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 Sebs 咖啡廳 ,作者 Sebas
有時候,繪畫是了解古代人們的過去生活方式的一種非常方便的方式。了解軍事方面的知識也是類似的邏輯,在清代的曆史中,每逢大的戰争中很多時候都會由皇帝牽頭來制作戰争畫作,古代時候也稱之爲 " 戰圖 ",而這些畫往往都畫得十分精細,雖然必然是有一定的偏袒勝利方的渲染,但是依然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參考價值,再加上其精細的程度,對于我們這種古代的古典武器 fans 來說,也是不能錯過的研究對象,所以今天呢,我打算分享一下我在清朝戰争畫作(戰圖)中的有趣的發現。那麽今天我就來研究研究清朝的火槍射擊姿勢。
清朝的戰争畫作似乎快成爲我們博客内容的常客了。第一個射擊姿勢實際上算是一種标準姿勢。與此同時,這個标準姿勢大概也是有一種變體版本的。所以我們一起來逐一看看它們的細節。首先,是标準射擊。這種射擊姿勢不僅被步兵使用,還被騎兵使用。因此,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在清朝的軍事手冊中看到這種标準姿勢。通過手冊,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參考,并更容易地辨認出戰争畫作中的不同射擊姿勢。
那麽,當我們的目光回到戰争畫作時,我們會發現标準姿勢與其他姿勢的區别在于手和後臂的姿勢。前手與我們現代的射擊姿勢相同。槍手用手掌托起槍的前半段,手指自然地握住槍械保持穩定。然後,後手握住槍柄,準備用一根或兩根手指來扣動扳機。同時,槍手需要将槍的握把靠近臉部,以便通過前後鐵瞄瞄準目标,不過有時候不同省份的兵丁分到的鳥槍制造不太相同,有的會省去後瞄具,這時候就要因情況而定了。
最後,後臂和肘部需要收緊。這就是清朝軍隊的傳統标準射擊姿勢了。但實際上,這種射擊姿勢也在打獵時使用。現在這幅畫是由一個 " 貝勒 " 繪制的,這是一種清朝皇室中特有的稱号,這幅繪畫的作者就是榮恪郡王綿億(Miyan i)。畫中的人物可能也是一個貴族,因爲他在打鳥時穿着一雙靴子,再加上打獵也是清朝貴族階級中的一項流行活動(* 抱歉各位我确實對這幅畫的繪畫背景沒有十分的了解……),就像乾隆皇帝,他也是一個很熱愛打獵的人,并同時還有許多畫作來記錄的他打獵時刻。而這幅我們剛提到的畫中的人,不像通常在戰場或森林中穿布鞋的普通士兵和獵人。或許這個人也可能是就是作者本人。但不管怎樣,我們可以看到他使用标準的射擊姿勢瞄準鳥,并且槍口始終鎖定在鳥身上,即使鳥是在飛行中,這可能也就是爲什麽我們會看到一個人以一種奇怪的轉動身體姿勢握槍的原因。
除了标準射擊姿勢之外,還有一種另一種 " 标準姿勢 ",但可能是不夠标準的一種。它更像是一種 " 放松 " 的版本。火槍兵丁,包括步兵和騎兵,都會使用這種射擊姿勢,與标準姿勢相比,他們會将槍握得離臉更遠一些。因此,我們可以大概推理認爲,這種射擊姿勢的精度大概是不如真正的标準姿勢,甚至可能會更差。因此,它大概是一種火力支援,而不是僅僅爲了準确地擊倒敵人。他們可能更注重快速射擊以擾亂敵人或出于其他原因。此外,這些也畢竟是繪畫作品,不是照片,再加上戰場上的情況非常混亂。因此,畫作中的人物姿勢可能與現實世界存在或多或少的誤差,不過作爲一種精細的畫作還是可以反應出來當時的戰場環境的。
好了這就是今天的内容了,希望您會喜歡,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