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了孩子之後發現,小孩也太容易生病了,動不動就感冒發燒。
尤其是在上幼兒園之後,流感、諾如、輪狀、手足口……接連報道,無縫銜接,上一周學在家歇兩周變成了常态。
事實上,孩子生病并不是什麽壞事。與病毒不斷交手,是孩子讓免疫力變強大的生存策略。
而且,恐怕你根本想象不到,爲了變強大,孩子與病毒的交手有多麽頻繁。
一項流行病學實驗揭示:
孩子一年中近一半時間都在和病毒共處
國外一項關于呼吸道傳染病的縱向流行病學調查,在爲期 52 周(一年)的觀察中,每周向 26 個家庭的所有家庭成員采集一次鼻拭子樣本和症狀日記(包括所有不适症狀,如發燒、鼻塞、咳嗽等)。
總計收取了 4166 份症狀和鼻拭子數據,找到了「孩子和病毒頻繁交手」的兩個真相。
圖片來源:giphy.com
真相一:5 歲以下的孩子,一年中有近一半時間在和病毒共處
在這項實驗中,我們看到了一個讓人意外的結論:年齡越小,一年中從鼻咽中檢測到呼吸道病毒的時間就會越長。
5 歲以下孩子,在 52 周中,有 25 周能從鼻咽中檢測到目标病毒。比 5~17 歲的大孩子多了一倍,未成年人要明顯高于成年人。
圖中每個小人代表一周,每行有 52 周(一年),紫色小人代表這周檢測到了呼吸道病毒。來源:參考文獻 [ 1 ]
這麽看來,孩子一年中竟然有半年都在感染病毒?!簡直就是「行走的病毒培養皿」
研究裏還提到,5 歲以下孩子平均一年有 12.1 次都檢測出了病毒。
也就是說,娃可能平均每個月都要「病」一次……如果你家娃的鼻子下時不時就挂着兩條鼻涕蟲,真的太正常了。
真相二:孩子數量越多,感染呼吸道病毒越頻繁
這項實驗的另一個發現,也有點讓人哭笑不得:一旦有了孩子,病毒檢出率立刻飙升,而且孩子越多,幾率越高。
沒有孩子的家庭,一年中隻有 7% 的時間感染呼吸道病毒。當有了一個孩子後,這個數字則立馬飙升爲 35% ……
如果家裏有兩三個娃,那麽一年中幾乎大半年時間裏,家裏都至少有一個人在感染呼吸道病毒。
圖中每個小人代表一周,每行有 52 周(一年),紫色小人代表這周檢測到了呼吸道病毒,來源:參考文獻 [ 1 ]
孩子越多,感染越頻繁。6 孩家庭,幾乎全年無休……(哭)
這是因爲,孩子們不僅自己在「培養」病毒,還會互相「交換」病毒!
很多家長疑惑: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不怎麽愛生病,怎麽上了幼兒園之後就開始頻繁生病?這不就找到答案了。
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幼兒園就成了大型病毒培養皿集聚地——易感人群交叉傳染,娃生病次數也就肉眼可見地頻繁了。
如果你發現自從娃上了學,自己生病的次數也多了,那很有可能是孩子把病毒帶回家的結果
同樣是「行走的病毒培養皿」
爲啥有的孩子生病,有的沒事兒?
就算大家都在同一環境下,都在感染病毒,有的孩子「逢毒必病」,有的孩子總能「屹立不倒」,這又是爲啥?
這項研究也給出了答案。
研究人員發現,很多情況下,就算感染了呼吸道病毒,病毒隻是在身體裏默默潛藏着,并沒有症狀顯現。
4166 個(人周)報告中,檢測出病毒的概率爲 26%(1064 / 4166),其中,隻有 45% 的參與者報告了症狀(481 / 1064)。
鼻病毒、博卡病毒和冠狀病毒最常被檢測到,其中鼻病毒、博卡病毒感染出現無症狀的概率更大。
事實上,感染了病毒之後會不會出現症狀,症狀是輕是重,要看兩點:「上天注定」和「後天打拼」。
「上天注定」指的是每個人生來免疫系統就有輕微差别。
這和大家理解的免疫力強弱沒有關系,而是每個人的免疫系統對病毒的偵察能力、反應能力有個體差異。同樣是第一次面對同一種病毒,每個人的易感性和症狀反應不會一模一樣。
「後天打拼」指的是孩子和病毒較量或注射疫苗後所建立的免疫屏障。
一個在免疫上「手無寸鐵」的孩子面對病毒,機體反應當然會激烈些,經過多次交手,免疫屏障逐漸建立,再次遇到病毒雖然也會被感染,但反應動靜就不會太大。
同個環境中的孩子,面對同樣一波病毒感染,有些孩子以前感染過一次或多次,又或者接種過疫苗,建立了免疫屏障,症狀可能就沒那麽明顯。
免疫屏障建立有早有晚,加上免疫系統本身的個體差異,就可能表現出有的孩子「生病」和有的孩子「沒生病」的差别。
娃在刷毒打怪變強大
面對生病,家長心态要放平
如果把孩子免疫屏障的建立過程看作一個遊戲,初生的孩子就像一個沒錢沒裝備的「小萌新」。
在不斷拓寬遊戲地圖的日子裏,通過戰勝各種「病毒怪」來獲取相應的「免疫裝備」,小萌新才能慢慢升級成裝備齊全的老玩家。
把孩子沒有消停的生病過程,看作孩子正在努力打怪升級,家長們的心也能放寬些了吧?
不斷刷毒打怪,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這一路上多虧有家長們的悉心照料,孩子才能更加強大。我們也不必因爲孩子時不時的一場生病而過度焦慮,要相信孩子小小的身體,可蘊含着大大的力量呢。
參考文獻
[ 1 ] https://academic.oup.com/cid/article/61/8/1217/376653
[ 2 ]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g0928
本文專家
歐茜
合作專家
兒科醫生
知貝醫療創始人
陳韻
審核專家
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碩士
策劃制作
策劃:美麗
監制:大力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