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徐凱文
本文授權自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
學院君說:" 内卷焦慮 " 與 " 空心病 " 似乎成為當下青少年們的标簽,在愈加嚴苛的競争壓力下,他們逐漸喪失了對自我價值的尋找,淪落為功利教育思想下的受害者。
異化的教育價值觀給我們的孩子帶來怎樣的傷害?在近期舉辦的 " 華夏基金 · 2021 哈佛 AUSCR 中美學生領袖峰會 " 上,臨床心理學博士、精神科主治醫師徐凱文分享了他的研究與見解,并就如何應對青少年精神問題頻發這一現象,提供了多種解決方向。
在教育内卷越來越嚴重的當下,青少年成為了功利教育思想首當其沖的受害者。焦慮、抑郁等精神障礙的發病率逐漸走高,心理咨詢量也越來越高。無處排解的心理問題正不斷引發悲劇。
要解決孩子們的問題,就要先了解他們的想法。8 月 16 日,近期正在進行中的華夏基金 · 2021 哈佛 AUSCR 中美學生領袖峰會上,大儒心理創始人,臨床心理學博士、精神科醫師徐凱文通過視頻連線,帶來了他對時下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研究與看法。
徐凱文教授在演講中剖析了異化的價值觀下,孩子們經受的心理鬥争,并從心理健康、價值觀等方面為教育的參與者們提供了一些方向。
徐凱文
以下為演講實錄(為行文順暢考慮,略有删改):
當下凸顯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心理健康問題正在向中小學蔓延。我想,疫情之後,我們正在經曆一個偉大的時代的變遷,無論是國際關系,還是各種制度的變化,比如近期各種教育政策的改革。
自去年疫情後複學,中小學的心理健康問題就突然爆發,變得非常嚴重,極端事件也發生了很多。
對此,教育部、國家衛健委等也都非常重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工作。
北京安定醫院鄭毅教授的團隊還發表了一份 " 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 " 的研究,數據顯示,有 17.5% 的青少年在一年之内就患有某一種精神障礙。
那麼,這些問題為什麼會凸顯出來?
到 2005 年,中國的焦慮障礙患病率是 13%,美國是 18.1%;
中國抑郁障礙患病率是 6%,美國是 9.5%;
如果看終身患病率美國會占到 50%。
所以,這個時代我們的物質越來越豐富,但是精神障礙患病率卻在增加。
一年多前,我在網上做了一份社交網絡上 " 喪文化 " 的調查,共收到 2371 位大學生的反饋。可以看到,感覺自己非常迷茫的、困惑的、沮喪消沉的比例非常之高,孤獨、無力、挫敗、焦慮不安,這些都跟 " 喪 " 的感受非常密切,然後 " 非常喪 " 和 " 比較喪 " 的比例超過了 20%。所以從 " 喪文化 ",到 " 躺平 "、" 佛系 " 這些詞都非常流行。
而這種 " 喪 " 的來源有學業和工作壓力,同輩的競争,人際關系等等,所以壓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對中小學生的調查也發現了類似的情況,中科院心理所做的國民心理健康的研究發現,26.4% 的中小學生有抑郁的狀況。這和我自己在公立學校、國際學校調查的結果也是相似的。
空心病:價值觀缺失所緻的精神障礙
在 6 年前,我做了一個 " 時代空心病和焦慮經濟學 " 的演講。焦慮經濟學說的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比焦慮和恐懼更好賣的。
今年鋪天蓋地的在線教育廣告中,有一句我印象很深刻的廣告詞—— " 您來,我們培養您的孩子,您不來,我們培養您孩子的競争對手!" 這是赤裸裸的恐吓。這些逐利的資本瘋狂追求利潤,壟斷正是導緻教育的内卷和劇場效應原因之一。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就觀察到,無論是中小學生,還是大學生都可能出現出現了空心病的狀況,我也把它叫做 " 價值觀缺失所緻精神障礙 "。它有這麼幾種主要表現:
抑郁
有空心病表現者,大都有抑郁症狀表現。所以常常被精神科醫師診斷抑郁症。而現在的抑郁發生率高達 26.4%,是特别可怕的事情。想想看,假設一個班級 40 個人,其中有超過 10 個人會到病理性抑郁的程度。
實際上,無論是國際學校,還是公立學校,越是所謂的好學校,這種比例就越高,而且服藥效果并不是很好。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孩子的問題不在生物層面。
孤獨
然後現在的青少年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感覺人生沒有價值和意義。來到我這兒咨詢的一半以上都是兒童青少年,尤其是中學生,他們坐在沙發上,說人生沒有什麼價值和意義,對任何事情都無感,沒有什麼事情能讓他們感到開心快樂。
世界上這麼多好吃的、好玩的、美好的和幸福的東西,都不能打動他們。他們感覺自己和這個世界沒有聯系,覺得世界可有可無,自己也可有可無,也因此很容易去輕易地放棄自己。
與其說是因為抑郁引發了這種感受,還不如說是這樣的感受引發了抑郁。
自我缺失
在這種孤獨感的背後,是長期沒有解決的自我認同問題,缺少支撐他們生活下去的積極的價值觀。
我是誰?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人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在青少年期,有這種困惑還是很常見的,因為自我發展本身就包含自我同一性、自我認同的問題,這個我不覺得是病态。但問題在于這種狀況在這些孩子身上可能持續很長時間,甚至可能持續一生,對人造成很大的困擾。
外部認同
那麼,在自我缺失的情況下,孩子隻能從别人的肯定當中看到自己的價值,所以就拼命追求别人對自己的肯定。那怎麼能被肯定,就是成為别人希望你成為的人。
别人是誰?是父母,是老師。老師希望他做乖學生,他就做乖學生,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但是這樣活着特别累,因為活在别人給的人設裡,不是自己想要的樣子,也為取悅所有人而活。
被評價的恐懼
尋求外部認同久了,每天都在被評價(考試成績,排名)以後,又會産生對被評價的恐懼。
大概在 16 年的春季學期,我和一些我認為有空心病特征的同學做團體咨詢。這些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同學說:請不要誇贊我,肯定我," 你現在可以肯定我,下次就可能會否定我,我們讨厭被評判。"
對孩子來說,從小到大被評價,到處參加考試,一路一直考第一就很爽嗎?不是的。你知道比考第一更難的是什麼嗎?是每次都考第一。
所以每次考出好成績以後,孩子的恐懼感反而更強了,因為好名次太容易失去。到最後學習就和焦慮,恐懼聯系在一起,以緻于對學習産生厭惡。
自殺傾向
我曾經認識一個國際學校的學生,他的目标就考到美國的藤校,在國際學校念高三的時候,他也一直是班裡的第一名。然後有一天,他媽媽聯系我,說他走了,用在學校學到的知識,給自己注射了毒藥,結束了生命。在這之前他每天學到 4:30,學習到崩潰,他終于不想再繼續這樣的生活了。
所以,我們現在的這種教育,直接導緻了學生越來越大的壓力,我們也越來越背離教育的本質,導緻孩子們産生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自我否定和厭惡
美國的特朗普是一個特别極端的例子,大家戲稱他為懂王。他每天都在全世界面前誇自己,非常自戀,美國的精神病學家都診斷他是自戀型人格。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喜歡自己,肯定自己是更符合人性的。
所以當我最初接觸一些個案的時候,覺得很奇怪,因為那些孩子在我眼裡都是金光閃閃的,有太有優點,太多美好的東西,但是他們卻厭惡自己,甚至到要自殺的程度。
可以看到,成績好、人緣好,這些現實的成功并不能夠帶來自我的肯定,這是為什麼呢?在跟他們進一步交流以後,我才知道,其實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一直在做沒有價值和意義的事。
我們會覺得,考第一了,拿國際奧賽金牌了,還沒有意義嗎?但他們不這麼想,他們想的是,我考 90 分還不夠,要考 95 分,最好 100 分。但為了這 10 分,他們可能要花 10 倍的時間去做應試的練習。可是他們心裡又知道,提高分數這件事本身沒有意義,隻是為了提高分數,考上所謂的名校,不得不學,都是功利思想。
在這些邏輯之下,現在青少年的抑郁病史都較長,有的從小學就開始了。而且不僅對生物治療不敏感或者無效,傳統的心理治療療效也不佳。
理解當代青少年的障礙和誤區
所以,孩子們越是自省,反而會覺得越痛苦。因為很多問題它不是在生物層面的,也不是心理層面的,而是社會層面、教育層面的。
那麼,把教育或者社會問題醫療化就能解決嗎?孩子有了空心病,就去看醫生,吃藥,就能治好嗎?看病吃藥隻能解決一點點問題,比如短期内改善睡眠和情緒。
就像霧霾嚴重的時候,不治理霧霾,隻靠呼吸内科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如果教育和社會的根本問題不解決,都是隔靴搔癢,所以國家出台整治過度資本化的校外輔導,是解決當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德政,我非常支持。
那為什麼青少年會心理危機頻發?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現代化的進程本身就在不斷改變社會的規範,而中國僅用 40 年就走完了西方國家 100 多年的現代化進程,其中變化之劇烈可想而知。
1. 價值觀多元化
我有個朋友是大學的教授、博導,孩子上初三了,拒絕上學,父母很着急就來找我。他說,現在的孩子真是無法理解,竟然說他們這些教授、博導頭腦簡單。
我就跟他說,其實我覺得你兒子說得有道理。我們都是 70 後。我們上學時候的價值觀很簡單,就是紅旗下生,紅旗下長,五講四美三熱愛,學習雷鋒好榜樣。我自己的偶像就是周總理,我認同的人生價值和意義就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但現在的青少年生活在一個價值觀多元化的世界,尤其有了互聯網以後,他們可以接觸各種各樣的知識,變得很早熟。不是說生理上早熟,而是心理上。
他們可能初中就開始讀叔本華等著名哲學家的著作。所以他們的價值觀是多元化的,多元化就意味着選擇和比較,我們的孩子比我們這一代人辛苦,也更難更需要價值觀引導。
2. 父母和孩子的代際差異
我還遇到過一個想要自殺的高中生,她的父母特别着急帶她過來。我就問他們,什麼是幸福。
這對 60 後父母就是通過小鎮做題家的方式,一路做到大學教授,他們覺得幸福就是吃飽穿暖。女兒一聽就急了,因為她從來沒有吃不飽、穿不暖的經曆,對她來說,幸福就是父母能夠和她平等尊重地對話,她自己對生活有一定的決定權。
不要說兩代人的差異,就算是一代人也會有隔閡。比如我是某個遊戲的粉絲,一類書的粉絲,這種亞文化圈之間也有價值觀的差異。
3. 評價體系極其單一
雖然我們的文化環境是多元的,但是對學生的評價體系卻隻有成績,這就是荒謬的。我覺得如果教育有一個評價标準的話,那最應該評價的就是立德樹人。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一個人的态度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技能和知識。但現在的評價體系,連技能都不一定要有,隻有知識。做實驗你都不需要會做,隻要考試考得好就行。
所以,當成績成為評價孩子的唯一标準,那麼為了争這個好成績,孩子的壓力就越來越大,抗擊風險的能力越來越薄弱,孩子成為了整個社會壓力的最終承載者,難免不出問題。
4. 功利化的教育
在西方,空心病的起源和經濟發展有密切的關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社會經濟發展了,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靈魂卻丢了。在物質主義、消費主義的思想下,什麼都可以買賣,但是人們卻丢掉了自己的精神信仰。
那麼在中國,空心病還有個重要因素就是資本化和功利化的教育。分數、升學率都成為教育 GDP 的指标,都會被轉化為經濟收入。學校、機構出名了,就可以收很高的擇校費、代班費,然後就成為一門産業。這樣一來,就忽視了對人的培養和價值觀的教育,導緻空心病愈演愈烈。
為什麼我們現在說有很多孩子成了精緻利己主義者,就是因為有精緻利己主義的家長和老師。從一些标語中就能看到這種思想,比如 " 提高一分,幹掉千人 ",把其他同學都當成敵人,學習變成了危機之源,這是多麼荒謬的價值觀。
預防勝于治療
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觀
最後,我想談一點解決方法。
第一,我覺得人類始終需要一種智慧,知道财富的意義是什麼。
我認識一位瑞士朋友,她對我的教育觀影響很大。當時她來中國訪問,我們都恰好在讀博士,我問她研究的内容是什麼。她說是中世紀失傳的一種古拉丁語的分支。
我問她,學這麼生僻的一個領域,瑞士國家也不大,畢業以後可以幹什麼呢?畢竟這個專業聽起來不是很有用。
她告訴我,整個瑞士和她這個專業相關的工作職位隻有一個,那就是她導師的工作。但是隻要她的導師不退休,她就隻能做導師的助教,做一個臨時工。
我繼續問,那你怎麼會願意去做一個掙不到錢的工作呢?至少要保證自己的基本生活吧?她說因為她喜歡這個專業。
然後我也意識到,瑞士很富裕,公民基本都不缺錢。而錢也讓我們多了一些選擇的自由,這就是财富的意義。
比如說我們這代 70 後,我現在積累了一點财富,我對我女兒表達愛的方式是什麼?不是讓她去買什麼車子房子,而是讓她可以想學什麼就學什麼。哪怕這個專業掙錢不多,但是隻要她喜歡就好。
所以物質基礎就是讓我們有更多選擇的自由,讓我們能夠以不功利的态度去學習,從自己的興趣、價值、意義的角度去選擇。上大學不是為了找高薪的工作,上名牌大學也不是為了一定要進四大行。
所以人除了生物和心理以外,還要有精神層面的追求,越是優秀的人可能越不是物質或者金錢能夠滿足的。
第二,是要回歸本心和良知。
我的博士論文是在監獄做的研究,有些尋釁滋事的罪犯會被關進單人牢房,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但就是沒有人和他說話。一個禮拜還行,但兩個禮拜人就崩潰了,保證書、檢讨書就寫出來了。
可是曆史上有很多革命鬥士,能夠經受這種精神折磨,比如江姐,方志敏,也包括納爾遜 · 曼德拉等。為什麼他們沒有崩潰,我覺得很簡單,就是因為他們有理想和信仰,知道自己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所以,理想、信仰、價值觀對一個人的支撐作用是非常重要和強大的。
中國人怎麼看本心和良知?中國人說,良知是人與生俱來的觀念。比如孔子說:"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孟子說:" 仁義禮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王陽明作了總結闡述,就是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
所以我覺得,當你物質沒有滿足的時候,就先吃飽穿暖;當物質滿足之後,我們就要升級心靈,去讓自己做有價值和意義的事情。中國文化講究天人合一,能不能幫助别人,對社群,對國家,對民族有貢獻,這就是我們的意義。
比如我是一個科學家,那麼我就用自己的科學技術來解決困擾人類的問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度。所以在這樣一個焦慮的時代,找到自己的良知,可以讓自己的内心更加強大,也能尋找到自己的幸福。
直播預告 | 1 月 19 日(周四)早 8:00,少年商學院創始人,三個孩子的爸爸張華老師,将與家長分享:「男孩女孩學習效能到底有何不同?」幹貨滿滿!點擊下方「預約」按鈕即可預約,準時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