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綠色和平行動派 Author 綠色和平
每年 2 月 2 日,機智的土撥鼠都會從長達 6 個月的冬眠中被喚醒。它們伸展四肢,一邊窺探洞穴,一邊環顧世界。這是漫長深冬中的北方人翹首以盼的時刻——土撥鼠們搖身一變,擔任天氣播報員,帶來有關春的消息。
在這天,如果天氣晴朗,土撥鼠看到自己的影子,便會回到室内再睡六個星期,這預示着冬天還要持續六周之久。相反,如果天氣多雲或陰,土撥鼠看不到自己的影子,則會留在洞穴外,這也意味着冬天即将結束、春天很快到來。
将 2 月 2 日當日天氣與未來産生聯系的傳統,可追溯至古老的西方傳說。歐洲大多數地區的基督徒認為,在紀念耶稣出現在耶路撒冷聖殿的 2 月 2 日 " 聖燭節 " 當天,若陽光明媚,便意味着還将延續 40 天的寒冷和降雪。
在後來的時間裡,德國人對此産生了自己的理解和延伸,将獾等小動物是否能瞥見自己影子作為判斷晴天的依據,并在 18 和 19 世紀移民定居北美賓夕法尼亞州時,改為邀請當地土撥鼠作為年度預報員。
圖一:賓夕法尼亞州旁蘇托尼鎮(Punxsutawney, Pennsylvania)土撥鼠日現場
于是,1887 年 2 月 2 日,土撥鼠日慶祝活動第一次在賓夕法尼亞州的旁蘇托尼鎮正式舉行,并逐漸成為北美家喻戶曉的節日——每年前往鎮上觀看明星土撥鼠菲爾(Phil)的觀衆多達 30,000 人——也讓旁蘇托尼鎮成為了世界天氣之都。
快來「左滑」以下圖片,
看看各地明星土撥鼠有什麼特别的經曆吧!
土撥鼠是旱獺的俗稱,全世界共有 15 種,主要分布于北美至加拿大、俄羅斯,中亞和東歐等大草原上,栖息地位于氣候寒冷的丘陵地區、山地的各種草原和高山草甸,以及溫帶草原和半荒漠地區。
點擊圖片,放大查看
土撥鼠對于生存環境十分 " 挑剔 "。首先它們的食量大,每日啃食大量優良牧草,會挑選植被條件好的地方生活。
其次,他們對氣溫非常敏感。若氣溫長時間低于 10 ℃以下時,土撥鼠就會開始冬眠,并在氣溫轉暖後自然蘇醒。一般情況下,土撥鼠的冬眠期從十月一直持續到次年的三月或四月。
對氣溫敏感正是土撥鼠被請來做天氣預報員的原因之一。但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 挑剔 "、敏感的它們,也正面臨着多重生存挑戰。
圖二
以在加拿大生活的
「溫哥華土撥鼠」為例。
在 20 世紀 80 年代時,研究發現溫哥華島上至少有 300-350 隻溫哥華土撥鼠。它們主要生活在亞高山草甸,以小型植物為食。雖然身材較胖不适合爬樹,但擁有靈活的地面生活技巧和天賦異禀的挖洞本領——洞穴深而複雜,十分堅固,多在岩石坡和溝谷灌叢下。
進入 90 年代,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針葉樹開始在土撥鼠生活的山坡上生長,不僅占據了土撥鼠的栖息地面積、縮小了土撥鼠活動範圍,其枝葉還限制了土撥鼠的視線并影響它們感知掠食者接近、尋找食物來源的能力。
溫哥華土撥鼠是 " 集合種群 ",這意味着每個單一種群内的個體有時會通過移居、交換幼崽來維持集合種群總體的穩定。因此在正常情況下,若一片領地内的土撥鼠受到掠食者的嚴重捕殺,幸存者将 " 招攬 " 或 " 加入 " 附近領地的其他土撥鼠種群。
然而這種保護調節機制也因個體行動受到幹擾、栖息地愈發脆弱和孤立而逐漸衰退,從隔離到局部滅絕再到打破集合種群的整體平衡,陷入幾近滅絕的境地。
圖三:溫哥華土撥鼠是 " 集合種群 "
氣候變化除影響栖息地生态并改變土撥鼠行動狀态及範圍、食物來源和種群間關系等各項生活習慣外,還造成了當地溫度升高。這一情況導緻土撥鼠更難找到足夠的積雪來挖掘冬眠所需要的洞穴,從而無法打造一個私密,安全的冬眠環境。
加之當地為滿足島上居民數量增加進行的各項開發的影響,土撥鼠從 1979 年有确切記錄以來數量持續下降,并在 2003 年的統計中達到數量最低——僅剩 22 隻——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CR)物種。
幾十年間,衆多關心溫哥華土撥鼠的人組建了基金會,支持研究人員們來到溫哥華到調研,并通過采取人工飼養繁育、野外适應訓練、栖息地重新規劃等措施來保護、恢複種群。
溫哥華土撥鼠終于從滅絕的邊緣被拯救,其野外種群數量在 2010 年時恢複到上世紀 80 年代水平,且平均每年有多達 50 隻土撥鼠幼崽出生。
還好,這些 " 信使 " 沒有銷聲匿迹,春的消息還在繼續。
雖然物種在正常的進化過程中總會經曆各樣的滅絕,但近幾個世紀以來,數量龐大且不斷增加的人類活動占用了高達 20% 到 40% 的陸地植物捕獲的太陽能,也為物種滅絕過程增加了諸多特殊性。
像溫哥華土撥鼠一樣的故事,在加拿大還有很多。據一份有關報告加拿大野生物種狀況的最新報告顯示,加拿大境内已知有 80,000 個物種,其中有超過 50,000 已被科學家們記錄在冊,而它們當中的 2,000 多個物種,正面臨着很高的野外滅絕風險。
即便是未滅絕的物種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也正在因種群減少和分散,發生内部遺傳多樣性的大幅度減少,失去了适應環境變化的前提條件,以及生存能力和進化潛力。例如蘇必利爾湖原本有 12 或 13 種湖鳟魚,現已下降到隻有兩種或三種。
盡管在 1992 年,加拿大簽署了旨在推動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國家戰略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成為簽署該公約的第一個工業化國家。但研究發現,加拿大法律幾乎沒有為物種和生态系統提供直接保障,其生物多樣性保護也存在政策效力不協調、職責分布不均勻等問題。
針對加拿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存在的法律和措施弊端,綠色和平加拿大辦公室指出 :
" 加拿大目前的法律環境允許政府始終将企業利益置于原住民權利和健康環境之上。我們需要一項強有力的《自然與生物多樣性法》,以在全國範圍内保護自然權利,并與原住民建立深入的合作關系。"
2022 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第二階段會議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并通過了 " 昆明 - 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 (簡稱昆蒙框架)。
昆蒙框架提出到 2030 年要保護至少 30% 全球海洋和陸地的目标,并為反轉生物多樣性喪失曲線和今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指明了方向和路線。
2 月 2 日,我們期盼着土撥鼠們帶來春的消息。今年,我們也期待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三十歲之際誕生的昆蒙框架帶領我們,收到更多關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好消息。
圖一 © https://nypost.com/2022/02/02/groundhog-day-punxsutawney-phil-reveals-prediction/
圖二 © https://www.northwestwildlife.com/learn/species-reports/vancouver-island-marmot/
圖三 © https://marmots.org/about-marmots/history-decline/
數據來源于
1.https://www.natureconservancy.ca/en/
2.https://marmots.org/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