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曾思怡 鄧潔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35 歲是青年階段的結束、中年階段的起點。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提到 35 歲,更容易想到的可能是 " 失業 "" 晉升壓力 "" 職場分水嶺 " 等詞彙。
一邊是 "35+" 被認爲生理機能和職場價值開始走下坡路,另一邊是不少企業爲了發展需要更加歡迎年輕人。
時代周報記者整理發現,這不是個例,而是擺在大多數職場人面前的一道坎。
前段時間,38 歲外賣員陳師傅擁有名校碩士學曆、資深媒體人工作經驗,因找不到工作去送外賣的經曆被送上熱搜。由此,35 歲就業問題引發鋪天蓋地的讨論。
智聯招聘發布《2023 年一季度人才市場熱點快報》提到,從行業看,互聯網、金融、文化行業的職場人更加擔憂 "35 歲門檻 "。緊随其後的是金融業、文化 / 傳媒 / 娛樂 / 體育行業,原因是互聯網行業技術更新叠代快,金融行業競争較爲激烈,文化行業對創意要求高,這些行業的職場人更容易有年齡危機。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呼籲破除 " 大齡就業偏見 "。值得關注的是,2023 年各地公務員省考招錄中,多地将部分崗位的年齡要求放寬至 40 周歲,釋放出積極信号。
在一條 35 歲就業的筆記下,網友多在表達焦慮和迷茫 圖源:小紅書截圖
而作爲個體,如何未雨綢缪,從容應對 35 歲就業門檻,規劃下一步職業方向?當就業現狀和預期相差甚遠,如何調整心态、重新出發?這些一直都是人生規劃的重要一環。
近日,時代周報記者和幾位 35 歲左右的年輕人聊了聊,聽他們講述求職就業的經曆,也嘗試從他們身上找到 " 如何重新出發 " 的答案。
他們來自不同行業,35 歲就業壓力以不同形式作用在他們身上,有的投出上百份簡曆,但應者寥寥;有的曾是獵頭争相邀請的香饽饽,但連月來主動降薪投簡曆還未找到新工作;還有的半年找不到工作,被迫離開原來的行業。
半年投遞簡曆數百份
這是李玲北漂失業的第六個月。
此前,李玲在北京一企業任職駐店陳列崗位,去年九月,因爲所在的企業進行調整,取消她負責的項目,她也遭遇辭退。
35 歲的她翻遍各類求職軟件、小程序海投簡曆。她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半年來投遞的簡曆少說也有數百份,但大部分石沉大海,隻有極少數時候能進入到面試,但面試過程也因爲年齡問題屢遭尴尬。
李玲說,在面試時,有 HR 會特地強調其年齡是劣勢,還有的本來招聘的是正式員工,卻以她的年齡爲由、告知她隻能應聘儲備人員,薪資差距上千元。
" 最無語一場面試,從住處到公司花了一個多小時,但面試過程隻花了短短幾分鍾詢問個人信息,最後當然落選了;還有一次在面試中,我和 HR 相談甚歡,原以爲拿下了,但卻遲遲沒等到 offer,幾天後給 HR 發信息詢問結果,對方已讀不回,也讓我很受打擊。"
直到現在,她幾乎每天都有面試,基本都是銷售崗位,也有少數駐店陳列崗位,但因爲個人經驗與品牌調性不匹配而無法入職。
李玲喜歡撸鐵,今年初,她海投了通勤時間 1 小時以内的所有運動品牌銷售崗位,但無一例外地收到了拒絕郵件," 郵件翻着翻着就哭了 "。
李玲表示,長達 6 個月的待業時間,存款隻出不進,心理層面的焦慮情緒更加折磨人,爲了盡快找到新的工作,她也曾放棄熟悉的領域,到零售、行政、家政行業尋找就業機會。
" 其中在家政行業就投遞了幾十份,實習和兼職也投,一開始覺得類似的崗位門檻不高,但簡曆回複率也沒有提升。"
李玲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其實今年二月,她成功拿到一份商務經理助理實習生的工作,但是入職後公司又提出将她轉崗到客服中心,她覺得後者成長空間有限,遂離職," 如果當初知道現在還找不到工作,不一定有提離職的勇氣 "。
李玲表示,當時決定提離職的時候,身邊的朋友都建議她去申請勞動仲裁,但她覺得連月來的求職經曆讓她身心俱疲,已經沒有多餘的精力再去應付。
" 兜兜轉轉半年,好像什麽收獲都沒有,35 歲像一座高山把我和工作遙遙隔開 ",李玲說。
從總裁助理到普通文員
鄭可今年剛好 35 歲,已婚未育。
兩年前,她曾在幾家公司任職銷售崗位,憑借着 " 社牛 " 屬性和工作幹勁,每次都是團隊裏的業務骨幹,到手薪酬豐厚,還任職過銷售主管。
在做銷售以前,她在一家外企任職,兩年時間,從普通文秘做到總裁助理,成長和晉升速度都讓同期進入公司的同事羨慕。
鄭可對工作有着超乎常人的熱情和拼勁。她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她從專科院校畢業後,通過成人高考拿下本科證書,此前就職的企業也多爲世界五百強。
但職場一路順風順水的她,沒想到在最近兩年遭遇了職業滑鐵盧。
2022 年,她和現任丈夫結婚,因爲通勤原因,她辭去原本的工作,打算找個離家近的崗位。
鄭可說,因爲此前做銷售,底薪占比較低,收入以提成爲主,多勞多得,崗位性質讓公司對年齡沒什麽限制,她也因此低估了年齡對職業的影響," 後來想找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投遞了數百個崗位,都沒有找到一份滿意的。"
據她介紹,她 2022 年初辭掉銷售崗位後,就開始投遞行政崗位," 但每次面試聊到年齡和婚育,面試官的态度就變得刁鑽起來,還有的以年齡問題壓低薪酬。"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小半年,她終于在 2022 年下旬找到了一份總裁助理的工作,定薪 8000 元,試用期月薪 6000 元,雖然薪酬比上一份工作少,企業規模也不及此前任職相同崗位的外企,但她依舊喜出望外,收到 offer 兩天後即入職。
臨近 2023 年春節,試用期快要結束,剛從外地出差回來的她接到公司 HR 電話,對方在電話中表示 " 老闆娘覺得你沒有做總助該做的事情 "。
鄭可說,當時接電話時情緒失控崩潰大哭。自問在這份工作投注了很多努力,她于是追問不滿意的具體事項,但 HR 未作對應回複,隻是傳達試用期考核不通過的信息," 後來我覺得再糾結也沒意思,第二天主動過去辦離職 "。
春節剛結束,鄭可又開始海投簡曆," 經常投到平台當天限投,普通行政助理、文員也投,投遞範圍也從自己所在的區擴大到周邊區域,薪酬期望也降低了兩三成 "。
鄭可說,就算是這樣,投出去的簡曆也多爲已讀不回,偶爾收到面試邀請,也經常聊個三五分鍾就結束了," 這種面試,一般是湊數的 "。
半個月前,鄭可找到了一份企業文職的崗位,雖然月薪在六千上下,比上一份工作又降低了幾成,不及薪酬高峰期的一半,但是她決定," 先就業再擇業 "。
期望薪資下調 1/3
楊哥做過 10 年互聯網 HR,5 年人力總監。
既是 35 歲上下的年紀,又有着豐富的人力工作經驗,提及這個年紀的就業情況,她有着更深的體會。
" 如果是普通的、替代性較高的崗位,這也是北京供需最多的崗位類型,企業往往更願意錄用 20 多歲的年輕人,而不是 35 歲上下的求職者,前者更有精力和成長空間,後者企業會覺得你工作了十幾年還在原崗位,缺乏成長空間,而且期望薪酬也更高。"
楊哥說,這是男性和女性求職者在 35 歲普遍會遇到的問題,但女性求職者面臨的情況往往更加嚴峻。
"30 歲往後,很多用人單位又會從婚育情況出發,将女性求職者劃分爲未婚未育、已婚未育、已婚已育三種類型,其中已婚未育求職最困難,因爲很多企業尤其是互聯網企業,都是希望即招即用,擔心求職者入職不久會懷孕、請産假。" 楊哥表示。
在 35 歲之前沖刺到管理層的求職者,從以往情況來看,受到年齡限制的影響相對較小,但在今年嚴峻的就業形勢下也難以樂觀。
楊哥以自己舉例,在過去十幾年,一般都是工作找她、而不是她找工作," 還在任職的時候,就會收到很多獵頭的邀請,開出的薪酬也比原崗位高 "。
轉折發生在去年,當時原公司因爲發展規劃搬離北京,擔任公司人力總監的她不想離開北京,選擇裸辭。
" 當時覺得這幾年經濟情況不好,就業形勢嚴峻,但從自己過往的工作履曆來說,覺得再找一份類似的工作不是問題,不說升職加薪,平薪總可以。" 楊哥說,但是連月來的求職經曆與預期相去甚遠。
在她看來,求職者的受歡迎程度大緻可分三大類,最受歡迎的往往都是獵頭主動來找,其次是企業在求職網站主動聯系,第三類則是要自己主動投遞簡曆。
楊哥說,去年裸辭後,她基本沒再收到過獵頭的邀請,也鮮少有企業主動聯系,就算是自己廣投簡曆,回複率也不高。" 每投幾十個,會有一個面試。"
不僅簡曆和面試通過率大打折扣,薪酬也在降。
和預期中的平薪相比,楊哥已經将期望薪酬調低三分之一,依舊沒有找到新工作,而提到求職困難的原因,她認爲是 "35 歲的年紀疊加當前經濟形勢 "。
這不是個例。楊哥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現在她身邊的朋友,同一個圈子的基本都遇到了類似的情況,大家雖然在 35 歲之前晉升到了管理崗,但連月來離職後的就業情況都不理想," 大部分都得降薪找工作,隻有少數學曆、工作履曆都極好的可以找到平薪崗位,漲薪的微乎其微 "。
在楊哥看來,在嚴峻的就業環境下,個體需要主動做出更多努力來适應。
根據她的經驗,求職過程的疲憊和求職未果的失落感,很容易對求職者造成巨大的身心消耗,在這個過程中,順勢而爲,調整自我心态和目标十分重要。
" 找工作是一個漫長的時期,比如你找一個月工作,真正用在求職上的時間其實也就 1 周左右,剩下三周都沒有事情做,這些空白時間如果百無聊賴,就很容易内耗和焦慮,不如讓自己充實起來,比如學習、交朋友、鍛煉身體,或者和優秀的人主動溝通,都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楊哥認爲,即使工作難尋,也建議大家再去找工作不是隻看薪資,也要考慮企業性質、行業空間、公司穩定性,以及老闆是不是認真在做企業,思考自己入職後三到五年是不是會有成長,而不是盲目就業,否則很容易在失業、找工作、就業之間無限循環。
另一方面,在從事本職工作之餘,也可以嘗試用自己擅長的技能發展第二副業,尋找新的增長曲線。
" 雖然我是人力專業,但現在也在學财務,拓展這些技能可以提高我在職場上的競争力;而且我也會考慮第二職業,比如兼職賣保險,或者做自媒體,不要給自己設限太多。"
(應采訪對象要求,以上均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