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嗷嗷胡
一百多萬的仰望、八十萬的蔚來、七十萬的極氪、六十萬的騰勢、五十五萬的理想、五十萬的問界…… " 再不努力就隻能開 BBA 了 " 隻是一句誇張的笑談,但中國汽車确實在努力做高端。
人往高處走,無論是考慮到中低端市場越來越卷的現實,還是中國汽車鳥槍換炮的大勢,中國品牌主觀和客觀上,都有着強烈的 " 向上 " 動力。
可高端豪車市場的好日子正在過去。
冷空氣
三個月前本胡就說過,誘因是保時捷 2023 年前三季度中國區業績下滑,如今另一家緻力于将産品線重心高端化的,更主流的豪車品牌發出了更清晰的信号。
過去幾年,縮減入門級、強化超高端産品線,是奔馳寫在發布會 PPT 上的核心戰略。必須承認,彼時這一策略是非常合理的,因爲更早幾年 BBA 入門門檻一降再降,已經顯現出品牌價值被稀釋的苗頭。
但今年二月,有北美經銷商曝出消息,說奔馳對他們表示,将在美國投入更多精力在入門級車型以提振銷量,并希望延長燃油車的供應時間等等。
倘若消息爲真,意味着 " 砍入門、重高端 " 的既有戰略出現了搖擺。
很自然的,奔馳官方很快對此予以否認,表示原有高端化戰略并無調整。不過随即公布的 2023 年财報,還是透露出上述産品線調整戰略,确實在最近半年來面臨着突然出現的阻力。
去年第四季度,包括 AMG、邁巴赫、G 級、S/GLS 級和 EQS(含 SUV)在内的奔馳頂級豪華(Top-End)車型,銷量比 2022 年同期減少了 14.6%。
作爲對比,主力産品線(Core,含 C/E 級及同級别車型)同比增長 4.1%;處于縮編中的入門豪華(Entry,含 A/B 級及同級别車型 +smart)同比下滑 11.2%,竟然好于重點強化的頂級豪華産品線。
更需警惕的是,動态來看,豪車市場是在去年的下半年開始突然轉冷,這意味着近兩個季度的趨勢變化是值得單獨拎出來審視的(而不應該被相對更好看的全年數據所掩蓋)。
還是用數據最立體、最直觀的奔馳來說明問題,2023 年前兩個季度,Top-End 産品線累計銷量還有着 +15% 的喜人增幅,而僅僅是到 Q3 和 Q4,卻分别迎來了 -11% 和 -14.6% 的同比下滑——這也直接導緻全年下來 Top-End 累計銷量的增幅歸零。
這是奔馳一家的個例嗎?很不幸,至少在中國市場,一直處于狼來了狀态的 " 豪車遇冷 ",今天真正成爲了現實。
保時捷最終全年的國内銷量降幅定格在 15%,賓利、蘭博基尼的中國區銷量也分别減少了 18% 和 17%,更不要說危機重重的阿斯頓 · 馬丁了(前三季度中國區累計銷量減少 57%)。
包括奔馳 Top-End 産品線在内,上述品牌的價格區間遠高于近來被大家驚歎昂貴的國産豪車。即它們之間基本不存在替代競争關系,一緻的銷量下滑,隻能歸結爲超高端市場整體遇冷。
當最有錢的超高端車消費群體都開始縮減支出,更主流的中高端豪華市場會發生什麽?
低滿足
中國汽車向上,自然是發展過程中的必然,也是注定會擁有的結果,這些都是不會改變的。但應該留意到當下,脫離現有核心産品線而嘗試高端化的風險要高于往常,相比之下更保守地将精力更多用于夯實基本盤可能才是理性的選擇。
宏觀環境本來已經無需多言,但偏偏過去這一兩年,汽車尤其是以國産車爲主的新能源汽車消費,成了爲數不多的上升賽道之一,這樣的冰火對比就很有迷惑性。
國産汽車紛紛沖擊高端的表面現象背後,既有外資豪華品牌停滞不前讓出了部分市場,也有國内車企舍利潤、争機會,用極緻内卷所換來的 " 慷慨 ",搏更高端市場的一席之地。
論價格,中國汽車在升級;但論性能和配置,中國汽車升得遠比價格更多。
相比以往 10 萬封頂的老自主時代,現在動辄 20-30 萬元的國産高端車迅速打開了市場。但它們打動消費者的根源不是 " 更貴 ",而是原本外資品牌 40 萬、50 萬、60 萬才能擁有的性能和配置。
論消費者體驗,這顯然是一場消費升級,但如果論消費能力,答案怕就不那麽确定了。
别誤會,這沒有什麽 " 好與壞 " 的問題,這隻是在說:中國品牌越賣越貴的蓬勃表象,不能被理解爲高端車市場總體容量在擴大,而是吃到了原本外資品牌豪車消費群體 " 消費降級 " 的紅利。
" 理想們 " 抓住的,不隻是原本預算 40-50 萬的汽車消費者,更包括了原本預算近百乃至上百萬元的外資品牌豪車潛在客群。
中泰證券最近的一份研報很有意思,它指出近期的乘用車消費——和其他多數可選消費一樣——呈現出 " 高欲望、低滿足 " 的特點:
從 2019 年末到 2023 年末,乘用車單月銷量大體上保持走高;但成交均價在 2023 年 3 月的高點之後,隻用了半年時間就迅速滑落到 2019 年末的低水平。
細分市場來看,經曆了這四年來的波動,A 級車成交均價還能保持在 2019 年水平上,而門檻更高的 B 級車和 C 級車的成交均價,已經明顯低于 2019 年水平,且越高級别、回落越大。
中高端市場并沒有漂亮的銷量數據那般火熱,而是由回落的均價和更高的性價比驅動。
盡管這種分類非常粗略、簡單,但大體上已經能夠說明問題,既符合我們的主觀感知,也與 2023 年初拉開帷幕的車市補貼價格戰相吻合。
撇開宏觀環境,純粹從産品技術角度,正如我們曾經多次闡述過的:純電如何做高端化、超高端化,如何建立起有人問津的溢價能力,什麽才是純電時代的 " 後驅 " 和 "V12",這是一個全地球車企都沒有拿到答案的未解題。
原本燃油時代的超跑路線多次被證明失效(),全世界都沒搞明白電動車能憑什麽賣出貴得多的價格,前方已無人能供學習,高端化對于中國汽車品牌而言,機會有多大,風險也有多大。
如果說在 2020-2021 年的新能源黃金時期,沒有能夠抓住機會冒險走上高端,那麽今天試錯的潛在損失隻會更大、彌補隻會更難,即便能夠承受,所需經曆的過程也隻會更漫長。
有些時候," 向上 " 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有些時候," 向上 " 也會變成直通天堂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