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萬億、4.45 萬億、4.5 萬億、4.8 萬億、5 萬億元……在市場強烈預期 1 月信貸 " 開門紅 " 的氛圍中,2 月 10 日,央行正式揭曉謎底。數據顯示,1 月份人民币貸款增加 4.9 萬億元,同比多增 9227 億元,刷新單月最高紀錄。分部門看,住戶貸款增加 2572 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 4.68 萬億元。
資料來源:Wind、招商證券楊靖制圖、視覺中國圖
雖然信貸打破單月曆史紀錄,但 1 月新增社融少于去年同期。數據顯示,2023 年 1 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 5.98 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 1959 億元。同時,2023 年 1 月住戶存款增加 6.2 萬億元,相當于 2022 年全年(17.84 萬億元)的約 34.75%。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記者表示,1 月新增信貸中,企業信貸強勁,居民信貸仍偏低迷。企業信貸強勁一方面是金融機構積極備戰 " 開門紅 ",另一方面是基建、制造業帶動,寬信用政策效果顯現;居民信貸需求仍低迷,與國内房地産市場暫時低迷有關,但居民 1 月短期信貸邊際改善,一定程度釋放消費活動趨暖迹象。
主要貢獻來自企業部門
在市場千呼萬喚中,1 月金融數據終于公布。數據顯示,1 月份人民币貸款增加 4.9 萬億元,同比多增 9227 億元,刷新單月最高曆史紀錄。觀察過去 5 年的數據,2022 年 1 月新增人民币貸款為 3.98 萬億元,2021 年 1 月為 3.58 萬億元,2020 年 1 月為 3.34 萬億元,2019 年 1 月為 3.23 萬億元,2018 年 1 月為 2.9 萬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注意到,從信貸結構來看,1 月企(事)業單位貸款對信貸增長形成主要貢獻,占新增貸款的 95% 以上。
分部門看,2023 年 1 月,住戶貸款增加 2572 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 341 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 2231 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 4.68 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 1.51 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 3.5 萬億元,票據融資減少 4127 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減少 585 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梳理過去 5 年的數據,記者發現,企(事)業單位中長期貸款均對當年 1 月新增貸款形成主要貢獻。
具體來看:2022 年 1 月,住戶貸款增加 8430 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 3.36 萬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增加 2.1 萬億元。2021 年 1 月,住戶貸款增加 1.27 萬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 2.55 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 2.04 萬億元。2020 年 1 月,住戶部門貸款增加 6341 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 2.86 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 1.66 萬億元。2019 年 1 月,住戶部門貸款增加 9898 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 2.58 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 1.4 萬億元。2018 年 1 月,住戶部門貸款增加 9016 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 1.78 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 1.33 萬億元。
周茂華表示,1 月新增信貸強勁主要貢獻來自企業部門,其中,制造業和基建領域信貸需求擴張抵消了房地産企業信貸融資低迷表現。國内積極保障重點基建項目融資,同時,國内需求複蘇前景改善,引導金融機構繼續加大對小微企業、制造業等領域的支持,制造業企業經營信心明顯回暖。
"1 月居民新增貸款疲弱,主要是居民中長期貸款同比收縮幅度擴大,反映 1 月樓市銷售低迷;同時,居民短期貸款同比繼續少增,反映 1 月居民消費支出繼續偏弱。但 1 月居民短期信貸增長,同比收縮幅度有所收窄,反映國内居民消費信貸需求呈現逐步企穩迹象。" 周茂華稱。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疫情過峰後,經濟基本面快速恢複,市場化融資需求複蘇步伐加快;年初貨币信貸形勢分析會以及早春效應下,銀行信貸投放節奏明顯前置、靠前發力,疊加貸債跷跷闆效應和各項穩信貸政策工具驅動,1 月信貸實現 " 開門紅 ",助力提振市場信心、激發主體活力。分部門看,對公貸款仍為主要支撐,零售貸款整體偏弱。
中信證券研報指出,預計 2 月信貸有望繼續保持高增,強化經濟複蘇預期。社融增速繼續下降至 9.4%,雖然信貸增長顯著,但是企業債、政府債、未貼現票據和外币貸款均有拖累,但這些拖累應該是暫時的。
社融同比少增 1959 億元
雖然信貸打破單月曆史紀錄,但 1 月新增社融少于去年同期。
記者發現,在新增社融結構中,2023 年 1 月,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彙票、企業債淨融資、政府債券淨融資、股票融資等表外融資均少于去年同期。
數據顯示,2023 年 1 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 5.98 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 1959 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币貸款增加 4.93 萬億元,同比多增 7308 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彙票同比少增 1770 億元;企業債券淨融資同比少 4352 億元;政府債券淨融資同比少 1886 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内股票融資同比少 475 億元。
對比去年同期數據,2022 年 1 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 6.17 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 9842 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币貸款增加 4.2 萬億元,是單月統計高點,同比多增 3806 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彙票同比少增 171 億元;企業債券淨融資同比多 1882 億元;政府債券淨融資同比多 3589 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内股票融資同比多 448 億元。
周茂華對記者表示:" 社融數據同比少增,主要受債券淨融資下滑拖累,加上外币新增貸款和表外融資同比繼續收縮,抵消了銀行信貸影響。其中,1 月企業債淨融資同比收縮幅度最大,目前債券市場情緒處于恢複階段,加之銀行信貸成本穩步下降,也不排除部分企業轉向表内信貸融資。"
溫彬認為,新增社融少于去年同期,債券融資縮量成為主要拖累。其中,表内信貸投放是主要支撐項,企業債淨融資大幅縮量成為主要拖累,政府債券、外币貸款、未貼現票據等也同比負增。受去年四季度以來信用債利率明顯上行影響,企業發債意願低迷,部分企業發債需求轉向貸款,貸款和債券置換效應明顯,帶動 1 月信用債淨融資繼續同比縮減 4352 億元,成為社融主要拖累項。
招商證券研報指出,統計 2017 年以來春節月份的社融表現,今年 1 月新增社融規模為同期最高,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債券占比受到近幾個月以來 " 理财風波 " 的影響,相較前幾年同期明顯下降。再具體從人民币貸款的情況來看,今年 1 月新增人民币貸款規模為曆史新高,同比多增規模處于其曆史 97% 分位;其中新增企業貸款表現強勢,中長期貸款分項當月新增規模和同比多增規模更是創下曆史新高,因此今年 1 月企業中長貸占比表現明顯優于近幾年春節月份。
住戶存款增加 6.2 萬億
在貨币供應量方面,1 月廣義貨币(M2)、狹義貨币(M1)增速雙雙上升。數據顯示,1 月 M2、M1 同比分别增長 12.6%、6.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高 0.8 個、3 個百分點,分别比上年同期高 2.8 個、8.6 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M2 增速創 2016 年 5 月來新高。
周茂華表示,1 月 M2 同比增速繼續走高,并高于名義 GDP 增速,反映國内貨币環境仍繼續保持适度寬松。M2 同比增速較上個月走高,主要是國内結構性工具持續發力,增加基礎貨币投放,銀行積極放貸,力争早點鎖定收益;居民存款同比多增;企業貸款強勁,派生存款增加。
在溫彬看來,支撐 1 月 M2 增速創新高的最主要因素是居民存款,同時信貸高增下派生能力增強和财政靠前發力也加大了貨币投放。1 月住戶存款增加 6.2 萬億元,在去年高基數上繼續同比多增 7900 億元。春節前企業集中發放薪酬福利,單位存款向住戶存款轉移,同時受個人消費意願仍偏低等因素限制,居民更多選擇将收入進行儲蓄而非消費,助推 M2。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2022 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數據顯示,2022 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 26.26 萬億元,同比多增 6.59 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 17.84 萬億元。2023 年 1 月住戶存款增加 6.2 萬億元,相當于 2022 年全年的約 34.75%。
對于 M1 增速上升,周茂華認為,M1 同比增長加快,反映企業短期交易活動活躍度有所增強,企業對經濟複蘇信心在回暖。
專家:政策需延續支持
對于下階段貨币政策動向,溫彬表示,從金融數據可以看出,伴随疫情沖擊消退、各地穩增長計劃和舉措出台,企業與政府部門投資步伐加快,消費預期逐步恢複,在政策驅動和市場内生融資需求共同作用下,開年信用擴張積極,加速寬信用進程。但年初信貸高增下,後續韌性仍需觀察。
" 下一階段,信用擴張的韌性和地産、消費修複情況仍較為關鍵,擴投資、促消費、穩地産、調結構等政策需延續支持,繼續保持穩健貨币環境,以鞏固年初經濟企穩向好态勢,提升經濟修複的斜率和可持續性。" 溫彬稱。
在周茂華看來,金融數據反映居民消費偏弱,而支持消費複蘇,需要重視居民消費能力、消費信心和意願,合理降低消費成本。同時,繼續支持各區域因城施策,用足穩樓市政策空間,推動樓市加快複蘇。
周茂華稱,由于 1 月金融數據容易受季節因素幹擾,預計央行仍需要觀察 2 月數據,但整體上,消費和内需恢複,仍需要政策保駕護航,營造适度寬松貨币環境,暢通貨币政策傳導,助力寬信用。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