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商業秀
趁着 AI 勢頭的火熱,巨頭們紛紛湧入 AR 眼鏡。
無疑,Meta 的第二代智能眼鏡産品 RayBan Meta,以其 299 美元的售價、僅爲 49 克的重量、百萬級别的出貨量,讓大衆看到了 AI 終端落地場景的可行性。而蘋果的 VISION Pro 雖然遭遇了 " 滑鐵盧 ",但至少讓人們不再認爲頭戴裝置隻能用于娛樂。
除了 Meta 和蘋果外,今年國内的幾家互聯網巨頭也 " 殺入 " 進來。8 月 8 日,小米生态鏈企業蜂巢科技發布了 AI 音頻眼鏡;9 月 3 日,字節跳動全資收購 Oladance,爲進軍 AI 音頻眼鏡鋪路;11 月 12 日,小度科技發布了搭載中文大模型的小度 AI 眼鏡。
就連三星也在加入這場智能眼鏡大戰。據外媒 11 月 18 日報道,三星與谷歌合作開發的擴展現實(XR)智能眼鏡預計要到 2025 年下半年才會發布,首次生産 50 萬台,将與雷朋和 Meta 合作的眼鏡一樣,使用高通的 AR1 芯片組。
在 AR 眼鏡用戶基數較小的情況下,頭部廠商将重心聚焦到了 AI 眼鏡上,後者以較低的技術門檻和較高的用戶接受度,成爲目前産業的主流産品方向。
中信證券研報指出,AI 智能眼鏡是當前産業公認的 AI 最具性價比硬件落地方案,2024 年是 AI 智能眼鏡領域的拐點時刻。
在這個節點,爲了快速占領 C 端用戶,除了巨頭的厮殺,被稱爲 "AR 四小龍 " 的雷鳥創新、XREAL、INMO 和 Rokid 也不甘示弱,紛紛卷産品、卷價格、卷生态——頻推新品、豐富産品線,也與傳統眼鏡品牌合作,增加需求側的影響力,甚至在價格上的競争直接幹到了千元級。
比如蜂巢聯合星創視界共創産品并入駐旗下品牌寶島眼鏡的門店,雷鳥創新與博士眼鏡成立合資公司。近日,Rokid 推出了最新的一款與 BOLON 眼鏡聯名的的 AI + AR 眼鏡—— Rokid Glasses,售價 2499 元。
AI+AR,是個性感的故事嗎?"Rokid 們 " 輪番安排的新品,哪一款能 " 征服 " 和占領大衆的心智?
AI 眼鏡價格戰 " 兇猛 "" 殺手級 " 産品缺位
自 AI 眼鏡 " 上位 " 以來,行業内的價格戰就愈演愈烈。
最初,AI 眼鏡的産品單價在 2000-5000 元之間,同時 " 四小龍 " 也持續發力 5000 元人民币以下價格段。
随着行業競争加劇、輕量化産品變得火熱,市場上出現大量千元級的産品。以細分産品智能音頻眼鏡爲例,洛圖科技線上監測數據顯示,2023 年智能音頻眼鏡線上市場均價爲 1167.8 元;其中 1000-1999 元價格段市場份額達到 55.3%,占比最高;400-699 元價格段占比增長至 24.1%,同比上漲 14.7 個百分點。
從大廠到創業公司,似乎都在以犧牲成本的方式 " 卷價格 "。
近期,百度推出的小度 AI 眼鏡,據快科技的報道,有知情人士透露,小度 AI 眼鏡的銷售成本可能低于 Meta 智能眼鏡的 299 美元(約合人民币 2136 元)。
在這以前,這個價格也許有競争力,但如今因以雷鳥創新和 XREAL 爲代表的玩家,都已将該類産品的價格拉到了一千元級别,小度 AI 眼鏡或因此會失去價格優勢。
此前,雷鳥創新推出的 Air 2s AR 眼鏡,曾以 2698 元的定價吸引用戶,而今年 10 月底,最新款 AR 眼鏡 Air 3,價格則直接下探到了 1699 元。5 個月前,XREAL 推出的 Beam Pro,同樣極具競争力。但如今多個版本中,Beam Pro 6GB+128GB WiFi 版本的售價低至 1299 元。
這無異于赤裸裸的 " 價格戰 "。對玩家而言,如今隻有堅持低價策略,才更有可能吸引大衆市場的潛在客戶,以此提升産品出貨量。
而這一輪價格戰,恰恰是以 AI 眼鏡成爲主流産品方向爲分界點。
AR 眼鏡的産品叠代,一直備受争議。過去數年," 四小龍 " 逐步推進 AR 技術與智能眼鏡的融合,但想要成爲 " 下一代智能手機 " 的構想尚未實現,行業整體規模太小,距離 " 下一個 iPhone 時刻 " 還很遠。
" 頭盔式 " 的 AR 眼鏡,尚需要較高的硬件配置。例如,不少 AR 眼鏡爲了實現拍攝、感知現實、眼動追蹤等功能用途,至少需要 5-7 個左右的攝像頭,如 Meta Orion 的核心亮點之一就是有 7 顆攝像頭。
更高的硬件配置,也意味着成本投入和購買門檻也更高。Meta Orion 每副眼鏡的生産成本大約 1 萬美元,被稱作 " 史上最貴 AR 眼鏡 "。Meta 計劃生産約 1000 台 Orion,相當于硬件上要投入 1000 萬美元。
由于普遍面臨成本、量産、技術研發等方面的考驗,項目發展不順或暫停的現象時有發生。外媒 The Information 曾報道,蘋果 Vision Pro 最早将于今年 11 月停止組裝、後續還将停産。
AI 眼鏡的産品形态則全然不同。它的特點是輕薄、體積小和易攜帶,更側重于集成 AI 技術增強用戶體驗,在現階段能夠快速落地,也能爲消費者提供新穎的體驗。
如果說,AR 眼鏡是滿足人們未來想象的 " 完全體 ",那麽 AI 眼鏡就是一種 " 過渡産品 "。
由此,不少 AR 廠商開始聲稱自己走的是 "AI+AR" 路線。實際上,誰也無法準确預測未來哪種類型的産品、技術路線會占據主導地位,AR 廠商們也隻能選擇兩條腿走路,同時專注于 AR 眼鏡和 AI 眼鏡的研發中。
但對于 AI 眼鏡這一 " 過渡産品 ",沒人願意放棄。雷鳥創新創始人兼 CEO 李宏偉曾提到,最近一兩年,AI 眼鏡的銷量會比 AR 眼鏡大,且大很多。
事實也确實如此。維深信息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24 年三季度全球 AR 銷量爲 10.6 萬台,同比下滑 4%,是 AR 眼鏡近幾年第一次出現銷量同比下滑。
AR 眼鏡整體銷量低迷的主要原因,除了渠道推廣投放減弱和 B 端 AR 眼鏡需求萎縮外,還有 AI 智能眼鏡的崛起,也在悄然分走市場的 " 蛋糕 "。
不過,目前尚未出現一款現象級産品。從現實的角度考量,AI 眼鏡市場已經到了玩家必須提前占位、加大投入的時候。而殘酷的是,想要取得大衆消費者的青睐,在豐富功能和應用場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大衆消費者的買單意願不強
盡管 AI 眼鏡遍地開花,但在産品功能和細分場景上,現有的産品都無法擺脫同質化問題,很難真正滿足大衆的需求。
過去數年,AI 眼鏡産品經曆了數次叠代,仍保持了相對 " 輕硬件 " 的特點,因爲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引領了産品開發的風向标——一款擁有 AI 功能但整體上就像是普通眼鏡的 AI 眼鏡,更受到大部分用戶的歡迎。
爲了更易佩戴,大多産品減輕了整體重量,但真正佩戴起來,依然和普通眼鏡存在較大差距,無法做到完全無感。
雷鳥創新推出的 AI 産品,如雷鳥 X3、雷鳥 Air 3 等,都在重量和功能上進行了平衡,産品重量區間大概在 60-80 多克之間。
李宏偉曾在一場大會中提到," 雷鳥 X3 真的像一個眼鏡一樣…… 60 克左右,就是大家正常戴的一個墨鏡的重量。" 但實際上,消費者佩戴的近視眼鏡和墨鏡基本上在 30 克左右。
市場上還有其他較輕的産品,比如 Rokid Glasses 的重量爲 49 克,後者也是國内目前輕量化優勢相對明顯的産品。作爲對比,國外熱門産品 RayBan Meta 的機身也隻能實現 48 克左右的重量。
此外,大多主流應用的使用體驗有限,因硬件條件限制,無法開發更爲複雜的功能。盡管消費者對交互過程沒有太多耐心,更追求傻瓜式操作,但依然希望産品能提供完善的智能體驗。
無論是還未正式上市的小度 AI 眼鏡,還是 Rokid Glasses,都集合了第一視角拍攝、AI 聊天、翻譯等功能,重複率極高。此外,大多産品都具備的主流應用比如導航、觀影、遊戲投屏等;在細分場景方面,大多玩家則主要圍繞遊戲、文旅、教育、娛樂等領域開發功能。
具體而言,續航時間是一大 " 痛點 "。AI 眼鏡電池容量小,續航時間短,無法滿足長時間使用的需求,導緻大多産品隻能在固定的地點使用。
例如,Rokid Glasses 的電池容量爲 220mAh,連續日常使用時間爲 4 小時,拍攝時工作時間僅爲 40 分鍾;小度 AI 眼鏡沒有提及具體數值,但連續播放時間爲 5 小時;雷鳥 Air 3 聲稱内置的電池容量高達 4000mAh,但正常使用下,電池的續航時間也隻能達到 6-8 小時。
在處理器方面,一部分産品采用了高通 AR1 的方案,如 Rokid Glasses;另一部分則選擇内置高通骁龍 6 Gen 1,一款面向低端市場的芯片,如 XREAL Beam Pro、Rokid AR Lite 都曾被質疑爲 " 爲降低成本而犧牲核心能力 "。
由于受到硬件的限制,在遊戲、觀影、拍攝等場景中,不少 AI 眼鏡還存在畫面卡頓、投屏斷線等問題,導緻無法實現沉浸式的使用體驗。
可以看到,大多具備硬科技實力的 AR 頭部廠商,并未拿出開發 AR 眼鏡時的那種 " 激進 ",AI 産品的開發也更爲保守,更重視大衆市場的喜好。
類似的故事不少。夏勇峰曾在接受 AI 光年采訪時提到一個故事,2021 年年中,其創辦的蜂巢科技先後獲得了兩輪融資,不少投資人希望公司在産品中加入雙目大屏,但都被他拒絕了。
他認爲,用戶對眼鏡的核心需求是能夠長時間舒适佩戴,而非各種複雜的眼前顯示功能。目前 AI 技術不會創造新的用戶需求,更多是提升用戶的體驗。
但如果想要大衆消費者爲 AI 眼鏡買單,産品的開發就不能隻是簡單地降低使用門檻、" 閹割 " 産品功能,而是應該推進技術研發,在完善産品功能和應用場景的同時,提供一個在性能、成本和使用上達到平衡的可行方案。
當玩家不将重點放到創造用戶需求上,也就很難做出一個極具創新、颠覆市場的産品。
拐點已至誰是破局者?
随着技術的快速發展,AI+AR 眼鏡已有初步的商業落地和産品應用,但仍然不足以改變大衆消費者的生活。
目前市場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滲透率相對較低。根據 GIR 數據顯示,2014 年至 2023 年間,全球智能眼鏡出貨量從 19.38 萬台攀升至 675.53 萬台,但與此同時,當前全球智能眼鏡的滲透率不足 1%。
但在新一輪浪潮湧來後,更多巨頭的加入,意味着它們開始願意集中精力關注、收割這一細分市場。
不過,對于賽道内的 " 老玩家 " 而言,這并非好消息。
在賽道門檻、市場滲透率較低的階段," 老玩家 " 更容易搶占市場、跻身頭部,一旦競争加劇,甚至進入洗牌階段,不具備硬實力和持續的資金支持的 " 老玩家 ",很可能會率先出局。
無疑,AI+AR 眼鏡賽道的發展,需要較大的資金支持。
今年以來,資本市場再次出現了 AR 的投資熱。雷鳥創新在半年内完成了三輪融資,最近一次是由嘉興南湖科盈等機構聯合投資的數億元 B+ 和 B++ 輪融資,至此其在半年内累計融資超過 5 億元。" 四小龍 " 之一的 Rokid 則在今年 1 月和 9 月連續獲得近 5 億人民币和 1 億人民币的融資,至今其已完成 13 輪融資、融資總額超過 20 億元。
但衆所周知,像百度、小米、字節跳動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作爲中國手握最多現金、投資版圖不小的科技公司。它們投資的手,幾乎伸到了所有熱門賽道。它們一旦入場,賽道内必将迎來更激烈的資本較量。
在 AI+AR 賽道," 四小龍 " 想要走到最後,必須擁有足以與巨頭比拼的資本。
在市場的起步階段,燒錢并非玩家的 " 免死金牌 "。歸根結底,玩家需要将巨額投入,轉化爲難以突破的競争壁壘——不僅涉及技術、産品、市場等多個層面,還涵蓋了産業鏈上下遊的整合與合作。
現階段," 四小龍 " 擁有大量落地産品,形成了豐富的産品矩陣,這有利于其進行産業鏈上下遊的合作,完成市場教育。比如,雷鳥 X2 等産品,開始兼容微信小程序生态,通過用戶規模龐大的社交軟件,擴大産品影響力;蜂巢則通過與傳統眼鏡企業共創産品,吸引線下市場的消費者,尤其是滲透已形成佩戴習慣的用戶群體。
但目前市場規模還未跑起來,線上線下渠道的拓展,其實爲時過早。
相比而言,圍繞 AI 算法與模型的技術積累,更有可能憑借強大的創新性,在消費者群體形成号召力,從而刺激市場的爆發。
在這方面,深入布局 AI 産業的玩家更具優勢,比如百度的小度 AI 眼鏡,搭載中文大模型,可以提供更強大的 AI 聊天功能。不過,在語音識别、圖像識别、自然語言處理等核心能力上,玩家仍需積累技術,爲 AI 眼鏡提供智能化建議和功能優化。
開放生态也是 AI+AR 眼鏡的一大亮點。玩家需要構建開放的 AI 眼鏡生态系統,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合作夥伴和用戶加入。
一方面,提供常用的社交、短視頻、購物等應用,鼓勵開發者爲 AI 眼鏡開發更多的應用和服務;另一方面,實現 AI 眼鏡産品與更多智能硬件設備的互聯互通。包括華爲、小米等在内的手機廠商,都可以将硬軟件方面積累的經驗,轉換到 AI 眼鏡上。
整體來看,巨頭們剛開始布局,但已在核心環節有自己的積累和優勢。巨頭對細分賽道的加碼,往往是新一輪競争開啓的信号。
對于創業公司而言,隻要在垂直環節做得足夠深,就不大可能會被淘汰。長遠來看," 四小龍 " 如果不能在 AI 等核心技術壁壘上加大投入,補齊生态能力,未來的結局,很可能是給巨頭們 " 打工 "。
誰會成爲行業的 " 破局者 "?
人人都在翹首以待行業内誕生一個 C 端 " 殺手級 " 産品——就像社交軟件中的微信、硬件設備中的智能手機一樣,成爲消費者生活中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