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的靴子,最終還是落下來。可不出海,就出局。而美國大選塵埃落定,又給中國汽車出海,帶來新變數。
作 者 | 李曉瑞
責 編 | 陳 楚
出 品 | 汽車 K 線
01
12 年前,一艘接一艘的遠洋貨輪,從歐洲港口出發,運載歐洲汽車制造商工廠生産的各式汽車,跨洋越海,奔赴萬裏之外的中國港口。
那一年,歐債危機陰影下的歐洲汽車市場銷量驟降 7.8%,創 17 年新低;而彼時已連續 3 年蟬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中國,成爲歐洲各大車企最好的避風港。
那一年,進口寶馬 7 系不足 100 萬元,幾十萬就能提車,而奔馳 S 和奧迪 A8 等豪華車的價格倒下,仿佛推倒多米諾骨牌一般,從上到下掀起了一場硝煙彌漫的汽車 " 價格戰 "。
也就是這次歐債危機開始,讓梅賽德斯 - 奔馳、寶馬集團和大衆汽車集團,全面all in中國市場,拉開了德系車在華的神話,保時捷更是登上神壇。
中國汽車市場一躍成爲這些德國大型汽車集團全球最大單一市場,銷量占比超過 30%,最高甚至達到 40% 左右,中國市場對這些上市公司利潤貢獻度,更是達到曆史最高。
嗅到機會的法國标緻、雪鐵龍将更多新車帶到中國;東風汽車集團趁機投資入股 PSA 集團,與法國政府、标緻家族并列第一大股東,挽救這家百年歐洲車企。
意大利菲亞特、法國雷諾随後也拍馬趕到,落地中國開啓合資,可惜隻是昙花一現;勞斯萊斯、賓利在中國銷量,更是一度成爲其全球單一市場最高……
幾乎可以這樣說,中國汽車市場憑借一己之力,力挽歐洲汽車公司狂瀾于即倒。
此後十年,歐洲汽車公司在中國汽車市場賺得盆滿缽滿,尤其在大衆汽車集團 " 排放門 " 醜聞爆發之後,更是成爲歐洲車企的支柱市場。
可十二年後,中國汽車遠赴歐洲,正遇到阻礙。
02
2024 年 10 月 29 日,歐盟結束對中國電動車反補貼調查,認定中國電動車價值鏈受益于 " 不公平補貼 ",對歐洲本土汽車生産商造成 " 經濟損害威脅 ",并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車加征爲期五年的反補貼稅。
對此,中國商務部明确表态:"不認同、不接受!" 同時,中方已在世貿組織争端解決機制下,提出訴訟。
根據歐盟内部對中國電動車态度分化陣營來看,加征關稅在意料之中。
此次,三家被抽樣調查的、非常有代表性的中國上市車企,将分别被加征反補貼關稅(比亞迪将被征收 17%,吉利汽車将被征收 18.8%,上汽集團将被征收 35.3%)。
結果公布後,多家中國汽車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的股價市值,出現一定波動。不過,由于國内股市和汽車消費刺激政策,上市車企總體表現比較平穩。
此後中歐雙方均表示将繼續溝通,但不論是最低限價,還是投資建廠,都不是一蹴而就。
此後,歐盟還妄圖從内部分化中國車企,但伎倆被識破,上汽集團、吉利集團等上市車企第一時間紛紛出來澄清。歐盟也派代表到中國進一步商議。
實際上,中國汽車當前不僅在歐洲市場遇到關稅壁壘,作爲東南亞最大汽車市場之一的泰國,雖然沒有歐洲市場的關稅大棒,但其汽車市場銷量開始出現下滑迹象,2024 年前三季度銷量減少 25%。尤其是 9 月,其汽車銷量同比跌幅更是達到 37% ……
03
面對中國市場的内卷,中國汽車上市公司,某種程度上已經到了 " 不出海,就出局 " 的十字路口。
有統計數據顯示,2024 年 1~9 月,中國汽車行業銷售利潤率跌至 4.6%。而 9 月份,利潤率更是隻有 3.4%,低于下遊工業企業利潤率 6.4%的平均水平,錢越來越難賺。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公布數據顯示,2024 年前 8 個月,中國汽車經銷商因新車" 價格戰 " 損失金額高達 1380 億元。
絕大多數汽車企業的日子,同樣不好過。
《汽車 K 線》統計發現,2024 前三季度主要汽車上市公司财報發現,已發布的 12 家上市車企,有多家出現利潤減少、虧損增加。
其中,上汽集團、北汽、廣汽集團、長安汽車、理想汽車幾家企業歸母淨利潤下滑幅度,均超過兩位數,也隻有比亞迪、長城汽車、賽力斯能夠保持盈利或扭虧爲盈。
如果僅看2024 第三季度,那麽虧損上市車企多達 3 家,4 家車企盈利大幅減少。上汽集團三季度淨利潤僅爲 2.8 億,同比降幅超 93%;廣汽集團甚至單季度虧損近 14 億元,均爲過去 15 年所罕見。
2024 年至今,中國汽車行業乃至國外汽車行業裁員數量,也達到過去三十年之最,不少車企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際。近日,連汽車行業的隐形冠軍——德國博世都宣布裁員 7000 人!
所以,面對中國國内投資回報率顯著下降,且投資快速增長造成供需不平衡,汽車行業競争激烈,過度内卷式惡性競争現象此起彼伏,中國車企向海外發展是大勢所趨。
04
不出意外,2024 年中國汽車産銷破 3000 萬輛。
世界汽車産業格局又一次重構,正值中國汽車出海加速國際化進程,這注定不會一帆風順。
歐美日老牌勁旅怎會輕易交出享有的權利?中國新晉王者又怎甘于屈居發達國家之下?
更重要的是,面對全球氣候環境問題,綠色發展已經成爲全球範圍的共識。過去三年多,全球極端天氣頻繁出現,帶來的災難,給世界各國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2015 年,大衆汽車集團 " 排放門 " 醜聞東窗事發,此後歐洲車企在碳達峰、碳中和的推動下,紛紛定下停售燃油車的時間節點。
一時間,電動化成爲全球汽車工業的新主題。中國也在這一波電動化浪潮下,開始積極轉向新能源。
隻不過,向來說到做到的中國,是踏踏實實地踐行汽車工業的新能源轉型。
反觀歐洲國家,在不同技術路徑間搖擺不定,政府對禁售燃油車的決定也已經動搖,直接讓當地汽車市場對于電動汽車的反饋,也不再如之前一般興奮。
可當價格、産品力都更具優勢的中國電動汽車到來,歐洲人才意識到曾經被自己 " 領進門 " 的中國車企,反倒把自己甩在了身後。
出于對本地車企的保護,才有了如今的貿易壁壘。然而,他們似乎忘記,在近年中歐貿易額日漸增長的階段,除了汽車,在農副産品、機械設備等領域,歐洲對中國有着強出口依賴。
這也是爲何不少歐洲國家對歐盟的決定持反對意見。
據乘聯分會統計,今年前 9 個月,德系車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已降至 18.5%(過去 20 年,德系車市場份額不曾低于 20%);9 月,這一指标已低至 16.6%。
待 2024 結束,德系車能否守住前三季度的份額,都要畫上一個大大的問号。
如今,德國反對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意圖非常明顯,他們懼怕中國的反制會先拿德國汽車開刀。德國是歐洲實體經濟的壓艙石。
因此,歐盟打出的仿佛 " 七傷拳 "," 一練七傷,七者皆傷 "。随着美國大選已塵埃落定,接下來五年,新全球經濟環境下,歐盟對華電動車政策,不排除會有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