、CEO 徐少春曾說道:" 在我們這樣的行業,創新是永恒的主旋律。我們很多新的技術都是‘砸’出來的,這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我們将壓力轉化為動力,對客戶是一種承諾,對同行是一種引領,對内是告訴員工我們沒有退路了。"
隻有不斷 " 砸 " 掉過往的心智模式,才能全力探索創新。
從 1993 年發展至今,金蝶先後經曆 3 次轉型,經曆過從巅峰到低谷的艱難時刻,又再次超越自己,實現市值倍增。
不斷地自我 " 蝶變 ",一定離不開一把手的魄力和思考。為此,我們收集了徐少春的發言資料,整理出他對變化、客戶、成長等方面的看法,希望能為讀者帶來收獲!
一、在變局中,尋找機會
我常常會講 "4 個巨變 "。
第一個是技術巨變。
我從事這個行業差不多 30 年了,看到計算機軟件、高科技行業裡的技術日新月異,但我還從來沒有看過,像最近這 3-5 年來許多新技術在這個時點上集中爆發,比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鍊,等等。
這是我們這個行業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當新技術集中爆發後,就會使得我們解決某個重大問題的時間得以縮短,因此就能迅速産生一個爆發式的效應。
第二,技術巨變導緻消費巨變。
我們國家的 90 後、00 後大概有 3.4 億人,占總人口的 25%。他們的很多個性化消費行為,你想象不到。
比如喝杯茶,裡頭要加點牛奶,再弄出點泡沫,感覺很特殊,年輕人就喜歡這些東西。各種各樣的消費行為就推動了消費行業的大變局。
第三個巨變是産業巨變。
消費巨變又拉動了産業巨變。我們可以看到,比如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當你在駕駛一輛新能源汽車時,座位上的幾百個傳感器就把你的駕駛行為、駕駛偏好給抓下來了,傳到後台由算法工程師進行調整,讓你不斷享受到不一樣的出行體驗。
因此很多人就喜歡購買新能源汽車,這個行業也就崛起了,産業結構也就改變了。
最後一個就是管理巨變。
互聯網浪潮就像大海的波濤洶湧一樣,湧到我們每家企業的内部,湧到我們管理者、領導者的腳下,這時我們就得改變過往的很多管理行為、甚至是管理結構了。
我常常講,管理進入了一個什麼時代呢?3.0 的時代,或者說互聯網進入了以管理為主題的 3.0 時代。
1.0 時代的關鍵詞是連接,2000 年初,你可以看到許多企業把它的産品、服務目錄上網,讓大家可以訪問;
2.0 時代的關鍵詞是交易,大概 2008 年左右,像阿裡巴巴搭建了一個電商平台,讓商家、買家可以在這裡進行交易,淘寶、電商崛起。
3.0 時代的關鍵詞是管理。過去 40 年,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企業的發展部分得益于許多有利的外部條件,我們憑借着自己的勤勞發展得很好。但是未來 20 年、30 年、40 年要靠什麼呢?靠管理。
隻有極大地調度企業員工的積極性,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崗位上,釋放他們的激情,我們才能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隻有管理的創新,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個人和一個群體的積極性,它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推動力量。
二、拉近你與客戶的距離
王石有一句話,我非常贊成。他說," 你現在沒有變強,是因為你很舒服 "。人的本性就是想要舒适,想吃好的、穿好的,最好一覺睡到自然醒。
但我們這個世界不是這樣的,總有一些人要去 " 革命 ",去為别人的幸福讓自己痛苦。
最大的痛點就在于與傳統習慣作鬥争,一個人的傳統習慣是多麼頑固,頑固到以至于你要改變它,必須站在他面前,大喊一聲還不行,要天天去影響他、不停地沖擊他。
所以我們一定要讓自己不舒服,不僅需要歸零,更需要去重構、颠覆一些傳統觀念。
歸根結底就在企業文化、企業家和員工的心智模式,有時候我們之所以不願意改變,是因為我們看到它要颠覆原來的很多事情,所以感到恐懼、害怕。
一旦心智上沒有改變過來,轉型就會比較難。
過去,我們已經習慣一種思維模式——很大程度上是 " 以自我為中心 ",天生以為我們的工作方式就是這樣,天生以為公司領導說的就是對的,天生以為産品就該是這樣一種模式。
舉個例子,有一次,我跟員工一塊研究某款産品的報價,有些人認為報價就該這樣。我說:錯!應該聽客戶的聲音。
回想剛創業時,我是自己騎摩托車上門給客戶提供服務。他們直接打電話給我:老徐,這個産品有問題了。你就得趕快過去。客戶說,一個朋友要買軟件,老徐你趕快過來。我以前天天聽到的就是客戶的聲音。
20 多年下來,像我自己還有更多的人,跟客戶離得遠了,我們更多聽到的客戶反饋來自内部人的彙報。
關注 "徐少春個人号",在其任意文章下留言 "報告",可領取最新數字化大禮包
(含人力資源管理九大趨勢報告、專精特新全面觀、
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報告、産業互聯網白皮書、2022EBC 白皮書等)
所以,我在 2018 年推出了 " 徐少春個人号 " 微信服務号,把我的個人号嵌到軟件場景裡面,客戶和用戶可以直接跟我反饋、對話。
企業做事的過程就是用心的過程,看似在做事,其實在用心。如果每一位員工都能做到真正用心,事情自然就成。
心是萬事萬物的源泉,隻要我們内心深處念念為客戶,我們就會做成這件事情。
三、修煉三心:
好奇心、敬畏心、自信心
如何做到自立、自律、自強?最重要的是修煉三個心:好奇心、敬畏心和自信心。
1. 自立來自好奇心
好奇心驅動人們自主地探索問題、立志去解決問題,好奇心體現在對未知和未來世界強烈探索的起心和動念,如果能對這種起心動念加以正确的引導,它們将會演變成偉大的夢想。
著名的科學家都可以說是具有好奇心的人。
牛頓對一個蘋果産生好奇,于是發現了萬有引力。
瓦特對燒水壺上冒出的蒸汽也是十分好奇,最後改良了蒸汽機。
愛因斯坦從小比較孤僻喜歡玩羅盤有很強的好奇心。
伽利略也是看吊燈搖晃而好奇發現了單擺。
2. 自律來自敬畏心
敬畏心不單單是對某個偶像或者某種文化的尊重,更是人類對自然規律、社會規律或者說對天理大道的一種敬重與畏懼心理。敬畏心常常表現出一種持續性和紀律性。
我們中國人常講:" 頭上三尺有神明 ",天地間有一個 24 小時運行的錄像機,人類的所作所為都被老天爺記錄。
德國哲學家康德一生中敬畏兩件事:一是浩瀚的星空,二是内心中的道德。
在 20 世紀初,挪威探險家阿蒙森和英國探險家斯科特先後抵達了南極點。而在返程的途中,兩隊卻有着不同的命運。
阿蒙森團隊不管天氣好壞,堅持每天走大概 20 英裡。但斯科特團隊比較随意,天氣好時,就走得多,天氣不好時,就睡大覺。最終阿蒙森團隊成功回到了大本營,而斯科特團隊不幸全軍覆沒。
管理學家吉姆 · 科林斯認為:日行 20 英裡征程并不僅僅是一個哲學理念,它與具體、明确、聰明且嚴格執行的績效紀律與機制有關,而這些紀律與機制可以确保你不會偏離軌道。
對于 10 倍速的領導者來說,紀律的唯一合法性形式就是自律。因此,尊重規律、保持克制與自律、擁有一顆敬畏心是多麼重要。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如果好奇心是我們出發的起點,敬畏心則是讓我們進退有據,不偏不倚。
3. 自強來自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類内心深處因相信某種信念而産生的一種力量。特别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最能彰顯一個人的自信心有多強。
2012 年,金蝶開始雲轉型,由一個傳統的軟件公司往雲服務方向轉型。公司必須對傳統的商業模式、運營模式、組織與人事進行徹底變革。
一個 12000 人的公司在不到一年時間内,人數迅速下降到 6000 多人,這是一個多麼劇烈的變革,員工士氣跌到冰點。
這是金蝶發展史上的至暗時刻。
有一天晚上,回到家裡,夜深人靜,我一個人扪心自問,公司到底會不會垮掉?什麼是支撐我繼續前行的力量?
我突然想到了三個堅持:堅持信念、堅持信任、堅持行動。
堅持信念就是我們要對這個行業充滿信心,相信行業的美好未來。我也要相信自己和同事,勇于亮劍。
所以,2014 年就有了砸服務器、砸筆記本電腦,把最難的時刻變為了最有希望的時刻。
越是困難,企業越應該從内部挖潛,挖掘和發揮心力資源,充分依靠自己的資源應對複雜的外部挑戰。
四、生命成長四部曲:
心 - 道 - 德 - 事
一個人怎麼可以讓自己的工作,讓自己的生命煥然一新呢?其實我是有一個心法的,就是四個字:心 - 道 - 德 - 事。
" 事 " 是人生事物方方面面的結果和狀況。比如,創業成功、做好工作就是一個 " 事 "。但是僅在 " 事 " 上求,你很難找到答案。尤其是當我們遇到瓶頸的時候,在 " 事 " 上用功,其實成效甚微。
所以,你要再往上走,在 " 德 " 上求," 德 " 是什麼?" 德 " 就是仁愛,就是胸懷,就是智慧,就是能量。
如果我以飽滿的熱忱,我愛我的工作,我愛我的客戶,我的工作就可以做得更好,這是在 " 德 " 上用功。
假若你想再往上走,就要在 " 道 " 上求,那 " 道 " 是什麼?道就是境界和格局。境界和格局怎麼取得?
那就回到内心,在心上用功,怎麼用功?
兩個步驟:一個就是明心;第二就是淨心。
要明心,一定需要反省,沒有經過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2016 年,當我在苦苦地思索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金蝶未來發展道路在哪裡,糾結的時候,我去了貴州龍場。
陽明先生悟道的地方叫玩易窩,他當年被發配到這裡,1508 年在命懸一線的時候,有一天晚上,王陽明坐在那裡,悟到了 " 聖人之道 , 吾性自足 ",然後也悟到了 " 知行合一 "。
2018 年 2 月 12 日,我做了人生第一次深刻的反省與忏悔。
大概場景是這樣:
在春節前放假一天,我終于有時間,就把自己關在房間。從早上 8 點開始,我放下手機、摘下面具,與外界斷絕一切聯系,隻是跟自己對話。我開始檢讨我的人生,寫下了 40 多條大大小小的 " 罪狀 "。然後,我以自己的方式懲罰了自己,最後把 " 罪狀 " 燒掉。一個新的徐少春誕生。
淨心,就是淨化我們的心靈。因為我們的大腦會不斷地蹦出很多念頭,你要能分辨這是好的念頭還是不好的念頭。
如果有不好的念頭,那你要反省,要把它扔掉,甚至如果你有惡言惡行,你還要忏悔;如果是好的念頭,你要去引導、傳播正能量。
所以,生命如何成長?請大家記住四部曲:心 - 道 - 德 - 事。直接在心上用功,明心、淨心。
我們生命成長之道也要相信一些東西,相信什麼?
請相信這四樣東西:
人生重大的秘密是心中擁有無盡寶藏;
人生重大的真理是行為作用與反作用;
人生重大的戰略是建設自己的心靈品質;
人生重大的價值是成就他人的心靈品質。
五、越是危急時刻,
越要挖掘心力資源
每一個企業都會遇到困難,一個企業的規模、人數可以根據外部周期和自身周期的變化不斷進行調整,不斷進行優化,這是每個企業的自主權。
但是,我現在更倡導心力資源,企業更多應是以心為本,要善待每一個員工,充分發揮每一位員工的能量和智慧。
我蠻喜歡道德經中的一句話"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心懷大道,為天下去做事。隻要我們為這個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從利他出發不害人,一個非常繁榮和美好的景象就會出現在大家的眼前,我們作為領導者,要有這種心境和胸懷。
特别是現在的企業家,不僅僅要對公司負責,也要肩負社會責任。
企業這麼多員工的發展、前途和命運,還有合作夥伴的發展、前途和命運,我們作為企業家,要心懷大道讓大家彼此成長,現在的領導者應該站在如此的角度思考。
* 參考資料:
1.《借 5000 元起家,幹成千億市值公司!徐少春:人生從不等待觀望者》,正和島;
2.《徐少春寄語母校學子:生命成長的四部曲》,徐少春個人号;
3.《創業之道:創業不是為了功名利祿》,徐少春個人号;
4.《曹啟泰邀聊徐少春:創業是一場修行,輸赢不在終點》,徐少春個人号;
5.《徐徐道來 | 好奇心、敬畏心、自信心》,徐少春個人号;
6.《哈佛商業評論對話徐少春 : 有質量的增長靠心力資源》,徐少春個人号。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