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 4 月 8 日電 ( 中新财經 葛成 ) 如果說我想用不到三十萬的價格,買台百萬級别的全新 " 奔馳 " 旗艦 SUV,你一定懷疑,我是不是 " 發燒 " 了。魔幻的是,在汽車行業 " 價格戰 " 的大背景下,這件事或許正成爲現實 ……
北京某 4S 店内的展車 中新财經 葛成 攝
" 三折 " 車火了,一天一個價
近日,"2021 款 BJ90 直降 71 萬元 " 的話題引發關注。
據北汽官網介紹,"BJ90 源自德系 S 級全尺寸 SUV 平台,原裝零部件通用率超 90%。"
作爲 " 公開秘密 ",業内都知道 BJ90 的發動機外觀、參數以及内飾布局與舊款奔馳 GLS 幾乎完全一緻。也就是說,一輛原價 99.8 萬元起的 " 奔馳 " 旗艦 SUV,正在以不到 30 萬的 " 骨折 " 價格出售。
近日,中新财經前往北京越野 4S 店了解相關情況。據店内銷售顧問齊女士介紹,網傳 " 直降 71 萬 " 的 BJ90 是 2021 款庫存車,店内并無現車。
" 目前店内隻有 2023 款的新車,優惠完的價格在 35 萬左右,且這款車的原價還不到 50 萬元,并沒有網傳‘直降 71 萬元’那麽誇張。" 對于執着想了解 2021 款 BJ90 的消費者,齊女士建議去問問天津港的賣家有沒有現車。
幾經輾轉,中新财經聯系到了一位天津港的平行進口車商。
這位車商發布的照片顯示,數台車身覆蓋貼膜的 BJ90 整齊碼放在停車場内。他介紹稱,由于 BJ90 特殊的 " 進口 " 身份,大量新車到港後的 " 第一站 " 位于天津港。此前,2021 款 BJ90 價格也在 33 萬元左右,最近陸續降到了 28 萬元左右。
這位車商還表示," 這幾天 BJ90 特别火,幾乎是一天一個價,昨天還是 28.5 萬,今天就漲到了 29.5 萬了。如果願意等,現在從廠家排單,從大庫往外拉,可能還有價格 28 萬多的新車。"
" 雖然車商手裏有舊款現車,但這些車既不能享受廠商提供的分期免息、置換補貼等,也沒有三年十萬公裏的質保,壞了隻能自己掏錢修。" 齊女士提醒道。
資料圖:汽車零部件。 林波 攝
" 餡餅 " 還是 " 陷阱 "?
面對不到 30 萬的 " 奔馳 " 旗艦 SUV,部分汽車博主最先坐不住了,紛紛表示要去 " 撿漏 "。但了解具體開銷後,有人直呼這是 " 陷阱 ",打消了念頭。
一位汽車博主告訴中新财經,不到 30 萬元的 BJ90 确實很 " 香 ",但由于這個車零部件來自奔馳,需要進口渠道,維修保養的價格會特别高。" 普通車的雨刷也就幾十塊錢,BJ90 可能要上千元;普通車換次機油一大桶用不完,BJ90 可能需要兩大桶,甚至更多。"
這位博主還表示,BJ90 是台全尺寸 SUV,有超過 2.5 噸整備質量。這台車或将化身爲 " 油老虎 ",堵起車來,百公裏油耗 15 升平平常常。貿然下手,或許會出現 " 買得起用不起 " 的問題。
除了配件貴、油耗高的問題外,像 BJ90 這樣月銷量經常維持在兩位數的 " 小衆車 " 還面臨着二手車 " 難以出手 " 的問題。
一位二手車商告訴中新财經," 小衆車看的人少,買的人更少,一般我們都不會收。即便要收的話,價格也會壓得特别低。生怕沒人買,砸在自己手裏。"
誰在爲 " 面子 " 買單?
幾乎在 BJ90 優惠 71 萬元的同時," 原版車型 " 奔馳 GLS 也迎來了改款。改款後,奔馳 GLS 起售價仍在百萬以上。顯然," 換殼版 " 車型與 " 原版 " 的差價已接近百萬。
爲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業内人士告訴中新财經,前後差别不大的一款車,換個标後車價能翻幾番的情況,在汽車行業并不常見。
在他看來,目前,BJ90 與當年大衆輝騰所遇到的情況有相似之處。BJ90 與輝騰都采用了高端平台打造,二者都是各自品牌的旗艦車型,共同的特性則是 " 低調而奢華 "。但從銷量上數據看,這兩款車并沒有受到市場的歡迎。
據他分析,出現這樣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汽車與冰箱、彩電等家用電器在社會屬性上存在本質區别。汽車品牌背後所代表的符号,很大程度上能夠左右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換而言之,即便 BJ90 與奔馳 GLS 在車輛本身方面區别有限,但從 " 面子 " 角度看,奔馳 GLS 仍遠勝 BJ90,因此,二者對應消費人群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鴻溝。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 年,蔚來 ET7、ET5 和理想 ONE 出現在 30 萬以上車型的銷量榜單中。
随着新能源汽車的崛起,燃油車時代多花幾十萬 " 換個車标 " 的消費選擇正在悄然發生轉變。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 年,已經有三款 " 造車新勢力 " 的新能源車型,出現在 30 萬以上車型的銷量排行榜單中。
當下,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的豪華屬性正迅速被消費者所認同。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正打破桎梏,向高端之路進發。包括比亞迪、吉利、長城、長安在内的多家中國品牌都先後借助自身資源,推出旗下豪華品牌。
将來,或許還會有更多消費者在中國品牌上爲 " 面子 " 買單。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