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談擎說 AI,作者 | 鄭開車
去年 11 月,ChatGPT 橫空出世,短短幾個月就成爲現象級應用軟件。
和 " 什麽都能往裏裝 " 的元宇宙相比,這款聊天機器人似乎更接地氣、更有實用價值。ChatGPT 上線後,很多用戶懷揣好奇心與其對話,其對很多宏大問題給出的答複着實令人稱歎。
但驚喜之餘,人們很快發現,目前多數 AIGC 公司都在 C 端引流階段,未來用什麽樣的商業模式去賺錢,大家都還在摸索中。這時候,爲聊天機器人找到合适的應用場景,才能釋放其商業價值。
對于汽車領域而言,由于現在的新能源汽車具備越來越智能化的屬性,尤其是語音操控已經成爲一些高端智能車型的标配。在 ChatGPT 技術的加持下,車載語音賽道是否将迎來快速發展的契機?
車載語音行業的一陣暖風
車載語音交互系統是智能汽車的一個細分領域。相比傳統的觸屏操作、按鍵操作,通過語音的方式完成對車輛控制,駕駛者雙手無需離開方向盤;和手勢操作相比,語音交互的學習成本也要更低一些。
正是具備了這些優勢,車載語音交互在前幾年受到市場熱捧,曾是車企争相上馬的智能化配置。據天眼查 APP 搜索顯示,目前國内和車載語音相關的公司數量已經達到 196 家。
然而從去年開始,前裝車載語音市場已經進入瓶頸期,尤其是前裝搭載率的上升空間受限,産品價格也持續下滑,這個細分市場也比當初冷清了不少,一些供應商車載産品闆塊的收入甚至出現了下滑。
以科大訊飛爲例,作爲中國智能語音行業的領頭羊,據其 2022 年半年報數據顯示,汽車智能網聯相關業務(主要來自車載語音)實現收入 1.69 億元,同比下滑 5.72%。
衆所周知智能化是汽車發展的大趨勢,車載語音行業爲何沒能順勢成長起來?
從用戶端的反饋來看,很多車載語音系統的智能程度普遍較弱,體驗差強人意。在這種情況下,隻有小鵬、蔚來等少數高端品牌會将更高級的車載語音系統作爲差異化賣點。
" 車載語音的裝配率其實不算低,價格普遍也不貴,但是用戶體驗很一般,噱頭成分比較大,在很多用戶看來隻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雞肋’配置。" 某車載語音廠商銷售經理向談擎說 AI 表示。
事實上,一些車企對語音交互技術的掌握也不夠成熟,導緻産品體驗欠佳,不僅不能提升智能體驗,還給用戶帶來麻煩。
例如此前一位汽車大 V 曾曝出極氪 001 的一個奇葩 BUG:後排語音控制平均每 5 分鍾誤報一次,錯誤地認爲後排有人呼喚它。" 如果想聽着音樂,安靜在車上休息一下,你得屏着呼吸,一動不動,不要讓車子探測到你還活着,否則它就會【後排我在】"。
可以發現,目前的車載語音行業主要卡在技術不成熟、體驗雞肋上。那麽在 ChatGPT 的大模型、自學習等技術加持下,如果車載語音的應用體驗能夠取得突破,或許真的可以讓不溫不火的車載語音行業重啓希望。
事實上,已經有車企和供應商開始行動了。
近日,背靠百度的集度汽車已經宣布,将融合 " 中國版 ChatGPT" 文心一言的全面能力,打造針對智能汽車場景的大模型,用于增強旗下首款車型 ROBO-01 汽車機器人的自然交流。
科大訊飛作爲車載語音行業頭部供應商,也看到了這波浪潮中的機遇。近日科大訊飛研究院發布針對 ChatGPT 的萬字解讀,并透露自己的技術積累和相關産業布局。據悉,科大訊飛計劃推出 "1+N" 架構,提高大模型在汽車人機交互等領域的實用性。
當下圍繞對話機器人的軍備競賽已經開始,對于車企而言,或許應該思考如何把新一代車載語音和車内場景深度融合,培養駕駛者或乘客使用語音交互的習慣,乃至形成有效的商業模式。
聊天機器人 " 上車 ",情感智能不再是噱頭?
關于對話機器人該如何賦能車載語音,很多車企和供應商都在摸索的過程中。對車企而言,對話機器人 + 車載語音交互的技術組合一旦成熟,主打情感智能的汽車品牌或許可以挖掘出更多車機體驗上的亮眼功能。
造車這條賽道的殘酷性在于,精準有效的品牌定位其實并不多。例如東風旗下岚圖汽車,定位是 " 零焦慮高端智慧電動品牌 ",但零焦慮隻是因爲旗下有增程式車型,而且智能配置在小鵬、蔚來等同類競品中也弱了一截,除了奢華的内飾,再也看不出高端在哪裏。
此外,還有主打 " 健康 " 的創維汽車、主打 " 情感智能 " 的阿維塔。從它們孱弱的銷量來看,其品牌定位并未能打動用戶心智,僅僅做到了凸顯自己和别的品牌有所不同。從市面上多家媒體的整體評價來看,以上幾家車企的品牌定位其實是 " 噱頭大于實際 "。
對于很多還沒過量産 " 生死線 " 的新勢力而言,定位既不能太 low,也不能名不副實,這是個難題。
新能源變革時期,新勢力車企應運而生,導緻現在汽車品牌太多,智能汽車陷入同質化競争。如何找到一個好的品牌定位,對一個汽車品牌的破圈頗爲關鍵。
但難就難在,好的定位已經被頭部車企搶占,而且這些車企會圍繞品牌定位持續不斷進行研發投入和品牌運營,從而強化品牌定位的标簽,築造企業的競争壁壘。
而随着 ChatGPT 熱潮的催化,相關供應商的布局之下,主打情感智能的初創車企或許會找到品牌定位的一種新解法。
從技術分類來看,對話機器人有任務型(Task)和閑聊型(Chat)。當前車載語音功能雞肋,是因爲它的底層是未完全成熟的任務型對話系統。而一旦引入了閑聊型對話系統,車機系統可能會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向更加富有個性化和情感化的語音交互方向轉變。
彼時,作爲新一代移動終端的智能汽車,也将成爲個人的智能生活助手,甚至是虛拟朋友。
從 ChatGPT 展現的智商來看,當這種基于大模型的對話機器人有了大數據的不斷 " 喂養 ",已經可以勝任與人閑聊,而且足夠博學多識,甚至情商頗高。也就是說,對話機器人可以讓車載語音助手的智慧更接近真人,那麽車企在這種技術的加持下,情感智能或許會成爲一個不錯的品牌定位。
當車載語音實現了從 " 執行任務 " 到 " 陪伴閑聊 " 的跨越,離流量變現或許就成爲可能。
之前蔚來在車機上投放廣告,曾引發一些用戶不滿,這件事其實可以抽象理解爲車機的智能化程度不夠,用戶隻能接受它接收并智行人的指令,而不接受它反過來向人輸出信息。
換言之,這樣的車機智能化程度太弱,無法跳出工具屬性的本質。對車機信任度過低,這時候你推廣告,用戶本能地抗拒。
而一旦車載的 AI 語音助手進化爲閑聊型機器人,和用戶長時間互動之後,就像用戶肚子裏的蛔蟲一樣了解用戶本人,甚至用戶已經離不開了,有啥問題都要習慣性問問它,這時候給用戶推薦個東西,誰還會抗拒呢?
去年新東方轉型直播帶貨,主播董宇輝靠着豐富的知識儲備,詩詞金句脫口而出,引領了 " 知識型帶貨 " 的風潮。同樣的東西,很多觀衆去東方甄選直播間購買,其實凸顯出一個 " 知性聊友 " 的商業價值。
由此或許可以大膽預想,當未來的智能汽車都内置了一款足以勝任閑聊各種話題的聊天機器人,偶爾帶個貨,怕是誰都會心甘情願剁手吧。
聊天機器人 " 上車 " 不易
閑聊型車載語音機器人的前景相當美好,不過當前 ChatGPT 的落地場景隻是剛剛看到一些雛形,但基于這些落地的場景如何摸索出可靠的商業模式,還需要克服不少困難。
其一,聊天機器人作爲車載應用程序,安全問題是第一個必須跨過的難關。
首先駕駛安全一定是第一位的。有測試表明,盡管駕駛者兩手保持黏在方向盤上,最多能使人走神 27 秒,如果這時候智能駕駛系統需要接管,就算駕駛人的手還在,心已經回不來了。
" 除了駕駛過程中和 AI 車機閑聊,其它時間很少會待在車内,所以使用頻次不高。要想讓聊天型車載語音機器人大量上車,前提條件是,先實現無需用戶接管的 L4 級自動駕駛。" 就職于某車載語音廠商的技術人員吳亮(化名)向談擎說 AI 表示。
另一方面,用戶隐私數據的安全也不能忽視。之前在互聯網行業,大數據殺熟、誘導沉迷算法等亂象引發用戶不滿,引起監管部門高度重視,《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相繼出台施行。基于對話機器人的車載語音在走向商用之前,勢必要有新的政策出台來規範這塊市場。
此外,車載語音需要能夠準确識别出車主,如果聲紋識别模塊有 bug,可能還會有财産安全方面的隐患。去年,某短視頻平台博主就演示了車載語音的安全漏洞,鎖車後居然在車外通過語音喚醒了車機,并成功打開了車窗。如果他人的汽車被陌生人喚醒,車内物品豈不是有失竊的風險。
其二,聊天機器人的性價比美嗎?
ChatGPT 的智慧基于大模型和強大算力,OpenAI 曾爲了讓 GPT-3 的表現更接近人類,用了 45TB 的數據量、近 1 萬億個單詞來訓練它,而 ChatGPT 背後的 GPT-3.5 模型已增加至 1750 億個參數,如此龐大的模型背後,投入的運營資金也是巨額的。
據半導體産業分析機構 SemiAnalysis 估算,ChatGPT 一億的月活用戶每個月隻做一次對話,每月也至少需要 5682 萬美元(約合 3.86 億元人民币)的維護費。
而且僅有大模型和用戶端的數據源還不夠," 下遊應用企業要提供垂直領域的服務,仍然需要基于行業知識自建知識庫和模闆,這部分開發成本也要考慮進去。" 吳亮表示。
其三,主機廠與供應商之間的非合作博弈可能是發展的阻礙。
真正的智慧語音交互需要機器經曆一個自學習的過程,而部分必要的 " 學習資料 ",也就是用戶在車内場景的語音數據,其實是由車企來采集的,提供給供應商使用的。車企作爲産業鏈下遊的需求方,在自研發展過程中,同樣擔當了供給方的角色。
因此這個賽道最理想的發展途徑,是多個供應商、甚至多個車企之間合作與共建。但由此也産生了和自動駕駛行業相似的問題,有數據量優勢的主機廠可能不願意把數據共享給其他車企。
目前有車企爲了語音識别的準确率,已經采用了多家語音供應商,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比如 2020 款奧迪 A4L 語音系統同時搭載了 Cerence 和天貓精靈的語音模塊。在使用中,用戶輸入任何一個指令,兩個通道都要跑一遍,最後統一口徑實行指令,導緻語音識别的流暢度不佳。
可見,真正能夠實現 " 陪伴閑聊 " 的語音機器人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工程,不同供應商和車企之間是非合作博弈關系,也不利于智能車載語音的發展。
結語:
ChatGPT 将給車載語音乃至汽車行業帶來多少增量?仍是一個未知數。
倘若真如比爾 · 蓋茨所說,"ChatGPT 出現的重大曆史意義堪比 PC 和互聯網 ",那麽科技圈短期内的躁動倒可以理解,畢竟一顆參天大樹不是一天長成的。
事實上,去年中國移動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就提到了一款軟硬一體機器人的開發計劃。其中提到,2025 年 ~2030 年,其軟硬一體機器人會進化爲 " 陪伴機器人 ",可以自主學習知識和了解用戶的生活習慣。
也就是說,作爲中國智能語音行業的領頭羊,最早開發出陪伴機器人的時間點是 2025 年。
這個時間點不算很快,但值得期待。或許随着阿裏、騰訊等互聯網巨頭的入局,一個具有情感、知冷知熱的車載聊天機器人走進生活也不會太遙遠了。
參考資料:
[ 1 ] 「打不過」ChatGPT,就加入,霞光社
[ 2 ] 車載語音交互「停擺」,高工智能汽車
[ 3 ] 車載語音「崛起前夜」,建約車評
[ 4 ] 車載語音交互迎來新風口,企業如何探索破局之路,億歐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