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點,新秩序
文|張穎
編輯|張友發
元旦檔三天(12 月 31 日 -1 月 2 日)以 5.5 億的票房收官了,雖然遠不及過去兩年同檔期超 10 億的成績,但已經是最近幾個月國内電影市場難得的熱鬧了。
在此之前,剛剛結束的 2022 年裡,中國電影經曆了多個至暗時刻:拓普電影智庫發布的《2022 年電影産業年報》數據顯示,去年影院經營受疫情影響明顯升級,全年暫停 3 個月以上的影院比例高達 41.5%,遠超 2021 年的 12.7%,全年有三分之一時間處于 " 極寒 " 單日,大盤票房低于 2000 萬的天數高達 108 天。
疫情影響,影院反複的停擺之下,去年電影市場的整體情況很難樂觀:國家電影局公開信息顯示,2022 年中國電影市場年度總票房為 300.67 億元,相比 2021 年的 470.36 億下降了 36.4%;觀影人次也從 2021 年的 11.7 億下降至 7.1 億,縮水嚴重;上座率繼續下滑,2020 年是 8.1%,2021 年是 7.9%,而 2022 年是 5.8%;隻有票價還在繼續漲,達到了 42.1 元的曆史最高值。
圖源:燈塔研究院《2022 年中國電影市場年度盤點報告》
各項關鍵數據指标的下滑背後,是觀影習慣的巨變。動辄關閉的電影大門,以及經常撤檔的新片們,不斷消耗着觀衆的觀影熱情——曾經花費多年培養起來的觀影習慣,在反反複複的中斷和消耗中走向崩塌。
三年疫情對中國電影的重塑,也許會在未來的國内電影史中被反複提及。在 " 新聞 " 成為曆史之前,需要思考的是,2023 年的電影行業的種種症候,預示的是疫情對電影造成的暫時挫折,還是用戶習慣徹底的改變?
不論答案如何,重建規則和秩序,才是中國電影重新意氣風發的破局之道。
沒有片子,哪來的觀衆?
自 2015 年以來,内地電影年度票房降至 300 億水平線的情況隻發生了兩次,第一次是疫情剛大規模爆發的 2020 年,行業停擺了半年,總票房隻有 203 億,其次是 2022 年的 300.67 億。而這一次的至暗時刻,同樣離不開疫情之下影院的關停、新片的消失。
2022 年全國四成影院再次經曆近百天的停業,電影放映終端按下暫停鍵,新片也沒有了上映的動力。燈塔研究院報告顯示,2022 年上映影片數量隻有 326 部,比 2021 年少了 281 部。内容供給大規模的縮水,直接導緻全年總票房的驟減。
也是在這一年,超過一百天的大盤單日票房不過兩千萬。從具體月份來看,拓普報告顯示,2022 年 3-5、9-12 月票房均為近 9 年曆史同期最低,隻有春節檔所在的 2 月份和受《獨行月球》《人生大事》等強片加持的 7-8 月票房表現相對較好。
在這些時間裡,幾個重要票倉都處在停滞階段。在 6 月,一線城市票倉票房從 2021 年同期的 3.43 億降至降至 2.06 億,電影票房重地上海 3-6 月的總票房産出不到 1700 萬。
圖源:拓普電影智庫《2022 年電影産業年報》
内容供給嚴重不足,普通的日子票房失守,檔期依賴更明顯了:拓普數據顯示,2022 年檔期累計票房 208 億,較 2021 年的 262.8 億下降 20.8%,非檔期累計票房較 2021 年的 207.6 億下降 56.0%。
在以往類似的模型裡,往往靠着超大體量的爆款影片還能挽救整體票房,但在 2022 年,票房過億新片也隻有 40 部,較 2021 年的 58 部減少了 18 部。其中爆款的能量也在減弱,拓普報告顯示,2021 年有 3 部 40 億 + 的超 S 級影片,去年則隻有一部《長津湖之水門橋》。
中高體量影片的供給也同樣乏力。拓普報告顯示,除 20 億以上票房體量影片延續 2021 年的 3 部以外,其餘各中高體量影片數量均有不同程度銳減,特别是票房 2-5 億新片僅 7 部,較 2021 年大幅減少 11 部,票房份額僅占全年大盤的 8.9%,創下近 5 年份額新低。
綜合來看,疫情影響下影院的停擺、新片數量的驟減和上映影片的乏力表現,共同造成了 2022 年票房整體的失利。
而在這些已成定局的數字背後,還有一些更為明顯的變化值得警惕。
燈塔數據顯示,2022 年引進片僅貢獻了全年 15% 的票房,曾經外片占到四成票房、在國内市場大殺四方的時代已經走遠了。年末的時候,博納影業董事長于冬公開表示 " 國外電影已經不再适合中國觀衆,他們更喜歡國産電影 ",雖然言論引發不少網友的争議讨論,但從數據結果來看,趨勢愈發明顯了。
圖源:拓普電影智庫《2022 年電影産業年報》
而在疫情前剛剛展示出強大的票房号召力的商業主旋律影片,也在這三年遭遇瓶頸,從《我和我的祖國》脫穎而出到該系列作品票房一路下滑,再到類似《1921》《革命者》的影片水花不大,國産電影剛摸索出來的 " 獨特 " 表達也不似過去那樣吸引觀衆的目光了。
觀衆真的不愛進口片了嗎?主旋律電影能持續救市嗎?其他類型還有多少機會?這些問題的答案,要從三年疫情間,觀衆對電影的認知和觀影習慣的根本性變化中尋找答案。而其中的變化,才是未來電影市場走向何方的決定性因素。
三年,觀衆真的變了
于冬的上述言論,是在《阿凡達:水之道》上映後票房表現不如預期的情況下發出的。但比起 " 觀衆不愛看外片了 ",更為殘酷的現象是:包括國産電影在内,電影很難像往年那樣,獲得觀衆極高的期待、無條件的信任和買單了。
2018 年,内地電影市場全年票房突破 600 億,在當時毒眸曾提到觀衆層面的明顯變化:對爛片的寬容度降低,如果沒有好影片,觀衆甯可不去電影院。之後便多次出現雖然爆款影片湧現,但觀影人次的增幅低于票房和放映場次增幅的情況。
行業意識到,需要靠培養電影觀衆、增加觀影頻次的來繼續實現票房的增長了。但 2019 年還是出現了諸多危險信号,比如即使在一些票房上漲的月份裡,觀影人次仍在下滑。之後的時間裡,觀影人次的下滑逐漸成了幾乎所有檔期的标配。
彼時的共識是,市場需要大爆款之外的大量中等體量影片,還要構建一個橄榄形模型,持續穩定供給,培養把電影當成習慣的高頻次觀影人群。
殘忍的是,這些原本可以努力實現的設想,因為 2020 年疫情的重創而變成了幻想。這三年的時間裡,我們見證的最多的,依然是在檔期票房數字還不錯的情況下,觀影人次一而再再而三的流失,觀衆的人均觀影頻率也在 2022 年降到了 2.0(燈塔數據顯示 2021 年為 2.3)。
原因很簡單,在一個反複中斷、時常停擺的電影市場裡,觀衆的觀影習慣不可能穩定,觀影頻次的增長更是天方夜譚。這也是 2022 年頭部爆款影片并沒有表現出像以往一樣的巨大能量的原因:當觀衆習慣了長達幾十天的不能出門、不去電影的情況後,即使再有好片子上映,也很難一下子調動起大家的觀影熱情。
之前我們常說的電影市場的長期主義,在疫情之下是沒有土壤的。
就像漫威電影,即使可以有《複聯 4》那樣超高的票房成績,但三年沒有漫威新片上映,國内的觀衆對它的關注度和興趣就會随着時間而流失,國産電影亦是如此,穩定持續地供給不再,觀衆就會離場。 而不斷高漲的電影票價,更是加重了觀衆對的不滿情緒。
最後的結果是,三年疫情,我們經曆了觀衆兩次大規模的離場。
第一次是在 2020 年,電影市場經曆了半年的停滞,靠着《八佰》上映強勢拉回了一批觀衆,但觀衆回歸并沒有持續下去:2021 年,不穩定的内容供導緻全年大盤冷熱不均,在很多檔期影片紮堆,而工作日和非節假日檔期無片可看,大盤也從不斷刷新紀錄,走向了日常票房慘淡、即使檔期來了也不再穩定的局面。
于是,在 2022 年疫情反複、全國影院營業率降至三成的情況下,第二次大規模離場又一次發生了。疫情嚴重,影院關門,觀衆疲于應對生活和健康問題,顧不上電影,像國慶檔這樣的大檔期,表現也遠不及預期。檔期影片供給單一,而觀衆也終于很久不再進電影院。
在燈塔的報告裡可以看到,2022 年影院的排片明顯向下午場傾斜,對比前兩年,觀衆選擇下午 13 點 -17 點開場的場次占比提升明顯。在行業好的時候,非黃金時段(如上午場)看電影的觀衆群體并不少,隻不過随着觀衆觀影意願的流失,這種局面也很難存在了。
在疫情帶來的看似 " 不可抗力 " 之下,電影的機會戛然而止了。而三年兩次的大規模停滞中斷,電影市場的很多細微末節都發生了變化,最明顯、最無法承受的,就是觀衆對電影态度的變化:2022 年全年觀影人次隻有 7.1 億,是自 2014 年有統計以來的曆史最低值,比 2019 年高峰期的 17.28 億少了 10 億。
10 億次進電影院觀影的行為蒸發,而新的習慣正在形成。" 注意看,這個男人是小帥,女人是小美 ",這句短視頻平台電影解說号裡的口頭禅,正在響遍大街小巷。觀衆對電影的需求并沒有消失,隻不過一部分正在被短視頻分解和替代性滿足。
當然,不能粗暴地做出 " 看幾分鐘的電影解說已經替代進電影院看電影 " 的結論。但三年來,短視頻平台電影解說從剛剛興起變成幾億用戶的習慣。這很難不讓人産生疑慮:未來的觀衆到底會用什麼樣的方式看待電影?
因此,比起 300 億的數字,電影行業在 2023 年更需要思考的問題或許是,如何适應觀衆的變化,如何在這些變化中找到電影重回觀衆日常生活的解題之道。
下遊繼續動蕩
2021 年 11 月發布的《" 十四五 " 中國電影發展規劃》提出,到 2025 年銀幕總數超過 10 萬塊。拓普數據顯示,目前國内在映銀幕數為 77103 塊。也就是說,要實現 10 萬塊的目标,之後的三年,每年都要有 1 萬塊的新增銀幕。
2022 年的銀幕增速,很顯然無法支撐這個目标。拓普報告顯示,2022 年新建影院 805 家,較 2021 年下滑 27.1%,除 1 月(春節期間)外,各月新建數量均遠低 2021 年同期;全年新建銀幕數量 4695 塊,較 2021 年減少 30.6%,數量僅為 2019 年疫情前的一半。
圖源:拓普電影智庫《2022 年電影産業年報》
其實在疫情前的 2018、2019 年,銀幕的增速已經出現了明顯下滑,銀幕數增幅維持在 16% 左右,隻有 2015 年 34% 的銀幕增速的一半。粗放式的增長階段永遠過去,早在四年前就有從業者表示,一部分經營能力較差的影院會先淘汰,增長和補充的是新的優質影院。
下遊的洗牌早就開始。疫情前大地等老牌下遊公司管理層震動、星美關停 140 家影院尋求出售和影投 CGV 關閉門店等,是淘汰的過程,而疫情加快了原本就經營困難的影院的關門速度。
另一方面,影投和院線的新影院也在陸陸續續地誕生,隻不過此時的新增影院已經不能像過去一樣粗放生長,而是更強調設備、服務等功能更未完善、消費場景更加豐富的 " 新影院 " 形态,這或許也是未來下遊建設的重要趨勢之一。
圖源:拓普電影智庫《2022 年電影産業年報》
不過,在下遊市場,也不乏在疫情中抓住機會超車的存在。
拓普報告顯示,頭部院線票房排名較去年相對穩定,中影數字票房排名較 2021 年上升 2 位至 2022 年第 2,橫店院線、幸福藍海各上升 1 位,分别至第 6、7 位;頭部影投票房排名小幅變動,橫店院線、上海星轶、幸福藍海票房排名較 2021 年各上升 1 位。
有上升的就有退步的,2022 年大地院線暫停 3 個月以上的影院比例為 55.5%,是頭部影投中受影響而暫停最高的;頭部院線中,上海聯和、中影數宇影院暫停比例相對最高,比例分别為 51.9% 和 49.1%。
更重要的是,下遊的生存狀況已經到了不得不求變的時刻。拓普報告顯示,2022 年影院場均收益 292.8 元,同比下降 23.4%;單影院日均收益跌破萬元,僅為 2019 年疫情前的一半。
三年的動蕩和洗牌期後,老牌的院線、影投會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對于一家普通的電影院來說,擺在最前面的問題是,如何更好地活下去。
2023,還有機會
2020 年 10 月 15 日,内地影市以 129.5 億的票房成績首度超越北美,成為全球第一大票倉。消息傳出,行業内有不少的關于 " 全球第一 " 的讨論和暢想。隻不過疫情的反複,第一的位置并沒有穩住。拓普報告顯示,2022 年中國内地票房 45 億美元,貢獻全球票房 17.3%,較 2021 年的 34.2% 出現明顯回落,為近 8 年最低。
圖源:拓普電影智庫《2022 年電影産業年報》
在疫情影響下的倒退也并不是定局,我們仍然有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的潛力,關鍵問題在于,如何重新走到最前面?
一切還是要靠電影本身,靠大量的持續的優質内容供給。
新年伊始,已經有《無名》《深海》《交換人生》三部新片定檔于春節檔,半個多月之後的大年初一目前已經有類型多元的 6 部新片定檔,可以見得影片們對市場恢複的信心。
一個相對好的消息是,拓普報告顯示,雖然 2022 年單日票房最低點的 11 月 30 日隻有 531 元,但單日最高大盤還是有 14.5 億(大年初一),屬于穩定發揮,也就是說,春節檔的基本盤依然比較紮實,有熱門影片和節日加持下,觀衆仍然是願意走進影院看電影的。
當然,電影院并不能隻做春節檔一錘子買賣,觀影習慣的養成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2022 年春節檔時毒眸就曾在文章中表示,疫情所帶來的連鎖反應影片供給不足嚴重的直接原因,但更本質的問題是,産業結構的平衡被破壞:
能撐票房的大片,越來越多地紮堆大檔期,行業失去了培養中小檔期的機會;而大檔期在一年當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又形成某種避風港,令電影公司更願意進入大檔期掘金,對腰部類型片的投入不斷收縮,造成了影片供給上的空缺。
這種惡性循環表明,将這一現象歸因于片方的定檔策略,一定是片面的。任何消費習慣的養成,都需要長期、反複的刺激的。比如一個觀衆春節看了幾部好看的電影,觀影熱情被拉到了最高,可是下一次遇到想進影院的片子,可能要等到國慶檔,再高漲的熱情也經不起這麼長時間的冷卻。
電影行業不能在經曆像過去三年那樣反複的停滞了,觀影習慣的中斷也不能再發生了。借着即将到來的春節檔帶來的熱鬧,依靠大量優質内容及時地補充上映,是眼下第一件拉回觀衆的事;其次,2023 年接下來應該努力擺脫對大檔期的依賴,更注重非檔期的影片持續穩定的供給,來穩住觀衆與電影院之間的親近感。
300 億這一并不好看的票房數字隻是一個結果,疫情的影響總會結束,之後便沒有 " 不可抗力 " 的借口來掩蓋行業自身的弊病和症結了。在我們逐步從疫情的陰影裡出走的過程裡,電影市場也該借此機會走出慣性、重新建立健康的行業生态了。
過去三年的創傷給中國電影帶來了諸多反思和經驗總結,挽回那些失去的東西、重建一個欣欣向榮的、尊重電影、尊重觀衆的市場,才是對過去的低谷最有利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