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衆号:地球知識局
NO.2534- 世界第二的長城
文字:深眸
校稿:朝乾 / 編輯:闆栗
寫在開頭
地球知識局開辟了一個新陣地——知識星球!
在這裏你将——
①收到一些我們因種種原因沒有寫成推送,但有趣有用的選題;
②跟經驗豐富的地理老師一起交流地理學習訣竅、答題技巧;
③在中學地理和曆史課本之外,做進一步拓展知識儲備;
④和我們的創始人、團隊、作者、來自不同行業的嘉賓直接交流知識、心得與人生經驗;
⑤擁有高質量的讨論環境,想認識更多有共同愛好的群友,
加入地球知識局的知識星球,長按下方二維碼,登錄并點擊" 立即加 99 星鑽 "即可付費加入,這裏支付的 "99 鑽 " 就是99 元。加入後下載知識星球 app,進入就可以看到我們的星球和内容啦
快來掃描二維碼,一起玩耍!
目前早鳥票價,訂閱一年隻需 99 元
————進入正文的分割線————
在國人的心目中,長城顯然是古代帝國留下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遺産。這是一處從西周就開始修築的世界文化遺産,人爲地分割了古代農耕文明和遊牧勢力,保障了曆代中央帝國的安全,也是帝國和北方遊牧民族交流貿易的前線。
關内和關外曾經是兩個世界
(圖:圖蟲創意)▼
但用城牆分割帝國和蠻族并不是中國人的專屬,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因同樣需求而建立起的防禦性建築。朝鮮高麗王朝曾築起高牆抵擋契丹人,羅馬帝國也在英國修建長城以區隔異族,耶路撒冷周圍的城牆更是見證了曆代不同民族、不同信仰者之間的利益争奪。
英國哈德良長城遺址
(圖:wiki)▼
這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世界長城,但很少有人知道,今天的伊朗境内有一座長度上堪稱世界第二的長城,在漫長的曆史演進中卻逐漸被人們遺忘。一直到 1990 年,生活在附近幾英裏的伊朗人也還不知道祖先留下了這麽一座遺産。這是怎麽回事呢?
長城就位于今天伊朗的東北邊疆附近▼
爲抵禦強敵而巧妙設計
這座長城因位于戈爾甘(Gorgon)地區而得名 " 戈爾甘長城 ",又因其翻新後的牆塊顔色爲紅色被稱爲 " 紅蛇牆 ",是由泥磚、燒磚、石膏、砂漿以及粘土築成。
戈爾甘長城遺址,可以明顯的看到用到的材料
大體上來看,戈爾甘長城綿延近 200 公裏,寬 10 米,高 3 米,西起裏海一直延伸到東邊的皮什卡馬山脈,是英格蘭北部哈德良長城的三倍多,而且每 10-50 公裏處就有一個防禦要塞,整座長城沿線有 30 多座,防禦非常嚴密。
戈爾甘長城(Great Wall of Gorgan)的大緻線路
在今天伊朗和土庫曼斯坦邊界以南▼
從長度和軍事作用來看,全世界隻有中國長城的牆體系統才能超越它。
這是一座成型于公元 5 — 6 世紀之間,幫助伊朗薩珊波斯王朝抵禦外敵入侵而建的城牆。
帝國雖然最終亡于阿拉伯人之手
卻是波斯人曆史記憶中永遠的正統
那時候的波斯帝國,正是如日中天的年代,一再西征虛弱的東羅馬帝國,試圖開疆拓土。但同時,帝國自己也有無法擊敗的敵人,那就是他們北方強悍的白匈奴人(也叫嚈哒人)。
薩珊波斯最大的敵人還是西邊的東羅馬帝國
但白匈奴的南下可能令薩珊腹背受敵,不可不防
(當時的阿拉伯民族還在諸部混戰之時,不成氣候)▼
這時候緊鄰匈奴人、靠近裏海的戈爾甘地區的戰略地位就凸現了。這裏全年氣候溫和且土壤肥沃,适合農業種植和遊牧業的發展,擁有數量龐大的居住人口,一直以來是二者激烈争奪的焦點。爲了一勞永逸地抵擋白匈奴南下,波斯國王下令在戈爾甘地區修起城牆,并駐紮了大約 3 萬名士兵來保衛它。
在幹旱的中亞草原與幹旱的伊朗内陸之間
在裏海與厄爾布爾士山脈之間這塊土地
可以說是難得的氣候濕潤水源充裕的地方了
如果被白匈奴占領,将成爲進攻整個伊朗高原的跳闆▼
從牆體的設計來看,建造者充分考慮了建設速度和實用性:牆面較爲粗糙但排列整齊,磚塊的尺寸和形狀也幾乎固定,偏差很小,如此便可以按照标準流水線建設這座屏障,也可以準備大量備用件快速修補某處的損壞。
這麽大的工程沒有點标準化預制的思路還真幹不下來
(圖:wiki)▼
考古學家發現,戈爾甘長城附近還有窯爐的殘骸。這說明磚塊就是在現場生産的,以減少運輸的消耗。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說明波斯帝國并沒有像中原王朝一樣擁有充足的時間精雕細刻,一切工程都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戈爾甘長城具有很高的軍事屬性。
糙是糙了點,但勝在實用
裏海水域的存在則爲快速修牆提供了便利。在戈爾甘長城南面,波斯人開掘了一些運河來方便後勤運輸,其中一條長約 50 公裏長的運河專門将戈甘魯德河裏的水引到長城内。
一方面,将水引入作爲長城防衛的附屬品,成爲騎兵難以跨越的障礙;另一方面,發達的水路也可以将内地的糧食和士兵源源不斷的運往戈爾甘長城要塞,不僅解決了物資保障問題,也方便了人們的生活用水,甚至爲磚窯供水。
戈爾甘長城其實有好長一段都是沿着河流走向修的
(戈爾甘長城附近的水道 圖:wiki)▼
當時帝國工程師的技術水平也很高。他們爲靠近運河的長城設計了一個持續的坡度,以确保牆體不會因暴雨天氣而被水流沖斷。
雖然和中國的長城一樣,戈爾甘長城也不能完全吓退勇猛的蠻族騎兵,但高大雄偉的建築再加上湍急的運河輔助,還是起到了很大的威懾作用,而這背後則是薩珊波斯強大的國力和發達的工程技術的支持。
波斯人先進的工程技術也不止用于軍事方面
這個相當缺水的國家在水利工程方面也有諸多壯舉
(胡齊斯坦灌溉系統 圖:wiki)▼
守衛長城的士兵不容易
和大多數戍守邊疆的古代世界将士們一樣,守衛戈爾甘長城的波斯士兵也不容易。
雖然長城周邊有運河,可以裝載士兵在邊境和内地來回穿梭,但白匈奴人的馬上機動力顯然比運河船隻更高。他們經常在長城各部進行突如其來的武力騷擾,攻其一點,随後又撤離,讓守軍疲于奔命,苦不堪言。
大英博物館内的白匈奴禦馬者
有時候,白匈奴還會進行波段攻擊,以多人、多批次、多地點發動進攻,這又大大增加了守城士兵的機動難度。而如果士兵們稍一疏忽,錯判了進攻人數和進攻地點,在波斯帝國嚴苛的軍法下,又會被長官嚴厲訓斥甚至鞭打。
白匈奴骁勇善戰十分兇悍
甚至卑路斯一世都在與白匈奴的戰事中陣亡▼
(卑路斯一世陣亡 圖:wiki)
即使白匈奴人不來,疾病也經常折磨着這些士兵。
長城所在的裏海邊緣氣溫較低,冬天的夜晚更是寒冷。很多士兵從帝國内地而來,并不适應這樣寒冷的氣候,長城上的巡邏又日夜不能停止,很多人因此染上了傷寒。
一直感覺《亞爾斯蘭戰記》講述的就是薩珊波斯帝國
北部的海是裏海,東北方的遊牧入侵者就包括白匈奴
(圖:《亞爾斯蘭戰記》)▼
在當時醫療水平下,即使是輕微的感冒也不容易康複,很多士兵服藥一兩個月才能見好,如果處理不當甚至還會變成重度呼吸道感染,那可就神仙難救了。
但由于北方戍邊人手有限,戰士們必須堅持輕傷不下火線。在匈奴人到來時,很多士兵都是抱病上戰場,非戰鬥減員比例極高。
公元 644 年,守衛戈爾甘長城的士兵共有 2 萬 3 千人,而當年冬天北方遊牧民族進攻時,四分之一的士兵都因藥物和糧食無法及時運達,而在饑病交迫的窘境中與敵人交鋒。這些身體虛弱的守軍自然不是有備而來的匈奴人的對手,最終慘死在敵人的刀下。
那時的薩珊王朝忙着和阿拉伯穆斯林打仗
長年的戰争虛耗和經濟衰退導緻國力大不如前
(波斯騎士雕塑 圖:wiki)▼
即使沒有戰争,士兵們也飽受相思之苦的困擾。
薩珊波斯王朝仍然是一個瑣羅亞斯德教國家,生兒育女、重視家庭是教徒們的主要善行之一。可戍守長城的人中隻有少數有身份的非士兵人員可以攜帶家眷,大多數士兵隻能期待國家有重大節日時才能通過輪值形式回家看看。如果遇到匈奴人進攻的高峰期,這樣的夢想也隻能是一個奢望,邊疆的生活總是很辛苦的。
記憶中壯麗首都的模樣,也已逐漸模糊
(薩珊王朝首都泰西封的塔克基思拉宮 圖:wiki)▼
可就是這樣,國家也沒有爲這些戰士準備足以安撫内心的軍人福利。由于戍守長城是一個防禦行爲,并沒有多少主動出擊的機會,建立功勳的機會很少。甚至那些在戰事頻繁的西線戰場的士兵,還會看不起這些沒有機會立功的同袍。
西線和北線同樣有戍邊,同樣的寒冷和同樣的辛苦
不過帝國在西面投入的精力和資源總體上更大
(今俄羅斯達吉斯坦的薩珊堡壘 圖:wiki)▼
沒有軍功,就沒有額外的福利和收入,長城守軍的收入水平在帝國内始終是最低的。而且當統治者認爲北方的威脅減弱之時,還會減少對戍守長城士兵的物質補給和财政支持。與此同時,随着帝國的擴張,留守内地的人收入卻與日俱增,物價也一天一個樣,戍邊士兵逐漸變成了窮人。
爲了讨個生活,不少士兵最終擅離崗位,進山做了強盜,甚至有些人投敵做了奸細。
長城上的生活很浪漫,但也比什麽都現實。
偉大工程卻最終被人遺忘
根據考古發掘,戈爾甘長城的使用時間可能隻有 200 多年,就被莫名其妙地抛棄了。後來由于時代變遷、王朝更替,了解戈爾甘長城故事的人也越來越少,直到近現代竟然完全被人遺忘。
花費了巨大人力物力建成的長城,怎麽就一夜之間被廢棄了呢?
現如今再去找尋
長城已難覓蹤迹
這是北方敵人消失的一個必然結果。
公元 558 年,薩珊波斯和當時中亞新興的遊牧政權突厥人聯盟,在布哈拉之戰中徹底擊敗了白匈奴,讓帝國北方最近的敵人從此一蹶不振。雖然此後匈奴人仍很頻繁地騷擾戈爾甘邊塞,但在突厥人的擠壓下,他們的總體發展方向已偏向西部,帝國正北方的長城戰略價值銳減,士兵數量和财政支持越來越少,最終廢止。
在兩大勢力的擠壓之下
中間地帶已經沒有白匈奴的生存空間了
(公元六世紀晚期中亞主要勢力範圍示意圖)▼
雖然之後阿拉伯帝國用武力和伊斯蘭教重新統一了古代伊朗地區,但威脅已經不再,重修城牆并沒有實際意義了。
自然條件的變化則加速了戈爾甘長城被人遺忘的速度。
裏海的海平面曾因爲氣候周期變化而逐漸變高,水流帶來的沙土将巍巍戈爾甘長城埋沒在地下。到 1979 年伊斯蘭革命爆發之時,絕大部分戈爾甘長城被埋藏在幾米高的泥土和沙子之下,隻留下一些凸起的土墩。村民們不知曆史,把這些古代士兵奮戰過的遺址作爲農民的田地或現代村莊的分界線,其背後的故事則完全被人們遺忘,淹沒在現代世界的大衆生活中。
現存的樣子,不太能看出是長城遺址
也不能怪農民們會在這裏種田
直到 1999 年,考古學家們才重新發現了戈爾甘長城的全部範圍。可惜的是,大部分遺骸在地面上根本無法辨别,隻有從空中才可以看到比較清晰的輪廓。
遺址的鳥瞰圖,還可以看出其輪廓
(圖:visitiran.ir)
但這仍然不失爲現代考古學的一大發現,伊朗考古學家公布了這次報告後立刻引起了全世界的巨大轟動。大家都公認,這座長城見證了古波斯國家的強大,是現代考古學家與曆史學家觀察古伊朗曆史變遷和時代特征的最好材料。
爲了增強今日伊朗國内的凝聚力和旅遊業吸引力,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政府也采取了大量措施保護該曆史遺産,戈爾甘這座世界第二長城的大名也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媒體上,前去探秘的學者和遊客也越來越多。
戈爾甘長城又從黃沙掩埋的曆史中,又複活了。
【快來聊天啦】
我局有世界地理讨論群,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們加入!
* 如果你喜歡地理,可以來【微信公衆号後台私信】,用一兩句話介紹下自己。運營小姐姐會根據情況拉你進群哦 ~
* 進群請務必自我介紹一下,直接回複 " 進群 "" 讀者群 " 之類的字樣不會有機器自動回複,隻會讓後台的小姐姐很生氣≥﹏≤
* 申請人多時請耐心排隊等候回複。隻要系統正常,工作人員就會逐一看到大家所有人的消息哦
* 本文内容爲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壹圖網
END
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