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一檔綜藝,讓人如此無語過。
選手,輪番上演抓馬大戲。
這邊剛淚失禁;
那邊又開始自我吹噓。
導師,在演繹對内娛的逆耳忠言。
時而怒斥流量愛豆太聽粉絲的話;
時而感慨女演員不轉型就是死路一條;
情到濃時更是甩台本走人,留下一衆人等瞠目結舌。
《無限超越班》。
這部一開播就攜無數熱搜敲鑼打鼓的綜藝,勢要在這個平平無奇的歲末,一舉奪下本年度的流量年冠。
起初看這個陣容,她姐真的期待了一秒。
成龍、爾冬升、惠英紅、吳鎮宇、湯鎮業、趙雅芝、許紹雄、張可頤、鄧萃雯、車保羅,第二期還多了一個佘詩曼探班。
一衆影帝影後視帝視後坐鎮。
他們都不需要張嘴,光是坐在那裡都讓你感受到演技之光的普照。
有人說,這是港圈下凡來整治内娛了。
更有甚者,看着導師們對選手的嚴厲指教,更是拍手稱快——
" 哈哈,終于有人來治一治内娛這幫 208w 們了!"
「港圈 vs. 内娛」,無形中被擺到了天平兩端。
當然,這是一場 " 單方面的屠殺 "。
圖源:豆瓣劇評
你甚至都不需要吹響比賽的口哨,就可以預判港圈的全面勝利。
畢竟,他們代表的,可是 TVB 的全盛時期。
是那個高壓内卷環境下人才輩出的黃金年代。
讓他們來教内娛人演戲,教他們什麼叫真正的敬業,什麼叫憑實力獲得尊重,再合适不過。
" 港圈 TVB 之光照進内娛。"
《無限超越班》看似是想書寫這樣的爽文情節。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這是大佬們帶過最差的一屆
《無限超越班》的學員陣容,大概是曆屆演技類綜藝裡最差的。
跟導師陣容的華麗相比,學員的素質可謂參差不齊。
放眼望去最有資曆的,除了因 41 歲引起女演員轉型之争的薛凱琪,就是 6 歲出道、演了 23 年配角的郭曉婷。
演技或許能打,但話題度實在麻麻。
要說自帶話題度的學員,也有——甜妹專業戶沈月,演過初代腐劇的許魏洲。
雖然算得上有作品,但依然比較青澀。
一個在面試環節緊張到淚灑現場,一個一嘴蹩腳粵語讓導師笑到飙淚。
戲也沒少拍、印象真沒有的演員——何與、鄭業成、範世琦。
隐約記得範世琦上半年還在披荊斬棘呢,不知道為何現在又要專攻演戲了。
還有愛豆三連——劉耀文、周潔瓊、周柯宇。
雖說影視唱跳多栖發展的藝人在港圈并不少見,但自我介紹是白紙,這份 " 坦蕩 " 也算罕見了。
内娛藝人時常給我一種夢想無所謂的感覺,原因就在于此。
他們可以昨天熱愛唱跳,今天熱愛演戲,明天又去帶貨。
職業規劃跟着綜藝主題走,夢想做什麼不重要,能趴到活兒最重要。
整個面試環節,讓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天降奇兵趙櫻子。
雖然自視 " 出道即巅峰 ",但再多演藝經曆都抵不過她一句「迪幂孟紮」的自我點評。
雖然還沒有憑借作品大火,但綜藝世界的規律,已經被她摸透了。
圖源:新浪微博
往屆演技綜藝裡,還一大把有演技沒名氣的寶藏演員,現在這波學員挨個兒看過去,似乎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連她姐都想替在座導師說一句:" 你們是我帶過最差的一屆 "。
你指望他們專業不夠,态度來湊?
可悲的是,這批學員的态度也堪憂。
在學員選擇導師的環節裡,名氣較低的車保羅一開始無一人選擇。
場面一度很尴尬,車保羅擦了擦眼鏡為自己解圍,詳細分析了《鹿鼎記》的經典,還主動發出邀請:
" 那你們有誰願意跟我這個小老頭一塊玩?"
這才有許魏洲自告奮勇。
可當車保羅主動邀請範世琦的時候,連請三次都被不同話術搪塞過去。
" 因為《鹿鼎記》太牛了,所以沒敢碰。"
" 因為春哥很熟,更不敢碰。"
" 我有我心目中的第一選擇,我希望讓導師們看到我的更多可能性。"
最終範世琦得償所願演了《使徒行者》裡的爆 seed。
但成色如何,應該沒有他想象中那般呈現出 " 更多可能性 " 吧。
和他搭檔的沈月,也沒有好到哪去。
雖然有着 6 年戲齡,卻仿佛初出茅廬一般演技青澀。
而白紙演員劉耀文搭檔吳鎮宇拍戲,結果也不出意外。
淚點都在吳鎮宇身上,劉耀文的表演就如同所有搭檔老戲骨的流量那般。
平淡,樸實,毫無驚喜。
兩期節目看下來,最圈粉的居然是導師車保羅。
學員們粵語稀碎,他一口标準的普通話;
學員們眼高手低,他不卑不亢認真邀請。
甘草演員老來翻紅,靠的就是這不管走到哪裡都能打的業務能力。
相較之下,機會頗多的内娛人卻是給多大的舞台,丢多大的臉。
看完兩期,很難不讓人感慨:我們内娛好像真的完蛋了。
無線訓練班,無法被超越
《無限超越班》,從名字就能看出對标的是香港無線電視台的藝員訓練班。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創立以來,這個港圈的 " 黃埔軍校 " 就源源不斷為香港演藝界輸送了大量人才,撐起了華人演藝圈的半壁江山。
周星馳和梁朝偉這對好兄弟,就曾相約一起報名第 11 期的訓練班。
結果周星馳落選,梁朝偉被錄取。
多虧了好朋友戚美珍的介紹,周星馳才進入夜訓班學習。
戚美珍回憶起當時向老師求情的場景," 這個人是我朋友來的,他很有演戲的潛質,不如你就收他啦 "。
老師猶豫周星馳适合什麼風格時,戚美珍又大力舉薦:" 星仔打功夫好叻,而且好幽默搞笑十分适合演喜劇 "。
誰能想到如今已是星爺的周星馳,也曾有過被人挑選的時刻。
同樣的經曆,劉嘉玲也大差不差。
早年劉嘉玲從大陸去香港發展,各方面條件都很好,但粵語實在不過關。
她跟校長打賭:" 一年後我保證再回來 "。
果然第二年,劉嘉玲再次出現在考場上,粵語說得比普通話還好。
電影《阮玲玉》中的劉嘉玲
還有如今已經成為導師的吳鎮宇,早年為了走進無線訓練班也吃了不少苦頭。
他應試了三次,但都以失敗告終。
考到關鍵時刻,更是在面試官面前緊張到鬥雞眼。
在第四次考試前,為了解決食宿問題,吳鎮宇還去寺廟裡借住一周,為此剃了度、燙了戒疤。
在考場上,面試官問他學佛和演戲的關系,他鬼使神差答了一句:" 都要忘記自己的存在 "。
就靠着這樣的神來之筆,吳鎮宇才終于成為學員。
綜藝裡的學員即使小白到什麼都不會,也不至于慘遭淘汰。
但被挑選和被淘汰,才是當年訓練班藝員的常态。
無線訓練班每年招生一次,每次訓練六個半月。
看時長的話好像并不難熬,但這短短半年時間中,還要實行末位淘汰制,每隔三個月淘汰三分之一的人。
這裡多的是夢想做演員的年輕人,你要麼比别人更努力,要麼趁早轉行。
那時,香港演藝圈是高度内卷化的。
藝員從訓練班畢業後,多數要從龍套做起。
不管是劉德華、周潤發、周星馳 ...... 再巨的巨星,都是從龍套做起。
隻有跑夠了龍套,才能晉升配角,演足了配角,才有機會做主角。
《喜劇之王》裡有個橋段,尹天仇在劇組被别人叫 " 死跑龍套的 "。
才引出他那句經典台詞:" 其實,我是一個演員。"
彼時的周星馳還做過六年的兒童節目主持人。
" 節目組都想要一個做搗蛋的角色,我出難題,别人再來解題。覺得我最合适,于是我就當上了兒童節目主持人。"
而後來的 TVB 台柱子歐陽震華,還曾因為外形原因險些轉行做幕後。
直到無線簽約他的時候,依然把他當作後備軍。
在接拍《壹号皇庭》之前,收入幾乎無法覆蓋生活:" 人工低到幾千塊一個月,那時候做售貨員都起碼有一萬塊 ……"
太多不被重視的演員,憑借着自己的努力厮殺出來。
高度激烈的競争環境,練就了輝煌的 TVB,也成就了港圈昔日的繁華。
每一個成功的演員,背後都是一個充滿血淚的勵志史。
然而内娛呢,正如劉耀文輕松靠着幾下軟綿綿的揮拳就拿到了與成龍合作的機會。
多的是剛開始表演就當主角的案例,真叫一個 " 得來全不費功夫 "。
也難怪那麼多人面對機會卻不懂珍惜,因為一切名利都來得太容易。
如此懸殊的時代背景下,所謂的《無限超越班》,拿什麼超越呢?
一檔綜藝,拯救不了内娛
不過,光是看到昔日香港演藝人的輝煌,就宣告這場港圈 vs. 内娛的勝利,還為時尚早。
節目播出至今,從惠英紅和趙雅芝的戲路之争,到吳鎮宇怒斥小鮮肉,再到趙櫻子的一系列黑紅詞條。
正向的讨論寥寥無幾,而抓馬的戲份卻屢屢霸屏。
這是她姐感到最悲哀的地方。
這類綜藝打着訓練演員的旗号,但真正在乎的,從來不是演技。
自 2017 年《演員的誕生》之始,能讓我們記住的演技片段甚少,但流傳甚廣的段子頗多。
細數那些年火爆網絡的綜藝名場面,從 " 螞蟻競走十年了 ";
到 " 海娃 " 的鬼畜走位;
再到章子怡跟劉烨互嗆扔鞋。
《演員請就位》裡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演員精湛的演技,而是郭敬明和李誠儒曠日持久的口水仗。
在這個舞台上,好演技,永遠沒有抓馬的劇情吸睛。
就連我們觀衆都心知肚明,打開這樣一檔綜藝,就是為了看導師和學員聯手獻上一出抓馬大戲。
作品中表現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成為綜藝的棋子,産生沖突,制造話題。
所以,我們看到一衆星光閃耀的導師,來到這裡貢獻着一個又一個讓人腳趾抓地的畫面——
影帝變成不怕得罪人的互聯網嘴替,影後變成了情緒失控怒而離席的 drama queen。
綜藝世界,本就運行着和演戲完全不同的邏輯。
對表演的追求,更像是演技類綜藝叙事的外殼。
人們佯裝培養新演員,扶植好作品。
但他們真正在做的,依舊是放大矛盾,靠熱鬧吸引來圍觀群衆,加入他們的 " 戰争 "。
好作品、好演員是目的嗎?
不,收視率和熱搜才是目的。
如今,這個外殼換成了 TVB,那些位高權重的導師換成了老港星。
你不得不承認,那個璀璨的 TVB 黃金年代,真的變成了昨日黃花。
你不得不承認,時間大跨步向前,并非所有事情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
TVB 的黃金年代被時代浪潮淘汰,但換來的,是愈發萎縮愈發混亂的内娛。
什麼港圈碾壓,什麼 TVB 教做人。
她姐隻能看到,無一人是勝者,我們收獲的隻有滿盤皆輸罷了。
或許,我們期待看到的 " 超越 ",從來不是一檔綜藝能實現的。
又或許,企圖在一檔綜藝裡看到内娛的誠意,是癡心妄想了。
好在,這屆觀衆沒有那麼好糊弄。
滿屏的差評裡,都是對節目組套路的不屑一顧。
圖源:豆瓣短評
觀衆的訴求很簡單——
多點真誠,少點套路。
真誠對待表演,真誠對待作品,永遠是唯一的答案。
好演員不會是熱搜和話題堆疊起來的,更不是從綜藝裡制造出來的。
「挂演技綜藝的羊頭,賣抓馬大戲的狗肉。」
這個邏輯,是時候失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