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強者,都能在動蕩中崛起。
一、企業家爲什麽要了解決策博弈
國際局勢動蕩的實質是全球範圍内對資源和權力的重新分配。地緣政治的劇烈變化,打破了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使得預測經濟的三大決定性因素——市場預期、大宗産品價格和彙率——都變得不确定。
在這樣的局面下,企業家們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而其選擇也面臨着更大的、難以預測的風險。我們應該如何謀求生存與發展?從政治學的角度看,我們隻有對國際局勢進行全面的了解,才能在立于不敗之地的基礎上,作出更符合長遠利益的決策。
作爲全球最大的兩個國家,中美競争将決定今後世界格局的走向與發展,也同時決定了中美兩國自身的前途與命運。作爲中國的企業家,把握中美關系的大局,認清形勢,順應潮流,對今後的發展至關重要。
此外,俄烏戰争、巴以沖突的走向将牽動今後世界格局的力量增長與平衡。我們如何理解和預判這些地緣沖突焦點的發展趨勢?了解沖突各方的政策選擇及影響?清楚中國在這些沖突中的立場與考量?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這些問題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在這個動蕩的世界中,企業家要如何決策?
動蕩世界具備四個特征。
1. 對自己所做之事感到迷茫
黃靖教授說:戰争是動蕩世界的一個标志,但戰争并非動蕩的全部。例如,我們觀察到俄烏沖突,許多重大事件構成了動蕩的世界,但戰争并不是關鍵所在,在中國抗日戰争時期,全體國民團結一心,堅決抵抗日本侵略,這不是動蕩。我們堅韌不拔,不懼犧牲,誓要赢得這場戰争,這并非動蕩,因爲我明白我所追求的。因此,動蕩世界的第一個标準就是,我們對自己所做之事感到迷茫。
我們在行動或決策時,需要有像北鬥星一樣的指引,需要固定的參照物來确定方向。例如,要想向南行進,我們需要明确的地标或道路作爲參考。這樣,我們才能辨識前進的方向。
想象一下,如果你置身于一個旋轉的世界,一切都處于動态之中,沒有穩定的參照物,你将無法确定方向,就像在茫茫大海中迷失了東西南北。因爲找不到可靠的參照,動蕩世界中的決策變得非常困難,因爲我們的參照物都在不斷變化。
2. 大宗商品的價格可能瞬間崩潰
市場趨勢難以預測,我們無法預知明日市場經濟的走向,市場可能由繁榮轉向蕭條,大家都在讨論經濟究竟會下滑到何種程度。即使有人認爲美國經濟狀況尚可,但美國發布的數據往往存在造假,所以我們對市場的預期和判斷并未得到提升。
對于那些負責制定宏觀經濟政策的人來說,觀察大宗商品價格是關鍵,這些價格波動巨大,例如石油價格的不确定性,以及一旦發生戰争,糧食價格可能瞬間崩潰,這便是第二個參考标準。
3. 彙率管理存在巨大的困難和問題
全球經濟目前正面臨嚴峻挑戰,除了美元,我們還使用多種貨币。因此,彙率或債務問題如果處理得當,即便不涉及其他,也能盈利;反之,若處理不當,一年的辛苦可能全數虧損。彙率管理對企業家而言尤其困難,特别是那些面向市場的企業家,決策變得異常艱難。
因此,動蕩的世界要求我們要決定自己的行動方向,但目前缺乏明确的參照物。在今天這個動蕩的世界中,我們确實面臨着道路選擇的問題。
4. 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快速發生變化
動蕩的另一個标準是規模之大。就像今天的中國,美國,俄羅斯,都是世界上的強國,都處于不确定之中,這被稱爲思維的困境。
如果我是一個并購專家或者專業買家,如果我是一個懶惰的人,隻會跟随那些大國,現在面臨的問題是,這些大國也不知道該往哪裏走,沒有明确的模式。現在世界所有的主要國家都在快速發生變化。
二、世界發展的大趨勢
說完動蕩還要看世界發展的大趨勢,這一趨勢是由我們自己推動的。正是因爲我們人類的努力,才有了如今的美好生活,包括電燈、電話、空調和汽車,這一切僅用了 300 年。想想 300 年前,人們的生活多麽不同,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這 300 年裏,我們經曆了三次重大的工業化浪潮。
第一次浪潮發生在大約二三百年前,以英國爲中心的大西洋沿岸國家開始興起,那時影響的人口大約有 4000 萬。
在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受四國影響,我們邁入了第二次工業革命。
美國、俾斯麥領導下的德國、民主複興後的德國,以及廢除農奴制後的俄羅斯和蘇聯,以及于 1876 年完成明治維新的日本。這四個國家引領了第二波工業化浪潮。這四國的國内動蕩最終導緻了兩次世界大戰,影響了大約 4.4 億人口。
到了上世紀 80 年代,中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亞太地區爲中心,開啓了第三次工業化進程,這一時期全球幾乎全部工業化。這一次,包括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在内的總人口達到了 40 億。
如果這一階段能夠順利完成,那麽 90% 的人類将步入現代化。但現在爲何仍在路上,因爲這 40 億人口的平均收入仍然處于比較低的水平。
人類面臨的基本矛盾是什麽?是無限的需求與有限的資源之間的矛盾。需求是無止境的,滿足了還要更多。作爲企業領導者,如何有效利用資源,合理分配和收入,是決策的關鍵。資源的有效利用至關重要,這是我們的共識。
在這樣一個充滿動蕩的時代,我們作爲企業家,要清楚企業家的三大準則。
第一,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否則無法實現公司的進步,我們必須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二,企業家的内心必須堅韌不拔,自信滿滿,堅信自己能夠成就一番事業。
第三,要具備極強的抗壓能力。能承受他人無法承受之苦,将腰彎至他人無法達到之低,同時擁有極強的韌性,一拳擊出,足以緻命,随後安然休息。唯有最能扛打者方能成爲冠軍。
三、政治和政治學,是什麽?
何謂政治?人皆爲政治生物,假設你獨居于荒野,遠離人煙,或許無需涉及政治,因你孑然一身,自給自足。
然而,一旦置身于人群之中,作爲群居生物的我們,便不可避免地要與政治打交道。你的影響力越大,地位越顯赫,能力越強,你所涉及的政治事務便越多。因爲你的行爲必将對他人産生影響或改變。
從學術角度審視,政治意味着什麽?
政治學家認爲,政治涉及兩種角色: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主動者與被動者。
統治者通常采取主動行動,其影響深遠;而被統治者若無法忍受現狀,可能會尋求變革,甚至起義反抗。
在某些情況下,被統治者的行爲可能反過來影響統治者,引發重大革命。因此,這兩種角色雖然共存,但其意義和需求截然不同,甚至相互矛盾。
統治者通常掌握資源,而被統治者則沒有,但這兩種人在同一世界中必須共處。在群體中,我們彼此初識時,互不了解,不知對方的資源與能力,也不清楚對方的意圖與發展水平。在相互探索與認識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是平等且重要的。
隻有當你尊敬他人,他人也會把你當做兄弟,隻有這樣,你才能洞察對方的行爲。我所言并非市場上的競争手段,而是平等對待他人對自身的影響。通過平等相待,你或許能以最快、最有效、最深刻、最全面的方式理解你周圍的世界,爲決策和系統學習提供支持。
因此,平等是相互交往、相互認識、相互了解過程中的關鍵。然而,一旦彼此的底細被摸清,或者一方摸清了另一方的底細,你們之間的關系定位就會立刻改變。爲什麽?因爲每個人的能力、資源、人脈和閱讀習慣各異,大家很快就能根據所了解的信息,在小範圍内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個定位至關重要,如果你不了解自己的定位,那肯定是不行的。
你的資源決定着你是屬于掌控者,還是處于被掌控者,換言之,你是屬于弱者還是強者,這并非僅憑你努力就能決定的。你必須建立某種關系,因爲你的自我定位将決定你接下來的處事态度。
舉個例子,有些老闆在自己的公司裏擁有絕對的話語權,但當他進入一個規模更大的公司,成爲交易公司的一員時,他便不再是老闆,那位老闆比他更強大,他需要改變自己的處事方式。
若換一個環境,有些人不願低頭改變,表面上看似有志氣,實際上卻可能在損害自己,爲什麽呢?因爲他缺乏經驗。當然,如果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那就出現了問題,這兩人必須永遠共存,卻又總是出現問題,你該如何應對?
在所有如何解決的問題上,就是政治的指導原則,也就是政治制度。
政治學研究的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關系及其相互作用,這就是政治學。
四、中國的崛起
中國在崛起過程中并未發展出能在全球範圍内進行軍事行動的軍事理念,我們稱之爲全球到達能力的缺失。觀察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它們都曾擁有能在海外長期作戰的軍事力量。
相比之下,中國盡管擁有強大的人民解放軍,其主要作戰範圍仍局限于周邊地區,尚未實現全球作戰能力。
曆史上大國的崛起往往伴随着對現有世界秩序的挑戰。例如,英國曾挑戰西班牙确立的海上霸權,英國皇家海軍實質上由海盜組成,英國女王甚至公開鼓勵人們去掠奪西班牙商船,按照戰利品分配,你得一萬,我得兩萬,英國海軍的這種傳統與海盜行徑緊密相關。
當時,西班牙建立了兩條至關重要的海上航線,一條通往美洲,另一條連接非洲和亞洲,這些航線對西班牙王國至關重要。至于德國和日本的法西斯,它們的崛起過程以及以及美國對英國政府秩序的挑戰,都體現了這一點。
然而,由于美國和英國在文化、民族、宗教和治理上的相似性,美國對英國的挑戰相對溫和一些。
美國把握了兩次重大的戰略機遇,即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均是在戰争後期才參與其中。通過觀察戰局,美國能夠決定加入哪一方,同時,美國所擁有的天然地理優勢——位于兩個大洋之間——賦予了它選擇的自由和條件。
相比之下,歐洲大陸的國家如德國和法國則沒有選擇的餘地,一旦開戰,必須立即做出選擇。美國的自信讓它能夠等待時機,再決定是否參與。因此,美國成功地利用了這兩次機遇,而英國的衰退則爲這一劇情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盡管維護世界秩序的責任并非僅由中國政府承擔,我們仍需追求公正。爲此,我們必須具備全球智慧。
何爲國際秩序?
中國的觀點是,國際秩序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
首先是聯合國主導的政治秩序;
其次是基于 WTO、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是一個由 38 個市場經濟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經濟組織,旨在促進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中國發起的 APEC ( 亞太經合組織 ) 等經貿協議的世界經濟貿易秩序;
第三是世界貨币基金組織、亞洲開發銀行、亞洲投資銀行等機構構成的實際經濟秩序。
然而,我們注意到這三個秩序的基礎:多邊機制,正面臨挑戰。因此,中國主張必須堅持多邊主義,推動建立在多邊機制之上的全球治理體系。
中國崛起的要素是改革開放,而非軍事力量。
什麽是改革呢?改革旨在解決形象問題。如果你留着長辮子,穿着傳統的馬褂,你是無法融入的。你需要穿上西裝,系上領帶,通過改革開放引入市場經濟。有時候,改革解決的是我們形象的問題,而開放解決的是路徑問題。我們打開大門,邀請你進入,同時也希望你能打開大門,讓我們走進去。
這就是中國改革開放,是中國和平崛起的必要保障。正因如此,中國的崛起必然是和平的,因爲隻有和平的生活方式才能實現崛起。
然而,我們的崛起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引領了整個亞太地區的發展,這是具體行動的體現。無論是所謂的 " 東升西降 ",都必須承認這一社會制度,它應被視爲一個進程而非終極結果。
同時,我們必須保持謙遜,不能自滿。這是決策的關鍵,它引導了第三次現代化,并且塑造了現代文化結構,我們取得今天的成果意味着世界發展的中心動力已從大西洋轉移到太平洋,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若此進程受挫,全球将面臨災難;若成功,則将開啓全新的篇章。
衆所周知,美國試圖通過限制芯片供應來制約我們,但這一策略并未奏效。美國指責中國通過走私芯片,但實際上,是美國自己未能有效控制芯片走私的源頭。
最諷刺的是,中國政府實際上在幫助美國政府打擊芯片走私。中國的海關在打擊走私方面表現得非常積極,而美國海關卻顯得力不從心。因此,我們在看待問題時,需要深入分析,這才是企業家精神的體現。
一部分美國人試圖中斷全球供應鏈,無疑是異想天開。在經濟領域,資金需尋找出路。因此,中國的建設若出現問題,全球 60% 的貿易将受到影響,因爲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我們對此感到自豪,但這也構成了我們的最大軟肋。
若全球市場消失,我們又将從何處購買商品?因此,世界的繁榮直接關系到中國的利益,我們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繁榮的世界環境。這也是爲何中國在國際舞台上講述的故事,是真心渴望和平。中國并不希望發生戰争,因爲中國的經濟發展依賴于全球的穩定,這是第二個要點。
在第三個情形下,無論中美競争如何演變,美國的經濟都面臨無法挽回的時空格局。F-35 戰鬥機已經 8 個月未能交付,問題出在發動機葉片的材料由中國供應。
美國國防部最近進行了一項調查,通過 Google 搜索可以發現,軍工産品對中國依賴度竟然高達 60%,至少在某些材料的手工制造方面。中國無所不能,因此中美關系變得複雜。
特朗普上任,将引發一場巨大的危機。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中美經濟相互依存,對中國而言既是最大的優勢也是最大的風險。因爲一旦對方決心切斷,戰時經濟的全面中斷将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然而,最終的結果是中國在短時間内與美國平起平坐,中國人民應當感到自豪。美國将中國視爲對手,這說明了什麽呢?可能意味着中國與美國一樣強大。
從這個角度出發,美國将中美關系視爲競争關系,實際上是對中國能力的認可,表明兩國處于一個平等的競争狀态。
黃靖
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上海外國語大學傑出教授。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筆記俠 "(ID:Notesman),作者:黃靖,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