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鄭栩彤 黃婧 楊玲玲
4 月 18 日,上海車展開幕。距離上屆過去兩年,汽車市場已然大變。
上海車展主辦方數據顯示,2021 上海車展,包括中國傳統車企高端品牌、造車新勢力和國際傳統豪華車企,推出的新能源車型約爲全部新車一半以上。但今年上海車展,據上海市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會長周敏浩介紹,此次展出整車超 1500 台,其中新能源汽車占比已達約三分之二,力度空前。
" 現在消費者買車時第一思考順序,與三年前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沖着燃油車來,現在首先要想電車有沒有合适的。我覺得,燃油車真的要保持高度警惕。"4 月 18 日,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車展陣地戰
展位大小和排位變化以某種獨特的視角投射着車企的興衰。
回想 2021 年,寶馬和比亞迪位于同個場館,寶馬在場館中央,比亞迪擠在角落,且占地僅約寶馬的 1/3。2023 年,比亞迪展台已挪到場館中央,與寶馬正面對壘,兩者占地面積差距不大。2023 年,造車新勢力極氪、小鵬、蔚來整體占地也大于兩年前。
第一張圖是 2021 年上海車展展位,後兩張圖是 2023 年上海車展展位。圖源:上海車展官方微信公衆号
堪稱 " 豪車館 " 的 8.1H 館也出現了新勢力車企,2021 年,該館幾乎全是豪華燃油和摩托車品牌,無國内新能源汽車品牌擠入,但 2023 年,比亞迪旗下新能源豪車品牌仰望不僅進入該館,還成爲館内 " 人氣王 "。車展第一天的仰望發布會現場就聚集近百号觀衆,到了第二天,參觀新車的觀衆隻能排隊進場。
圖源:時代周報記者攝
新能源車開始向豪車進化,難怪網友驚呼以前 " 沒錢買電車 ",現在 " 沒錢買電車 "。
" 豪華車市場正經曆前所未有的變局,過去傳統豪華品牌看車标,現在新能源豪華品牌看技術。" 騰勢汽車首席共創官趙長江在發布會上表示。
一名參加了多屆上海車展的車企員工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今年車展呈現一些新特點,例如,每個場館都有新能源汽車品牌入駐、新能源汽車展台參觀人數衆多、一些傳統車企開始在展位上交叉放置燃油車和新能源車、外國觀衆對新能源汽車非常感興趣。
" 有外國觀衆現場量車軸距,也有外國觀衆現場反複觀察新能源汽車,可能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太快,他們既好奇又緊張。" 該員工表示。
目前新能源車也不拘泥于國内市場,已大大方方走向世界,一季度中國已有 99 萬輛汽車完成出海。在上海車展上,極氪發布了歐洲戰略,稱年内首批線下直營門店将落地瑞典斯德哥爾摩和荷蘭阿姆斯特丹,力争 2030 年成爲歐洲電動汽車市場領導品牌。比亞迪、埃安、零跑近日也釋放加碼出海信号。
國内新能源車企已然矚目,且發展勢頭依然向上。
4 月 19 日,時代周報記者在車展現場遇到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雷軍,在新能源車深藍展台二樓的會議室,雷軍與深藍汽車人員交談了約 20 分鍾。雷軍還參觀了蔚來、小鵬、極氪等新能源汽車展台。目前,雷軍率領下的小米集團正造新能源車,外界猜測雷軍是爲小米汽車量産做調研。
雖然在燃油車與新能源車短兵相接的當下,後者勝率越來越大,但在如何邁向新能源未來的問題上,新能源車企顯然還在思考,要往哪裏去?
市場風起雲湧
車企間的 " 厮殺 " 源于車市變局,在此次上海車展前,市場洗牌已經開始,且愈演愈烈。
如果說 2023 年的上海車展是新能源車取代燃油車地位在物理空間上的顯化,那麽 2023 年開年的 " 價格戰 " 則是對壘已久的燃油車與新能源車之間最激烈的交鋒。
價格戰最初由特斯拉率先發起。2023 年初,特斯拉下調中國市場售價,降幅最高達 4.8 萬元。AITO 問界快速跟進降價,于 1 月 13 日推出降幅最高 3 萬元的優惠方案。小鵬、零跑也緊随其後。
3 月初,一組 " 東風系 " 車企大降價的海報在社交平台中傳開,在汽車市場炸起平地一聲雷。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多個汽車品牌東風雪鐵龍、東風本田、東風标緻、東方日産等多個品牌集體降價,推出空前優惠力度,東風雪鐵龍 C6 車型最高優惠 9 萬元。
此後,價格戰加速傳導發酵,卷入價格戰的車企不斷增加。長安深藍、一汽 - 大衆、上汽大衆及一汽豐田同日推出促銷活動,購深藍 SL03 可享至高 4.2 萬元綜合補貼,上汽大衆 ID. 全系則直降 4 萬元。
衆多新能源汽車和燃油車卷入價格戰,市場競争趨于激烈。以 " 東風系 " 爲代表的燃油車同時面臨新排放标準即将實施的壓力及高庫存壓力,降價是無奈之舉但也是自救之策。
圖源:圖蟲創意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 年燃油乘用車零售量 1515 萬輛,同比下滑 13.5%。即便已降價自救,但中國汽車通用協會數據仍顯示,今年 3 月庫存深度超過 2 個月的品牌有 9 個,庫存深度最高的品牌分别爲上汽通用别克、榮威、東風日産,這三個品牌均參與價格戰,車型均以燃油車爲主。
若拉長時間線,燃油車敗于電車的趨勢凸顯,新能源車勝出的局面顯得不可阻擋。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0 年零售銷量前十五的車企中,一汽大衆、上汽大衆和上汽通用位居前三。
2021 年,盡管以上三家車企仍占據前三的位置,但銷量都比上一年明顯下滑。同年,比亞迪開始出現在榜單中,當年以超 72 萬輛的銷量居第十三名。2022 年,比亞迪更以 180 萬的銷量登頂榜單。
聚焦比亞迪一家,自 2022 年 4 月 3 日比亞迪官宣 3 月起停産燃油車、專注于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業務,此後便一路 " 狂飙 "。2023 年 3 月 28 日,比亞迪交出徹底轉型新能源車企後的第一張年度成績單,2022 年實現營收 4240.6 億元,同比增長 96.2%;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 166.2 億元,同比增長 445.86%。
與此同時,一些以銷售燃油車爲主的傳統合資車企加速沒落。2023 年一季度,盡管合資車企仍占據零售銷量前十五榜單的半壁江山,但銷量無一例外同比下跌。
不少傳統車企巨頭被迫開啓電動化轉型之路,本田計劃未來 10 年在電動化和軟件領域共計投入約 5 萬億日元研發經費,以加快電動化進程。
雖然燃油車企業仍是上海車展主角之一,特别是豪華燃油車仍堅守着最後的榮光,但整體看,新能源化和智能化趨勢已不可擋。
同時,政策也在持續向新能源傾斜。" 雙積分 " 政策的更新和地方禁售燃油車的方案出台,都在推動汽車電動化向前走。
2022 年 7 月 7 日,工信部發布《關于修改<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的決定(征求意見稿)》,新增 " 積分池 " 制度,新能源汽車積分考核比例設定變高,獲取門檻進一步上調。一個多後,海南省政府又印發了《海南省碳達峰實施方案》,其中提出,到 2030 年,全島全面禁止銷售燃油汽車。
電動化的浪潮奔湧向前,上海車展可能隻是一個縮影,在這場光鮮的展會之下,殘酷的洗牌正在繼續。
下一個戰場
汽車行業發生劇烈震蕩,下一站将去向哪裏?
" 如果說汽車工業的昨天來自歐洲,那麽汽車工業的明天很可能會在中國。"2018 年,大衆前掌門人卡爾 · 哈恩的一句預言,成爲當下汽車市場的最佳寫照。
車展前夕,跨國車企的 CEO、高管董事先後從全球各地奔赴而來,驚歎于中國電動化轉型速度的同時,也在思量着如何更好地紮根中國市場。
上海車展現場。圖源:時代周報記者攝
自主品牌也不甘示弱,車展還未開始,華爲、小鵬、奇瑞、沃爾沃等車企便率先推出儲備已久的解決方案、技術架構或重磅新車,赢得先發優勢。
在華爲常務董事、終端 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CEO 餘承東看來,如今的智能汽車行業格局跟 10 多年前的智能手機,有着驚人相似,行業經曆激烈洗牌。
餘承東判斷,智能電動汽車将重現功能手機到智能手機的變局。在時間點上,2025 年将是一個分水嶺:" 如果不努力抓住智能電動網聯汽車的變遷機會,無論今天是多麽強大的公司,将來都有可能會消失掉。當巨人倒下的時候,身體可能還是溫熱的。"
理想汽車 CEO 李想也表達了相似觀點。車展前夕,他發文表示,智能電動車的 3 年淘汰賽已經開始,将從 2023 年持續到 2025 年。" 技術、産品、交付三個大綜合能力往死裏卷,木桶理論,缺一不可。"
曾經,10 萬輛銷量是造車新勢力的一道門檻。蔚來創始人李斌、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晖都曾公開表示,年銷量 10 萬輛是許多造車新勢力的 " 生死線 ",跨過這道坎,新勢力才有可能活下去。
當頭部造車新勢力邁過這道門檻,新的晉級門檻又一次出現。李斌在年末提出,對于高端市場的目标,全球銷量 100 萬輛是一個坎。到 100 萬的規模,就可以實現穩健發展,保持競争力," 蔚來離這個坎還有很大的距離 "。
車展前的 4 月 16 日,小鵬汽車董事長、CEO 何小鵬将這一數字再次刷新:下一個 10 年,市場将進行一場 "32 進 8" 的淘汰賽,隻有少數主流品牌能夠存活,300-500 萬輛的規模是晉級門檻。
這對于新能源車企來說,不是一個容易達成的目标。作爲全球新能源車的銷冠,去年比亞迪銷量爲 180.25 萬輛,今年的目标是 300 萬輛。爲保持高速增長,比亞迪上探下攻,向上,仰望 U8 預售價已達 109.8 萬元;向下,海鷗活力版價格低至 7.88 萬元。
而 " 蔚小理 "3 家造車新勢力,去年銷量分别僅爲 12.25 萬輛、12.08 萬輛、13.32 萬輛,今年他們給自己定的銷量目标大多在 20 萬 -30 萬輛之間,距離年 300 萬輛的規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過,從本次車展來看,企業沒有過多聚焦銷量,而是不約而同将重點放在了技術上。行業洗牌之下,車企開始回歸到樸素的造車邏輯以及現實考慮,價格上認清現實,拉低門檻;研發上不計成本,加大投入。
以小鵬汽車舉例,過去 5 年,小鵬在 SEPA 2.0 扶搖架構上的累計研發超過 100 億元,未來 5 年,還會有超過 300 億元的投入。
相較于造車新勢力對自動駕駛技術的追捧,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似乎興緻闌珊,他提到 " 無人駕駛都是扯淡,弄個虛頭巴腦的東西那都是忽悠,它(無人駕駛)就是一場皇帝的新裝 "。
對此,餘承東疑似隔空回應:" 最近看到業界有個大佬說智能駕駛是瞎忽悠、胡扯。我覺得可能有兩個原因,或者是他對這個行業不了解,或者是他這個方面能力還沒做好,故意來打擊一下這個行業。"
無論他們對自動駕駛的态度如何,不可否認的是,當前中國汽車市場燃油車和新能源的對壘,已經走到針鋒相對的緊張時刻。車展仿佛一幅百家争鳴的浮生繪,成爲車企産品、技術、戰略集中對外發布的窗口。
新秩序重建,舊秩序坍塌,今年将成爲行業新舊勢力洗牌的元年。具體到車企,越來越多被認爲是傳統舊勢力的車企,開始找到自己在新能源時代的方法論,而新勢力發展的紅利過去後,誰也不能拍胸脯保證自己一定留在牌桌。
說到底,無論是堆硬件、拼算力跟進智能駕駛浪潮,還是追尋更高的銷量目标,或者更健康的毛利率水平,單一技能都難以支撐企業走到最後,而是需要更加全能的六邊形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