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Unsplash
芥末堆文 近日,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教育專業委員會主辦,北京工商大學人工智能學院與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聯合承辦,世紀海航、西瓜創客合作支持的中小學 " 人工智能與機器人 " 科技素養主題論壇在線上舉辦,同時舉行了《中小學編程課程教學設計》出版項目發布儀式。
據介紹,《中小學編程課程教學設計》以中小學編程課程建設為核心,從課程目标、課程開發、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環境與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體系化論述,力求為中小學教師及其他教育從業者開展和推廣中小學編程課程提供支持。
論壇上,教育部教育技術與資源發展中心研究員劉俊波表示,義務教育人工智能教學裝備體系化設計應從三個維度考慮:内容體系化,即要反映人工智能的核心内容;素養層次體系化;對教學支持的體系化。
北京工商大學教授表示,如何設計中小學人工智能教材的教學内容和如何定位該課程的教學目标是 " 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 " 必須解決的共性問題,需要從事人工智能教學與科研的相關組織進行深入研究并給出可行的解決方案。韓力群給出中小學 AI 課程定位:一門以培養适應智能化時代的思維方式、提升創新意識、綜合能力和 AI 科技素養為宗旨的綜合素質教育課程。
北京教育學院人工智能與創客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于曉雅則主要從教師視角分享了人工智能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她表示,當前教師在開展人工智能課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理不清、用不準、缺結構。而要想開發好、實施好,教師須具備四個視角:學科視角、标準視角、教學指導視角和育人視角。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教育專委會理事施彥主要從全球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設置現狀和中美中小學 AI 頂層設計背景及進展方面,施彥認為解決人工智能課程與現有課程體系融合難題,應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教師需要建立現有知識和人工智能課程知識的聯系;二是确定好教學内容重點;三是通過《指南》幫助老師了解核心内容,兼顧熱點内容。
與會者認為,在教育數字化變革的大背景下,以數字化為杠杆,思考通過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教育等教學手段或工具推動建立中小學科技素養培養體系,将是探索實現科技強國發展的人才培育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