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劉寶華
編輯 / 張 南
設計 / 趙昊然
1 月 11 日,造車新勢力裏銷量最好的理想宣布官降,最高降幅超過 4 萬元,入門車型門檻拉到了 30 萬元以内。官方給出的理由是爲新款上市做準備。
輿論場還有另一種說法,問界新 M7 的熱賣、M9 的發布讓理想壓力山大。李想自己曾公開發微博稱 "2022 年三季度,問界 M7 的發布和操盤,直接把理想 ONE 打殘了,我們從來沒遇到過這麽強的對手,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毫無還手之力。" 并直接加速了從理想 ONE 升級到 L8。此次問界新 M7 大定超過 12 萬,M9 發布 7 天大定超 3 萬後,就有輿論判斷又會倒逼理想升級車型。
手握 12 萬訂單的問界新 M7 是車市一條鲶魚,3 個月後,華爲又投下另一條鲶魚問界 M9。問界之外,華爲智選車與奇瑞合作的智界開啓了首款車型的銷售,與北汽新能源的合作也在進行之中。
2024 年,華爲給汽車行業帶來的變量顯然會更大。
1 月 11 日,汽車商業評論在上海前灘太古裏華爲旗艦店專訪華爲終端 BG 智選車業務部總裁汪嚴旻,話題從問界 M9 搭載的新技術到華爲在研中的重大技術課題如大模型、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做不做垂直整合,再到華爲對汽車行業的影響,涉獵甚廣,也是華爲智選車高管少有的對外密集釋放信息。
其中談到盈利問題。華爲常務董事、消費者 BG CEO、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董事長餘承東曾在 2022 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說過汽車是華爲業務闆塊中唯一虧損的。問界 M7、M9 的強勢表現顯然會扭轉這一局勢,汪嚴旻透露智選車業務目标是今年盈利。
采訪談到的其他信息與觀點篩選歸納如下。
要做偉大公司,必須重構汽車架構
" 如果你要做一個偉大的公司,你必須要重構汽車的架構。" 是采訪中最袒露華爲雄心的一句話。
它來自技術探讨的自然延伸,汪嚴旻說颠覆一個行業的往往來自行業外部,這幾乎是衆所周知、人人認同的定理,具體到華爲,他認爲 " 華爲從 ICT 領域、消費電子領域、智能領域進入汽車領域,我們發現有很多很多的機會。"
再精确一下,汪嚴旻認爲人工智能是華爲最有可能帶給汽車行業的颠覆性技術," 過去汽車的産業已經變成了被分配好的利益蛋糕,你隻能吃這一塊,整車廠通過品牌溢價能夠控制最核心的器件,比如發動機、車身設計等,能夠控制這個東西,現在完全不一樣了。如果你要做一個偉大的公司,你必須要重構汽車的架構。"
" 我們看到前面有特斯拉已經慢慢重構這個架構了,所以我們不能站在過去一百多年傳統汽車的角度看這個事情,背後的邏輯就是要智能化,如果不涉足底盤機械的話,很難智能化。所以邊界未來都會打破,我覺得未來是充滿想象的時代,充滿着很多挑戰和機遇。"
要實現自動駕駛,必須掌控底盤
問界 M9 搭載了 11 月 28 日随智界 S7 首發的途靈智能底盤,結合華爲 ADS 2.0 智駕系統,擁有全場景智慧道路預瞄系統,配合自适應主動懸架,可平穩應對不同路況。ADS 路面信息感知掃描每秒進行 20 次,支持懸架 100 次 / 秒懸架調節頻率,提前預瞄道路信息後,實時調節懸架阻尼狀态,走爛路也能如履平地。
底盤,似乎不是 ICT 企業造車的天然強項。汪嚴旻說,華爲有專門團隊研發底盤技術,過去汽車底盤技術被少數巨頭壟斷了,幾個廠商在這個領域取得了非常核心、強勢的地位,比如制動、轉向、驅動、擺臂、轉向節等,汽車行業經過多年淘汰賽競争,形成了相對固定封閉的體系。
這是傳統汽車時代的運行規則,如果站在智能汽車的角度看,這種生态對智能化是很大的挑戰。
" 比如底盤控制,大腦下達的這些指令,你的執行器,你的手和腳,必須要統一的聽從指揮。但是如果說你的零部件廠家有單獨的 ECU 控制,另外一家廠家也有單獨的有 ECU 控制,就需要不同的供應商配合你,那我的控制就受制約。" 汪嚴旻舉例。
" 很多新的特性,過去執行的話,比如說發現了某個方面的變化,還是通過 ECU 發回 CAN 總線,然後這裏來下達指令,整個路徑是很長的,但實際上根本不需要這樣。我們可以在很短的路徑上,就可以把路況、扭矩的變化及時輸出到動态駕駛去,這種是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縮短。"
他的結論是,如果要實現真正的、未來的自動駕駛,真正要實現對車的全域控制,必須要在底盤上投入很多人力研究它,把多輪桎梏打通,實現統一控制,這是從傳統汽車走向未來智能汽車的必由之路。
但同時,華爲在這個階段沒有做轉向、沒有做制動、沒有做具體的執行部件,而是和很多廠家做了非常多的技術,對執行器的控制邏輯、算法做了很多的驗證,對傳感器的接口标準做了統一要求。
華爲不做垂直整合
問界 M9 上市 7 天就有了 3 萬訂單,2024 年 2 月 26 日開啓交付,汪嚴旻稱目前因爲一些供應上的限制,産能爬坡需要時間,華爲在加速解決,預計到 3 月交付會提速,4 月交付量會爬升到相當高的水平。
核心原因是問界 M9 用了很多新技術,這些技術需要每個供應商在一個時間節點上同時達到相應水平,難度不小。初期有供應商在良率等方面達不到要求很正常,新産品都會經曆這樣的階段,包括智界 S7 也遇到了同樣挑戰,供應鏈、産能、交付都需要時間爬坡。
垂直整合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供應鏈短缺,做得好的話還有可能降低成本,近年來在汽車業備受推崇。華爲在正式進入汽車業之前就有多年的零部件供應商身份,是有條件在一定程度上垂直整合的。
但汪嚴旻明确回答,華爲不做垂直整合," 不管是跟賽力斯也好、跟奇瑞也好,華爲主要投入到對産品的把握、智能化技術、産品定義,以及在品牌、零售渠道的優勢。我們通過這個跟傳統的車廠進行互補。中國的産能比較大,我們不會重新再去做這樣的事情。我們做我們擅長的事情,優勢互補,做到多赢,華爲跟主機廠、合作夥伴一起共同在新的生态模式上,都會找到各自最擅長的點去做。"
華爲認爲供應鏈整合有利有弊,在手機時代,公司就不做屏幕、攝像頭、電池等硬件,而是發揮自己最核心的優勢。如果沒有優勢,垂直整合成本并不比專業供應商低,某些時候弊大于利,垂直整合并不代表高利潤。
華爲對一項技術、一款産品做與不做的标準是看壁壘,如果壁壘高,技術很容易被别人控制,或者這個技術點能帶來更多創新空間和能力,這種技術和零部件一定要想辦法去投入。反之,難度比較低、外部供應環境比較卷的技術沒有必要投入過多。
大模型上車,成爲助手、師傅
問界 M9 是首搭鴻蒙 4.0 的車型,鴻蒙 4.0 引入了華爲盤古大模型 3.0。
汪嚴旻稱,華爲大模型是完全的自主研發,算法和模型都完全自主,不依賴其他企業,原因顯而易見,有任何技術依賴就有可能被卡脖子," 如果哪一天雷達不賣給你了,那你怎麽訓練?你要不斷叠代,所以我們希望華爲的大模型有别于其他公司的大模型,我們是完全能夠具備自主的升級、叠代、演進能力的大模型,從端到端的到模型本身。"
華爲希望從根技術上掌握大模型,而不是在應用層做一些開發,或者是調用某一些模型的接口。後者的方式也能回答問題,但依賴于根技術的提供方。同時,華爲在大模型上也保持對外合作,比如爲科大訊飛提供算力訓練。
具體技術落地在車上," 問界 M9 上會率先把 LLM 基于語言對話的形式,在原來的小藝上做的更加流暢、更加人性化,内部已經測試一輪了,最近下一個版本就要推出。第二個,我們會基于車本身的場景會做深度的優化,讓消費者在用車、保養車、使用車上面能夠做得更加便利。"
汪嚴旻認爲大模型上車後不僅有客服的功能," 你甚至可以叫它助手,甚至是你的師傅,它的角色是多元化的,有時候是客服,有時候是專家,有時候是顧問。我更願意說的是,未來如果進一步發展,它可以進一步了解你、學習你的駕駛習慣,能夠針對你的習慣學習,這是我們在大模型方面的一些思考。"
單靠供應商,15 萬元的車城區智駕絕無可能
華爲智能駕駛已經跻身第一梯隊,從去年開始,整個行業的智能駕駛技術路線開始做減法、降低門檻,去激光雷達、去高精地圖方案盛行,有企業宣稱要在 15 萬元的車上實現城區智駕。
汪嚴旻對這種路線不樂觀," 不一定能夠做到,因爲他們不太清楚,傳統的供應商和主機廠的模式對于自動駕駛有多麽的不靠譜,如果一個主機廠不構建自己的一個系統,單靠供應商做城市的 NCA,15 萬的車裏面能夠包含我覺得絕無可能。要實現這個東西,你需要大量的工程師、大量的平台算力,因爲自動駕駛需要大量的數據交互、學習,不斷的叠代,還有你的數據中心的投入,你的版本,你人的投資,說這個話的人我覺得完全是不太了解這個行業的複雜和難度。"
華爲自動駕駛在行業内技術領先,成本也較高,汪嚴旻認爲成本的降低取決于對城市 NCA 的投入,因爲要解決很多場景。自動駕駛屬于體驗優先的技術,需要先把體驗做好,這樣消費者才有可能喜歡用。對自動泊車、高速與封閉道路的智駕更是高頻産品,必須把質量和可靠性做得非常高。
2024 年是許多廠家城區智能駕駛的開城大年,對華爲來說也非常挑戰,尤其是華爲也選擇了不依賴高精地圖的路線,完全依賴感知能力、算法能力以及背後的學習、叠代能力。" 而且每個城市的特點都不一樣,包括交通的标識、路口的标識,是大量需要學習和積累的東西,希望自動駕駛團隊會重點服務于這方面,也會在 2024 年加快我們學習這方面的技術。" 汪嚴旻說。
M9 的場景思維
華爲從 3 年前啓動智選車業務,在賽力斯原有車型基礎上參與改造了問界 M5、M7,問界 M9 則是華爲真正全新打造的首款車型,使用全新平台,在産品定義的最初階段就完全融入了華爲對汽車的理解和理念,也搭載了所有華爲在汽車領域的先進技術。
比如智能化方面,華爲最先進的智駕系統、鴻蒙座艙 4.0、盤古大模型 3.0、途靈智能底盤、192 線激光雷達、HUAWEI ARHUD 臨境擡頭顯示系統都搭載于 M9。
還有一些不容易發現的貼心設計,比如三排之前座椅下面地闆全平,SUV 能達到這樣效果的很少。M9 的電池包被稱作業界最薄,隻有 110 多毫米,再加上空懸可以上下調節各 40 厘米,标準離地間隙 195 毫米,最低可以降到 135 毫米,和轎車不相上下,這樣一來上下車非常方便,空間舒适性和進出便利性都得到保證。
汪嚴旻舉例說雪佛蘭的全尺寸 SUV,優點是空間大,缺點是懸挂太軟,像開船,停車難,上下車費勁,得抓着扶手,完全不适合國内使用環境。M9 從設計上盡力融入 SUV 的優點、規避缺點。
即使第三排座椅都有座椅調節、充電口和杯架。全車有線充電功率 66 瓦、無線充電功率 50 瓦,這些配置能明顯提升用戶體驗,但在傳統車企的産品上很難看到。
過去汽車是按尺寸、級别、商用 / 家用來分類的,汪嚴旻說 M9 不能用這些标準去衡量,而是場景造車的産物。
" 我們有五個核心場景,第一個就是辦公通勤的場景,有 PC、華爲的平闆,強調生産力的東西;我們有個人場景就是手機、耳機這些傳統的手機終端領域的産品融入車;我們還有家庭場景,有鴻蒙家庭的大屏設備等;我們有出行場景,包括智選車、人車互聯等。我們把一個人定義成個人、家庭、辦公、出行以及運動健康,所以 M9 其實不論在哪個場景裏面都是适合的。"
點擊閱讀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