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真故研究室,作者 | 林秋藝,編輯 | 龔正
一向被置于技術鄙視鏈底部的增程式汽車,似乎到了翻身的時候。2022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了 688.7 萬輛,其中純電動車總銷量約爲 536.5 萬輛,插電式混合動力電動汽車(包含增程式)銷量約爲 151.8 萬輛。從銷量和技術來看,似乎純電動汽車更具前景。但步入 2023 年後,衆多車企又紛紛将插混、增程式作爲業務重點,推出了新車型。
不過,卡住插混、增程車脖子的困難還不少,比如充電問題。在全國一些地方,由于插混、增程電池小、充電慢,不但占了純電車的位置,引發車主之間的糾紛,也被按度收費的充電樁運營商認爲,影響了他們的賺錢效率,紛紛使出各種 " 絆子 "。如果充電不便利,即便車企積極,但在消費者眼裏,增程車恐怕開起來也不香。
01 蓦然回首,理想笑得最開心
6 月末,理想汽車 CEO 李想轉發了一則微博,稱 " 主要通過看哪些品牌的獵頭在接觸我們對應的團隊,我們就知道誰在真的做增程了。"
李想發這條微博的背景在于進入 2023 年,準備搞增程的新老品牌數量被輿論稱之爲 " 超乎想象 "。
而李想之所以顯得底氣十足、姿态頗高的原因,還是在于其杠杠的業績。
6 月,理想銷量達 3.25 萬輛,蟬聯汽車新勢力品牌月銷量冠軍。銷量榜的二、三名分别是零跑的 1.3 萬輛和哪吒的 1.2 萬輛。而蔚來(1.07 萬輛)和小鵬(8620 輛)加起來都沒有理想賣得多,僅 1.93 萬輛。
曾經的蔚小理中,理想一度不被看好,但卻憑着理想 ONE 這款增程式電動車型走出十分可觀的銷售成績。
目前,理想的美股市值已經高達 445 億美元(合 3469 億港元)左右,遠遠甩開做純電的蔚來(截至上周五,市值爲 1939 億港元)和小鵬(1470 億港元)一大截。
市場擺在這,眼見理想起高樓,其他車企也紛紛轉頭押寶增程式新能源車。
去年年底,哪吒推出增程版的哪吒 S 車型。在當時官方公布的訂單中,就有 62% 的用戶選擇了增程版車型。
零跑則是于今年 3 月,推出增程版零跑 C11 車型。6 月份,零跑銷量達到 1.3 萬輛,創曆史新高。其中,零跑 C11 車系交付超 8900 輛,增程式車型功不可沒。
這麽一看,6 月造車新勢力月銷量前 3 的車企,沒有一家是憑借純電車型上位的,功臣當屬增程式汽車。
圖 | 增程式電動車原理
除了新勢力發力增程式汽車外,作爲互聯網造車的兩大巨頭之一,華爲本就一直是增程式的堅定擁趸者。華爲常務董事、終端 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CEO 餘承東就曾表過态——現在買燃油車不如買增程車。
而另一個互聯網造車代表—小米,更是被市場輿論 " 影射 ",要從理想挖人的正是它。市場有傳小米的首款汽車預計将采用增程式混動系統。
不僅造車新勢力喜歡增程式,就連新能源強者比亞迪新推出的百萬級豪華 SUV 車型仰望 U8,也是搭載的增程式電動技術。
傳統車企也如此。6 月 25 日,長安深藍 S7 上市,推出了純電、增程式、氫電三個版本。5 天後的深藍品牌發布會上,長安汽車副總裁王孝飛喊出了 " 深藍汽車緻力于打造行業第一增程技術,成爲行業第一增程品牌 " 的口号。
王孝飛俨然沒有把理想放在眼裏,畢竟在卷生卷死的新能源車賽道裏,隻有增程式還算是一片藍海,而這也是其他車企紛紛入局的重要原因。
02 想做增程,先問問充電樁準不準
雖然車企發力增程,但擺在前方的困難還不少。最大一個問題就是充電樁占位問題。
此前,插混(包括增程)車主與純電車主常常就因爲充電占位的問題大動幹戈,如今這種搶位問題,有聲音擔心,恐怕會随着轉頭做增程式車企的增多,而變得更加緊張。
近期,一則關于 " 蔚來考慮部分充電樁禁止插混車型使用 " 的消息,就引發了極大争議。
一名廣州的蔚來車主在新疆自駕遊時,發現蔚來充電站僅有的兩個充電樁被兩台插混車型占用。本來周圍充電設施就少,還被能燒油的插混車占用,蔚來車主憋了一肚子氣。
蔚來副總裁沈斐就此表态:如果技術上可行,會馬上采取措施,優先保障純電車輛。
對于此次充電樁之争,一如既往地出現了兩類聲音。
一類支持,認爲能燒油的插混車不應該和純電車搶充電槍,更何況還是蔚來的充電槍;
一類反對,認爲插混車也是向清潔能源轉型的重要一環,在充電問題上不應該一刀切。
其實這已經不是沈斐第一次就此發表意見。去年 10 月時,沈斐的意見還有保留,認爲直接禁止增程有點過了,更傾向于改成電費加服務費的計算方式,用市場行爲來調節。
經過這一段時間,沈斐似乎變得 " 激進 " 了一點。
事實上, 插混車應不應該占用充電樁,并不隻是車主之間的糾葛,也是充電樁運營商與車企之間的博弈。
最近,深圳市多家充電站運營商開始明确限制油電混動及增程車充電。
深圳湘升集團(1996 年成立)旗下幾家充電站,就發布了場站公告,寫明 " 不支持油電混動車及增程車充電 "。
圖 | 被限制充電的增程電動車
充電樁頭号品牌 " 特來電 "(2014 年成立于青島)也在其位于深圳沙灣車站的充電站,立下告知牌 " 隻供純電車輛進場充電 "。
乍一看是車型歧視,但從做生意的角度來看,其實不難理解——充電站給混動車充電是一樁不劃算的買賣。
衆所周知,目前除了專用超充,包括國網在内的第三方充電站都是按實際電耗來收費的。
相對于純電車型來說,混動車型(包括增程式)的電池和充電功率都較小。
小電池意味着充電量度數少,對于按電耗收費的運營商來說,賣不了多少電。
充電功率低意味着充電慢,充滿電的時間就長,就會擠占其他車的充電時間,運營商依舊賣不了多少電。
舉個例子,在快充支持下,增程車和純電車同樣充電半小時,純電車能充 50 度電,而增程車可能才充了 20 度。充電站運營商顯然會更歡迎純電車來充電。
位于北京的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産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曾表示,除了特來電、星星充電(2015 年成立于上海)等頭部企業依靠别的業務輸血,大部分充電樁運營商都處于虧損狀态。
據市場行情,在一線城市,運營商用電價格平均一度電爲 2 元左右,而車主在家充電,一度電爲 0.3 元左右。相比較而言,運營商電價成本不低,但背後成本開支不少。比如運營商需要給停車場支付額外的停車費用,這是筆不小的開支,因此運營商普遍在持續虧損。
面對營收上的困境,運營商也有自己的解決方式。一是上述提到的,直接禁止混動車型進場充電;二是,針對車型或是充電度數提高收費标準。
第一種最簡單粗暴,第二種估計純電車主們滿意了,混動車主不會滿意。
03 技術倒退是爲何
市場上一直有一個充滿争議性的認知,即:增程技術是相對落後的。
但時下,不管是消費者、還是車企,已經過了爲它是不是落後的技術而糾結的階段。這表明一點:我國的新能源汽車消費意識已經比以前更加成熟。
從消費者端來說,車型的續航、空間、外觀、内飾等是購車的主要考慮。
從增程式汽車的發動原理來看,它是通過發動機發電,驅動電動機來實現車輛行駛。因爲可以用發動機發電,将電儲存到動力電池組中,所以不需要依賴充電樁,同時增加了續航裏程。
通過燃油和電力的雙重供能,增程式電動車的續航裏程往往可達到 NEDC(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是歐洲的續航測試标準,主要有歐洲、中國、澳大利亞使用)800 公裏甚至更高,有些車型甚至達到 NEDC 1000 公裏。這極大地緩解了消費者的裏程焦慮。
圖 | 增程電動車的原理
除了有增程式的技術路線紅利,一些車企還不斷進行配置優化,增加産品賣點。
比如,理想除了主打的續航裏程外,更重要的是它還有 " 冰箱、沙發、大彩電 "。
有自诩懂車的人會說 " 理想除了冰箱沙發大彩電,沒有真正的技術 ",但理想車主會說 " 三、四十萬的車連冰箱沙發大彩電都沒有,買它作甚 "。
理想之所以能俘獲部分車主的芳心,主要是因爲,理想本身就有着精準的定位人群,它将自己的車型定義爲奶爸車,言下之意,面向的群體更多是家庭用戶,且是高淨值家庭用戶。
炎熱的夏天裏能在車裏喝到冰可樂,接送孩子時大屏幕能播放動畫片,通風、按摩座椅能讓每一個人坐得更舒服。這就是有家庭的消費者想要的最優選車型。
與現在才入局增程的車企們不同,理想做增程純粹是因爲創業起家時,技術、資金和時間不夠,隻能先用增程技術做過渡,在用戶需求上下功夫。
但這并不意味着理想就放棄了對于純電的追求。4 月 18 日,理想就在上海車展發布了純電解決方案。6 月 17 日,理想透露首款純電車型——理想 MEGA 将于今年年底發布。
與之相對,其他車企大多已掌握了純電技術,卻在此時轉頭去做增程式。
我們認爲,如今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越來越卷,入局的企業越來越多,淘汰賽開場。越是如此時刻,車企更應該需要技術(産品)護城河,把增程式作爲單一的自救工具,顯然也不對。
從目前市場上看,有一些車企已經在技術和用戶心智上卷出了新花樣。
比如吉利爲了精準打擊中年人,就研發出了 " 車載釣魚系統 ",這并不隻是簡單地帶一把魚竿,而是一個釣魚總成裝置。
其工作原理可以歸納爲:通過控制器迅速找到周邊魚點,通過控制器精準确定釣具組與魚點之間的距離,通過控制器确定是否有魚咬鈎,并産生感應信号,确定魚的類型,根據控制器所述拉力信号,确定魚的重量。
簡而言之就是,以後你的車可以幫你釣魚。
" 專利之王 " 比亞迪也不甘落後,研發出了 " 靜脈識别裝置 ",功能簡單來說就是采集用戶手背的靜脈信息,在确定手背靜脈特征合法後、觸發車門控制指令。
奇瑞更是出人意料,研發了 " 彈射座椅 ",發生車禍時可以将人彈射到空中,讓用戶開着車也能體驗到開戰鬥機的感覺。
還有福特的 " 站立駕駛系統 ",在汽車的前擋風玻璃上方安裝一個電容式觸控裝置,從而讓用戶操控車輛。系統也會利用傳感器來監測駕駛位情況,判斷是否需要激活這個 " 站立模式 "。
不過,對于這些創新技術,有聲音認爲,雖然技術研發精神值得鼓勵,但這些系統應該放在選配裏會比較好。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