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貓丨文
最近,我在玩一款多人聯機的真人線下 3D 模拟文字冒險類遊戲。
在遊戲裏,我是一個剛畢業正在實習期的大學生,但由于叛逆的性格,在與父母争吵過後我離出走。
好在我還有一份工作和一點積蓄,隻是除了每月固定的月薪之外,父母決定依我所言讓我自食其力。
而眼下,迫在眉睫的問題擺在眼前——剛剛嘴硬的我如果找不到地方住,就隻能去睡橋洞了,現在,擺在眼前的有三個房子,我會選擇——
A. 市中心的棺材房隔間 3500 元
B. 非中心區的隔斷一室戶 2300 元
C. 郊區通勤兩小時的一室一廳 1800 元
最終,我做出了我的選擇,并且掏出手機,打開了支付寶……
有些朋友估計看到這裏就開始懷疑,這其實不是什麽文字冒險類遊戲,而是一種新型騙氪方式吧?
好吧,它确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遊戲,而是基于年輕人無窮腦洞而幻想的 " 模拟人生 "。
在開局階段,會先給自己預設一個情景和人設,比如說我假裝自己正在獨居,然後每天給自己設計一些小劇情和選項,最後根據選項做出消費選擇。
就像數九寒天蜷縮在牆角的小女孩劃亮的每一根火柴一樣,眼前的盛宴僅僅隻是搖曳火光中一場海市蜃樓般的臆想。
而每次做出的消費選擇,也并非真實地進行了付款,隻是找個由頭轉入了另一個賬戶存起來,假裝自己已經消費過。
互聯網中,還有無數的人與我殊途同歸,正在經曆着類似的 " 賽博過家家 " 式生活,它有個更通俗的說法—— " 假裝攢錢法 "。
要論起 " 假裝攢錢法 " 的曆史,那蠟筆小新的媽媽,美伢女士算得上是當仁不讓的鼻祖。
雖然這個方法在小新家沒能撐過幾天,但在二十年後的今天,它終于迎來了自己的 " 文藝複興 "。
而進一步挖掘 " 假裝攢錢 " 這個小衆賽道新玩法的博主,是在看過營銷号視頻後突然靈光乍現。
她以 " 養娃 " 爲主題,在互聯網上直播了一場從 " 電子懷孕 " 到 " 賽博分娩 " 的全過程,并且詳實地記錄了過程中的全部花銷。
在博主堅持 " 假裝養娃 " 三百多天裏," 孩子 " 呱呱墜地、能跑能跳,小金庫也已然攢下了一萬多塊。
就這樣," 賽博養娃 " 這把鋒利的小刀,爲 " 攢錢 " 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撬開了一絲縫隙。
而 " 假裝攢錢 " 也在衆多網友的參與互動下,引申出各式各樣的新玩法,并且逐漸衍生出新的潮流趨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在這些帖子的評論區下進行打卡,一起攢錢。
現在大部分 " 假裝攢錢 " 的帖子大緻分爲兩大類,一類是像 " 養娃 " 或者是 " 獨立生活 " 這種以現實生活爲背景的劇本。
假裝養貓,假裝養狗,如果雲養寵物已經無法滿足你的 " 妄想 ",那你甚至還可以假裝戀愛。
另一類則更偏幻想主義,就比如在短劇領域 " 殺瘋了 " 的 " 重生 " 系列,在 " 假裝攢錢 " 的賽道裏同樣也叱咤風雲。
什麽重生之我在霍格沃茨存錢、重生之我在種田遊戲裏存錢、重生之我在甄嬛傳裏存錢……
這些帖子大多數内容精煉、簡短,但事實上作者爲了能讓帖子看上去更加真實和具有沉浸感,也會爲此翻閱資料,做足功課。
像 " 攢錢養娃 " 的博主就會在前期搜羅孕期的相關資料,孕期檢查、社區對孕婦的福利、需要置辦的物品等等。
而随着劇情的不斷推進,她對這個素未謀面的孩子似乎産生了某種情愫,仿佛她們之間真的存在着某些聯系,于是她開始給 " 假孩子 " 起名、做 B 超紀念。
同時她也會認真參考評論區準媽媽們的意見,随着越來越多人跟随打卡存錢,評論區也逐漸 " 轉型 " 成了孕期科普貼。
不僅僅是 " 假裝懷孕 "," 假裝買房 "、" 假裝養寵物 " 這些帖子的出現,也讓大家了解到生活中的這些事情并非隻是錢到位就行。背後仍有許多需要注意的事項和規避的風險需要提前計劃,這或許也是對未來的人生進行了一次模拟。
一位攢錢養小貓的博主并不知道小貓不能喝牛奶
有事實依據參考的現實向攢錢貼,尚且需要如此缜密的邏輯,更别提幻想主義類攢錢貼所花費的心血,那幾乎是不亞于創作一篇短篇網文。
完整的世界觀架構、各種性格迥異的原創角色、一波三折的故事内容。漸漸地," 攢錢 " 這個最初的目的,變成了順帶手的事情,本來隻是添頭的劇情反而成了主體。
不少玩法兒還會有劇情分支,可以觸發不同的後續。
比如假裝養小貓的第一天,多數博主都是以在寵物店挑選的食物作爲選項,其中的某些選項會觸發不同的故事劇情,還會引出不同的 NPC。
而跟着打卡的網友也很會做節目效果,既然雲養小貓了,那必須給自己的小貓安排上最好的,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當然是全都要!
雖說有這些精彩的劇情加持,網友們攢錢的動力提升了不少,但對于博主來說,維持更新成了一場 " 持久戰 "。
編撰劇情存在難度不說,攢錢帖也不像小說網文一樣有那麽多讀者給創作者提供情緒價值,甚至最後還會他人抄襲劇情,坐收漁翁之利。
本意上," 假裝攢錢 " 是爲了能讓自己開心,但長時間的更新反倒帶給創作者壓力,不少攢錢博主扛不住壓力,最後隻能遺憾地選擇了停更。
我本來以爲 " 假裝攢錢法 " 是一個很小衆的事情,但其實早就有大廠盯上這條賽道了。就在最近,支付寶的小荷包結合了 " 假裝攢錢法 " 以及當下熱門的短劇,推出了 " 劇本攢 " 這個新功能。
之前他們還在微博買了個話題,雖然話題下面基本是自娛自樂,但也因爲被主流媒體報道之後,更多人看到了這類新式攢錢。
戀愛、職場、模拟生活、重啓人生、動腦筋,一共 20 個劇本,題材可謂是應有盡有。真不敢想如果按照 " 假裝攢錢 " 的方法做一款乙遊,我即将成爲什麽樣的富翁。
不過,剝開相似的外殼," 劇本攢 " 和網友創作的 " 假裝攢錢 " 其實也存在着明顯的不同,就比如," 劇本攢 " 的劇情是已經完結的。
它會把已經完結的劇情分爲 20-30 個篇章不等,用戶完成前一段劇情,攢下足夠金額的錢之後,就可以開啓新的劇情。
雖然這兩種不同的形式說不上好與壞,但就像看老番和追新番一樣,與網友創作的那些攢錢帖相比," 劇本攢 " 的用戶參與感和用戶付出的時間沉沒成本更少。
不少網友反應,自己總是忘記存,劇情完結之後存的錢也不夠多。
有的網友則是從劇情的精彩程度進行比較,要麽銳評這些劇本的劇情看上去比較平淡,像是 AI 寫出來的一樣,要麽認爲劇情選項安排不合理,選擇之後不影響劇情,影響了攢錢的欲望。
影響年輕人們攢錢的不止是劇本内容這樣的外部原因,自身自制力較弱的網友也會覺得 " 假裝攢錢 " 這個方法不管用。
在之前 " 假裝懷孕 " 的帖子下面,就有網友稱自己在 " 電子懷胎 " 六個月之後,因爲懷孕的高昂金額讓她沒辦法繼續維持 " 假裝攢錢 " 的計劃,所以她決定将這個 " 電子嬰兒 " 流産掉了。
這也不難理解,就像之前流行過一段時間的電子記賬 APP 一樣,不少人因爲花銷太大,記到最後爲了欺騙自己還開始做假賬,甚至有會計在評論裏現身說法。
" 假裝攢錢 " 同樣也是一種欺騙自己的手段,在沒有緊迫感和強監管的前提下,即使存到另一張卡、另一個賬戶上,到了真想花錢的時候也會絞盡腦汁取出來。
這時,有網友就會想了,如果嘗試返璞歸真,把錢換成現金的話,會不會能攢下來錢呢?
類似的想法無獨有偶,許多人抱着試一試的想法,正式開啓了 " 現金存錢法 " 這條新支線。
比較常規一些的方法就是發工資之後,從銀行裏取出不同面額的炒片,然後把它們分成幾份不同的份額,規定好每天都日常花銷,然後每天記賬複盤。
如果出現超預算的部分,則用之前的沒花超預算的部分來彌補。
這個方法通常會搭配存錢本一起使用,一張張紅彤彤的毛爺爺被放進透明分頁裏面,就像是吃谷人精心收納的一張張 " 自推 " 小卡。
當然,吃谷人也有屬于自己的現金存錢方式。他們通常會在紙上寫下自己想要買的谷子的名字以及價格,每次要存錢的時候就從裏面抽一張,然後根據抽出來的谷子金額存進對應的現金。
可 " 現金存錢法 " 這麽一個過時的手段,真的能攢下錢來嗎?
基于如今的社會現狀來看," 現金存錢法 " 或許正巧适合現在這個移動支付所流行的年代。
有一部叫《無節制消費的元兇》的紀錄片裏就提到,人們的線上消費,是沒有痛感的。
同樣的,人們在小錢的把握上也相對寬松。就像金融顧問大衛 · 巴赫所說的 " 拿鐵效應 " 一樣,每天一杯咖啡或許隻是小錢,但長時間的累計下來,數額就會越滾越大。
如今移動支付的便利性,正在麻痹人們對于數字金額的認知,弱化消費行爲的心理痛感,在無形中增加了人們的交易金額和購買頻率。而 " 現金存錢法 " 的出現,正是對移動支付方式的一種反思。
不少網友在開始使用現金之後都表示,自己在奶茶、咖啡這種小額支出會減少。一個是因爲線下店買找零比較麻煩,而使用現金也減少了需要線上外賣軟件的使用率。
在移動支付時代,現金天然就存在着消費上的不便利性。
而之前最常規并且最管用的儲蓄手段,比如存錢罐和定期存折,同樣也是刻意地給它們的使用者帶來不便利性。
許多存錢罐的設計,通常隻設計錢的入口而不設計出口,就像隻進不出的吞金獸貔貅。之所以這麽做,就是爲了讓取錢變得困難,抑制沖動的消費,從而達到存錢的目的。
至于銀行的定期存折更是在此基礎上添加了利息的誘惑 Buff,減少人們不必要的取錢。
這麽看來," 現金存錢法 " 還是相當奏效的,我想,除非上供給了爸媽,不然不少還在領過年壓歲錢的朋友一定對此深有體會吧!
正如前文所言,攢錢這個話題其實早已不算新鮮,隻是年輕人參與到攢錢讨論裏的這個現實,與年長者,乃至社會刻闆印象裏的月光族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事實上,"23 歲該有多少存款 ","26 歲存款 20w 正常嗎?",這些話題在各大社交平台都屢見不鮮,背後所流露出的正是屬于我們這代年輕人的存錢焦慮。
而在好幾年前,有個叫做 " 喪心病狂攢錢小組 " 豆瓣群組就已經有許多組員分享各種攢錢大法,提前過上了老一輩們精打細算,連垃圾袋也要省的生活。
時至今日," 喪心病狂攢錢小組 " 的組員人數已然突破 63 萬,而拼多多砍一刀、消費水平的反向攀比(指炫耀撿到便宜),甚至于消費降級,也早已成爲年輕群體的常态。
@嘟噜噜
不少年輕人都開始學會存錢,嘗試去享受存錢,甚至有人存錢存上了瘾,每天不幹别的,光是看着賬戶裏的餘額一點點增多都能偷着樂。
但和見證自己達到目标金額那一刹那的愉悅相比,攢錢就像一場曠日持久的 " 苦修 ",枯燥且無聊。
更多的人因爲長時間的低消費、低物欲,讓他們個人的心願無法得到滿足,日子也逐漸變得壓抑。
而 " 假裝攢錢法 "、" 劇本攢 " 這些新式攢錢法,其實就是年輕人在哄自己開心,爲自己提供了充足的情緒價值,更加 " 無痛 ",更加輕松。
在這些虛拟的劇情裏,年輕人不僅能體驗多巴胺分泌的快樂,還能享受 " 消費沖動 " 的快感,反正無論怎麽 " 大手大腳 ",最後錢還是會躺回自己的小金庫中。
或許正是如此,它才得以爆火出圈吧。
雖然道理是這樣的,但有時候還是希望博主們寫的虛拟劇本不要太真實。
畢竟我真的無法在市中心棺材房、非城區一室戶和郊區一室一廳裏做出選擇…
-END-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