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沈秋月
相隔 3 個月先後發表的論文,卻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結論。是巧合還是有人故意造假?
2021 年 6 月,古生物學家 Melanie During 向《自然》雜志投稿。她信心滿滿,覺得該成果肯定會在學術界引起轟動——在美國北達科他州化石遺址塔尼斯收集的魚化石中,她發現了獨特的化學同位素特征和骨骼生長模式,從而推斷出 6500 萬年前結束恐龍時代的小行星是在北半球春天撞擊地球。
直到 2021 年 12 月,During 發現她的稿件仍然停留在審查階段。而她的前合作者 Robert DePalma,已于 12 月在《科學報告》上發表了論文。讓她傻眼的是,DePalma 基于完全獨立的數據集,但得出了與她基本相同的結論。
Robert DePalma 圖源:美國航天局
During 的論文最終被《自然》雜志接受并于 2022 年 2 月發表。而她懷疑 DePalma 急于搶占功勞,想要鑽她的空子——不惜編造數據來證明他的主張。
Nature 論文截圖
Scientific Reports 論文截圖
為搶發結論,故意數據造假?
事發後,During 試圖與《科學報告》的編輯溝通此事,但快一年了也沒有結果。During 決定公開她的懷疑。她和導師——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古生物學家 Per Ahlberg 向《科學》雜志表達了質疑,并于 12 月 3 日在知名學術打假網站 PubPeer 上發表聲明," 我們懷疑 DePalma 等人的數據是否存在,還是為了符合已知的結論而捏造的。"
During 和 Ahlberg 稱,DePalma 論文中繪制的折線圖和數字包含許多不規則之處,包括缺失和重複的數據點以及無意義的誤差條——它們是手動構建的,而不是由數據分析軟件生成的。
DePalma 目前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在讀博士生,他強烈否認自己有任何不當行為。" 我們絕對不會,也從來沒有捏造數據和樣本來适應其他團隊的結果。" 他說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這項研究早在 During 對這個話題感興趣之前就開始了,并且是在對發表聯合論文的長期讨論無果後才決定發表的。" 最終,這兩項研究相隔數周先後發表,相輔相成。"
《科學》雜志就此事咨詢了幾位獨立科學家。他們認為 DePalma 論文存在可疑的違規行為。大多數人甚至對這篇論文能夠發表出來而感到驚訝——論文中包含拼寫錯誤、未解決的校對筆記和幾個基本符号錯誤。盡管這些錯誤沒有明顯指向欺詐,但大多數人表示,DePalma 團隊成員想澄清自己的話,必須拿出其分析背後的原始數據。
加州理工學院地球化學家和同位素分析專家 John Eiler 補充說:" 在作者拿出原始數據之前,這個案子疑雲重重。"
然而,DePalma 稱原始數據丢失了。因為進行分析的科學家在論文發表前幾年就已去世,而他一直無法從已故合作者的實驗室中恢複這些數據。
也有表示支持的科學家。在 DePalma 論文發表後不久,有兩位獨立科學家審查了該論文背後數據,他們表示對其真實性感到滿意,沒有理由不信任它。
《科學報告》的主編 Rafal Marszalek 則表示,該雜志已經意識到這篇論文存在的問題,并正在對此進行調查。他拒絕透露細節,理由是調查仍在進行中。
Melanie During 圖源:Science
雙方曾友好合作
2017 年,彼時還是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碩士生的 During 參訪塔尼斯遺址,她的導師、古生物學家 Jan Smit 将她介紹給 DePalma ——當時為美國堪薩斯大學勞倫斯分校的研究生。DePalma 持有位于私人土地上的塔尼斯場地的租約,并有權控制外人對其訪問。
塔尼斯大約在 6500 萬年前坐落在古老的西部内陸航道的岸邊,化石資源豐富。研究人員表示,當導緻恐龍死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時,沖擊波會在淺灘造成巨大的水浪,沉積層中埋葬着在事件中喪生的動植物。
During 和 DePalma 曾一起在野外待了 10 天,發掘了幾種白鲟和與現代鲟魚密切相關的物種化石。" 到目前為止我已經經曆了多次挖掘,這是我工作過的最驚人的遺址。"During 說," 到處都是化石!"
回到阿姆斯特丹後,During 要求 DePalma 将她挖出的樣本寄給她,其中大部分是鲟魚化石。另外,他還送了一塊自己挖掘到的白鲟化石。
誰先誰後?雙方各執一詞
During 在法國格勒諾布爾的歐洲同步輻射設備分析中獲得了化石的極高分辨率 X 射線圖像。X 射線顯示了被稱為球粒的微小玻璃碎片——從撞擊地點抛出并像雨點一樣灑落到世界各地的熔岩雨的殘餘物。(DePalma 及其同事于 2019 年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了在另一個設備上從不同樣本的分析中發現了這些小球。)
在魚的鰓中發現小球的事實表明,這些動物在撞擊後的幾分鐘到幾小時内死亡。During 發現,這些化石也為這場災難發生時的季節提供了線索。鲟魚鳍上的一層薄薄的骨細胞每年春天變厚,秋天變薄,呈季節性變化;X 光片顯示,當這些動物接近死亡時,這些層才剛剛開始變厚,表明這場災難很可能發生在春季。
During 在 2018 年的碩士論文中描述了這些發現,她于 2019 年 2 月與 DePalma 分享了該論文的副本。同年,在論文獲得荷蘭獎的鼓舞下,她準備投一篇期刊文章。在接下來的 2 年裡,During 說她多次嘗試與 DePalma 讨論作者身份,但他拒絕加入她的論文。盡管如此,當她于 2021 年 6 月 22 日向《自然》投稿時,還是将 DePalma 列為該研究的第二作者。
DePalma 以另一種方式描述他們的互動。他說,他的團隊很久以前就想到了利用化石的同位素信号來尋找小行星撞擊季節證據的想法。During 是在訪問塔尼斯期間了解到這一點後才接納這個想法——而這一點,During 表示不認同。DePalma 說,在團隊了解到 During 提交論文的計劃後,一位同事 " 強烈建議 "During 的論文必須 " 至少 " 承認團隊早期的工作,并将 DePalma 的列為合著者。
經過團隊長時間地讨論後,最終 DePalma 于 2021 年 8 月下旬向《科學報告》提交了他自己的論文,他聲稱,"During 論文的任何部分都與我們的研究内容沒有任何關系。" 該論文的作者中還包括了他在曼徹斯特大學的博士生導師 Phillip Manning。《科學》雜志向 Manning 在内的其他論文其他合著者征求意見,但沒有得到回應。
無法提供原始數據
當 DePalma 的論文在 3 個多月後發表時,During 很快就注意到數據中的不合理之處,她擔心作者沒有發表真正的原始數據。
1 月 6 日,在緻期刊編輯的回信中,DePalma 承認論文中的折線圖是手工繪制的,而不是用繪圖軟件繪制的。同位素數據是由合作者邁阿密戴德學院的考古學家 Curtis McKinney 作為 " 非數字數據集 " 提供的。他已于 2017 年去世。
DePalma 還承認 " 人工轉錄過程 " 導緻一些數據點偏離正确值,但 " 這些并沒有改變繪制線的整體幾何形狀或影響它們的解釋。"
由于邁阿密戴德學院沒有可用于實驗的質譜儀,這表明 McKinney 必須在其他實驗室進行同位素分析。但 McKinney 的前系主任 Pablo Sacasa 表示,他并不知道 McKinney 曾與其他機構的實驗室合作過。" 我不相信 Curtis 本人去了另一個實驗室,他病了很多年,"Sacasa 說。
當被問及 McKinney 在哪裡進行同位素分析時,DePalma 沒有回答。他向《科學》雜志發送了一份文件,其中包含他所說的 McKinney 的數據。不過那似乎是手動鍵入的表格的掃描打印文件,其中包含來自魚類化石的同位素數據。
這些表格與論文方法部分提到的質譜儀産生的原始數據不同。但 DePalma 指出,數據的可信度已得到兩位外部研究人員的驗證,他們是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 Neil Landman 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地球化學家 Kirk Cochran。
Landman 和 Cochran 都向《科學》證實,他們已經審查了 DePalma 在 1 月份提供的數據。Cochra 說同位素數據的格式看起來并不異常。" 在與進行同位素分析的實驗室簽約完成的實驗中,‘原始機器數據’很少提供給最終用戶。"
加州理工學院地球化學家和同位素分析專家 John Eiler 對此提出異議,如果數據是在穩定同位素實驗室生成的," 實驗室有一台記錄結果的台式電腦," 他說,它們應該仍然可用。" 這些文件幾乎可以肯定已經備份,而且實驗室必須有某種記錄保存流程,說明何時何人做了什麼。"
向校方提出正式投訴
During 說,12 月 2 日,在《科學》雜志收到的一封郵件中,《科學報告》處理 DePalma 論文的編輯才首次正式回複了 During 和 Ahlberg。并稱該論文正在調查之中。
這個回答不足以使 During 和 Ahlberg 滿意,他們希望 DePalma 的論文撤稿。
調查生物醫學圖像數據操縱主張的獨立科學家 Mike Rossner 補充道," 期刊編輯當然有權索取源數據 "。而且," 僅憑這一點就撤回學術文章的先例不勝枚舉。"
據《科學》最新報道,目前,During 和 Ahlberg 已向曼徹斯特大學提出正式投訴,指控 DePalma 和 Manning 可能存在科研不端行為。此外,12 月 9 日,《科學報告》在 DePalma 論文中添加了一條編輯注釋,指出:" 讀者請注意,該手稿中提供的數據可靠性目前存在疑問。一旦此事得到解決,将采取适當的編輯行動。"
參考鍊接: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paleontologist-accused-faking-data-dino-killing-asteroid-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