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打敗 " 删減 " 這個話題的不是 " 不删減 "。
而是習以爲常。
前些天《小醜 2》上映,估計大部分觀衆都覺察到了,影片中有幾處極其生硬的删減,打斷了電影的節奏。
可讨論度,卻小得可憐。
因爲是 " 爛片 "?
不。
因爲與此同時,在國内的幾個影展中,也出現了幾部電影不可思議的删減。
除了少部分影迷的讨論,這些話題沒有激起一點點的水花。
爲什麽會如此愈演愈烈?
于是今天,我們就再來聊聊這個看似 " 老生常談 " 的話題。
不妨,先從《小醜 2》談起——
01
非必要删減
《小醜 2》的删減很有代表性。
甚至乍一看。
會讓人覺得,這像是我們在工作中,爲了完成某個 KPI,而随意挑選的結果。
比如,激情戲——
這操作咱熟,你也知道好萊塢大片喜歡搞資本主義聲色犬馬那一套,哪怕是諾蘭拍個嚴肅的《奧本海默》,也存在少兒不宜的畫面。
以往,我們會給它穿個小黑裙。
可是呢,大概是小黑裙的威力實在是小,而且咱 PS 技術太完美,搞得很多人真假不分,體現不出來剪刀的存在感來。
于是這一次,全部删除。
但等等,《小醜 2》裏還有激情戲?
有的。
故事進展到小醜女走進監牢,給小醜畫上妝的那一刻,小醜走向小醜女,然後——沒了。
嗯,可以腦補出兩小時靈與肉的大戰。
可問題是,真的需要删嗎?
且不說片段缺失會影響對故事的理解——
親密行爲中,小醜問莉:你可以幫我嗎?
這個要求,你可以理解爲亞瑟試圖借助小醜女,完成小醜人格的複活,也可以理解爲,這就是亞瑟在監獄的禁閉室裏,幻想着莉,并完成的一次自渎。
光就說這個場景——
倆人連衣服都沒脫,這樣的尺度在任何國産愛情片裏,都沒有資格談尺度兩個字。
卻被删了個幹淨。
Sir 隻能說,華納大約真的是得罪誰了。
第二場删減,男男親吻——
看到這四個字你大約也是心領神會了,的确該删,畢竟不符合我們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嘛。
就像《波西米亞狂想曲》裏,或者《神奇動物》裏,都删除了類似的場景。
but,Sir 覺得這其實是一次習慣性删減。
怎麽說?
先看場景——
在電影開場後的 15:43 分,瘋人院裏的一位病友走來,跟他說:看守說你會教我如何接吻,他們說,小醜的吻技像接吻之神一樣,從來沒有人親過我。
此時,在一旁的守衛說:我打賭他會像掐死老鼠那樣掐死他。
但,亞瑟站了起來,輕輕地親吻了這個小夥子的嘴就離開了。
同性戀傾向?
Sir 反正是沒看出來,畢竟愛情、激情,在這裏通通都沒有。
它隻有 " 同性 ",沒有 " 戀 "。
這個吻,是一個憐憫,可憐這個小夥子所說的 " 沒有人親過我 ";也是一個無奈之舉,在這裏,如果不學着低頭,聽守衛的話,也許又免不了皮肉之苦。
這是亞瑟在麻木地服從。
所以,删減的原因在 Sir 看來隻有一個——
萬一呢?
萬一有人把這段戲理解爲同性戀宣揚呢?萬一有人覺得,外國人都是洪水猛獸,連男的都是互相親吻呢?那多不好啊。
畢竟。
咱也不能保證每個觀衆都是理性的,是吧?
好,既然前兩處都屬于誤傷,那麽有沒有不誤傷的呢?
也有。
第三場删減,暴力——
這大家都熟,常規操作嘛。
故事裏的場景是,亞瑟在法庭上幻想着自己殺人,他用法官錘砸死法官的場景裏,他砸了 8 次,錘子落下的聲音都讓人覺得小醜的恐怖、癫狂。
在内地的電影裏,隻有一下。
該不該删?
該。
畢竟《浮城謎事》那段錘子砸頭,是從 13 次删減到了 3 次,《堅如磐石》裏,扳手落下的次數,也從 5 次變成了 3 次。
既然國産片都是這個待遇了,好萊塢自然也得一視同仁。
哪怕這段情節是小醜幻想中的場景,也不行。
在我們的銀幕上。
幻想,也不能過于激烈。
所以你看,《小醜 2》的這三處其實都是非必要删減。
你完整上映,甚至可能都沒什麽人讨論。
可是啊,或者是因爲慣性,或者是因爲過于謹慎,終究還是極其生硬地删了。
這讓《小醜 2》,變成了大多數人眼裏," 支離破碎的爛片 "。
02
愈演愈烈
當然,Sir 說這些也并不是想替《小醜 2》辯護些什麽。
而是在說,現在的删減,其實已經愈演愈烈,甚至到了一種無法理解的地步了。
甚至于新片删減已經無法形成話題。
得要變着花樣,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搞點事情,才能引起一點點注意。
比如,手動遮擋我們熟悉的華語片——
在前不久,IM 兩岸青年影展在福建平潭舉行。
其中,還有在内地難得一見的幾部經典作品,像是侯孝賢的《童年往事》、《戀戀風塵》,或是楊德昌的《青梅竹馬》《恐怖分子》《海灘的一天》等等。
絕對是值回票價。
但,當觀衆們充滿期待地坐在電影院裏,卻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放映前有工作人員出來提醒,會有黑屏的情況,請大家不要驚慌。
而這個情況不止一場,而是三場楊德昌的電影,都有黑屏。
而侯孝賢的《戀戀風塵》裏也難逃其手擋的人爲黑屏,甚至,是一部電影出現了三次。
△ IM 兩岸青年影展的群聊天截圖
比如《戀戀風塵》裏,金門島上的連長收留了因爲船壞了而流落到小島的廣東漁民一家。
這個場景裏,侯孝賢用阿遠寫信時的旁白,道出了一個細節:
當他們送漁民去難民所時
連上所有人都在辦喜事
能拿的都拿出來給他們
他想展現的,是大時代下,兩邊政治立場不同下的人,卻面對着同樣模樣、語言的血肉同胞們,不可抑制的親切。
可現實是。
2024 年,這把大手一捂。
切斷了電影裏的溫度。
好吧,如果你說這些影展是因爲電影沒有公映許可證,主辦方怕引發什麽争議,而做出的自保行爲。
那麽下面這個例子,就很耐人尋味了——
在這個月的 7 号,廣州舉辦的 " 光影羊城影展 " 裏,兩部電影《黑炮事件》《站着啰,别趴下》裏還被觀衆看出來了删減。
有影迷反映,《黑炮事件》裏将教堂一處的内容被删了;
并且,還有網友也反映,在《背靠背,臉對臉》裏也删掉了兩處,不能提準生證。
還有。
最近,廣州的影展裏徐克的《青蛇》又一次重登大銀幕。
自然,那場農婦在竹林産子的畫面也是一删爲淨。
這都是什麽電影?
前兩部都是曾經在國内公映過的,經典國産片。
後一部,則是年年都會在六公主上重播的電影。
在各大網站都能找到,在無數的電視台也都播過。
可是呢。
這些八九十年出生的 " 孩子 ",過了幾十年,卻被突然告知,你不該被這麽輕易地生下來。
這讓人會作何感想呢?
Sir 隻能說,得虧了這些電影生的早,不然,能不能被大衆看到,也還兩說呢。
03
還是要推石頭啊
老實說,關于類似的話題 Sir 實在已經寫過無數次了。
每次寫完都有一種無力感。
仿佛往虛空中投擲了一枚标槍,無視的人依然無視,留不下一點回音。
爲什麽?
以前,Sir 還覺得,也許是我們的聲音不夠大,傳得不夠遠。
但最近,卻發覺,或許有關電影的讨論,都是如此結局。
比如屏攝——
我們說過很多次關于屏攝的話題,從道德,到法律,關于這方面的問題 Sir 甚至覺得已經無需再聊了。
可結果呢?
前段時間《哈利波特》上映,連官方媒體,都毫無負擔地轉發盜攝者的微博,隻爲了一次沒什麽效果的宣傳。
不是薛之謙打敗了影迷。
而是,根本就沒什麽人在乎影迷。
比如評論——
關于拿電影的 " 三觀 ",電影人的 " 三觀 " 來批評電影的問題我們也再三聊過," 拉踩 "、" 屁股歪了 "、" 夾帶私貨 "、" 政治不正确 "、" 媚男 "、" 女拳了 "、" 資本入侵了 "...... 這些詞語越來越高頻。
電影評論大字報化問題越來越嚴重。
前段時間《出走的決心》上映,這樣的場景又重現了一遍。
甚至電影本身——
我們常說,電影是電影,短視頻是短視頻,兩者不一樣,也不該一樣,電影院之所以仍舊存在是因爲電影無可替代,而不是短視頻無可替代。
可現實是。
電影的短視頻化越來越嚴重,以至于觀衆走進電影院的興趣越來越低。
畢竟同樣的故事,如果我在電影院和電腦前的體驗幾乎沒有差别,那麽我爲什麽還要走進電影院呢?
一個數據——
今年,國慶檔觀影人次 5209 萬,與 2023 年的人數 6510 萬相比少了一千萬人;與 2021 年的 7384 萬人相比,少了 2000 多萬。
當環境不可避免地走向滑坡。
我們對國産電影的信心,也就一步步沉寂了下來。
觀衆,把電影抛棄了。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其實也是顯而易見——
絕大部分人,其實并不在乎電影。
沒錯,任何國家和地區,電影都具有着雙重屬性,一是社會屬性,一是藝術屬性,這無可厚非。
可我們呢,往往隻有前者。
于是一部電影的藝術價值并不重要,甚至能不能稱得上藝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不能爲大衆提供娛樂,會不會在社會上有所影響。
于是删減,沒問題。
下架,沒問題。
因爲眼睛的大小而罵死一部電影,同樣沒問題。
誰在乎藝術本身呢?
隻有影迷。
而影迷,又是這個系統裏,最不重要的一個群體。
悲哀嗎?
可以前,我們不是這樣的。
還記得在 80 年代時期的電影,電影的創作者們還在努力在電影裏尋求獨有的知識分子的 " 作者性 "。
他們還尊重藝術。
在這個大膽、尖銳的電影創作時代中,有許多電影制片廠是爲了 " 中國電影崛起 " 而努力,或是做出更多嘗試的。
像是,西安電影制片廠的廠長吳天明就将推動中國電影發展當做自身職責。
要創作更多創新的作品。
而這種創新,是需要試探各種邊界,美學,以及政治的。
是可以面對尖銳的問題,迎難而上,大膽指出的。
就算影片極富争議性吳天明也毫不反對
他認爲這也是西影需要去做的事情
需要試探各種邊界 美學的以及政治的
如果社會上有難以解決的問題
那就放到電影裏表現出來
不要忽略這些問題
當作不存在
讓我們不再粉飾對中國社會的看法
所以我們不是不能尊重電影。
而是在一個從衆的環境裏,大多數人都會跟着主流的價值取向走,不幸的是,當下的主流觀念是——
電影算個屁。
這,恐怕也是 Sir 明知無力,卻依然三番五次地重申這些道理的原因。
主流之外,至少我們這些影迷,還在愛着電影,而正是因爲有着這樣的愛,所以還在無望地期待。
我們從山底日複一日地推着石頭,艱難地上山。
然後看着它落下。
接着再推,再落,周而複始。
爲什麽我們要做一個個西西弗斯?
難道這不蠢麽。
蠢。
但是,曾經電影給過的感動與震撼,實在是太多了——
它告訴你,什麽是活着,也告訴你,爲什麽活着。
它曾有過輝煌。
以至于如今的暗淡,也并不能完全遮住它的光彩。
所以,我們依舊期待電影會有被尊重的那一天。
無論,它多麽遲地到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小田不讓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