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元宇宙日爆
OpenAI 徹底用 GPT-4 帶火自然語言大模型後,互聯網科技行業的大頭、小頭都在推出自家的大模型或産品。一時間,生成式 AI 競速賽上演," 吃瓜群衆 " 也等着看誰能跑赢 OpenAI。
坊間預測,幹掉 GPT-4 的還得是 GPT-5。結果,OpenAI 的 CEO Sam Altman 一句話就澆滅了預期," 目前沒在訓練 GPT-5。" 按 Altman 的說法,GPT-4 已經頂天了," 建更大的模型,喂更多的數據 " 這一策略已然失效,且硬件條件也到天花闆了。
暫時無法訓練新的大模型,OpenAI 會搞什麽新動作?招聘信息顯示,這家獨角獸公司正在轉向移動端的開發,手機版的 ChatGPT 似乎在路上了。
從 PC 網頁版到手機 App,OpenAI 的心機不小,挑戰的難度也不低。
大語言模型的規模 " 正在接近極限 "
" 我們目前沒有訓練 GPT-5,也不會在短期内進行訓練。"Sam Altman 辟謠 GPT-5 的傳聞發生在麻省理工學院舉辦的 "The Future of Business with AI" 論壇上,這位 OpenAI 的 CEO 回應《暫停 AI 巨型實驗》的公開信時,做出了上述表态,這也是他首次正面回應這封信。
3 月 29 日,包括特斯拉 CEO 埃隆 · 馬斯克、蘋果聯合創始人 Steve Wozniak、圖靈獎得主 Yoshua Bengio 在内的數千名科技圈精英聯署簽名,呼籲在 6 個月内暫停開發比 GPT-4 更爲強大的 AI 系統,以留出時間解決 AI 的安全與倫理問題,并建議在此期間能由 AI 實驗室和獨立專家共同開發出一套針對 AI 設計和開發的共享安全協議。
當時,OpenAI 沒有對此做出回應。直到 4 月 12 日,Altman 在線上參與麻省理工學院的那場論壇時,被問到了這封公開信。
他對信的部分内容表示贊同,認爲在 AI 開發中确實應該 " 謹慎行事并加強安全問題 ",但也指出這封公開信 " 遺漏了技術細節 ",無法讓人們了解需要具體暫停的環節。他還披露,這封信最早的版本中稱 OpenAI 正在訓練 GPT-5," 但我們現在并沒有在訓練,而且在一段時間内也不會訓練。"
确實,"GPT-5 已經在路上 " 的傳聞最近愈演愈烈。
比如,某個頗爲神秘的團隊對 GPT-5 預測,GPT-5 将在 " 可靠性、創造性和實行複雜任務方面 " 全面超越 GPT-4。國内的社交媒體上還流傳着 "GPT-5 已經爬完人類迄今爲止的所有公開視頻,并标注了視頻中所有聲光信息 " 的說法。
推特上,一位叫 "Siqi Chen" 的科技博主甚至給出了時間表,自稱獲知 "GPT-5 計劃于今年 12 月完成培訓,并且 OpenAI 期望它能實現 AGI(通用人工智能)",還在評論區中預測 " 達到 AGI 标準的 GPT-5 或許已經不需要寫指令了,人們隻需要給出最終目标就可以 "。他的這份爆料獲得了超過一百萬的浏覽。
人們對 GPT-5 的想象力越來越豐富,這也側面反映出了用戶對更強大的大模型的期待,但這一期待最終被 Altman 澆滅。
以 GPT-4 的開發爲例,Altman 試圖說明 OpenAI 在研發過程中的謹慎和不易," 在完成 GPT-4 的訓練後,我們又過了 6 個多月才發布它,因爲要花時間去研究模型的安全性,要外部審計,讓外部成員深入了解系統正在發生的情況,并盡可能地減輕風險。"
有人懷疑,這是 OpenAI 在多國封禁和輿論壓力下的 " 暫避風頭 ",Altman 則給出了完全是技術層面限制的無奈回答,他下了一個這樣的論斷:開發聊天機器人的研究策略已經失效,我們正處在 " 大模型時代的末期 "。
Altman 表示,OpenAI 原本在執行 " 建更大的模型,喂更多的數據 " 這一策略,但大語言模型的規模可能正在接近極限,因爲擴大模型規模的回報率正在下降;另外," 數據中心的數量和建造速度 " 也有上限。因此,GPT-4 很可能是 " 大模型、大數據 " 策略下取得的最後一個重大進展了。
即便 Altman 可能會因考慮競争而放大大語言模型的研發難度,但客觀上的算力條件确實已經出現瓶頸,除了供 AI 計算使用的芯片供應緊張外,當前芯片的顯示帶寬也在限制着 GPU 服務器之間的數據傳輸能力,這都直接影響着大語言模型的訓練效率。
OpenAI 悄然招募移動端工程師
聊天機器人的進化暫時走到了頭,不差錢又有着頂級研發能力的 OpenAI 接下來将在哪個方向發力?雖然官方沒明說,但 OpenAI 的招聘信息中露出些許端倪。
在 OpenAI 官網的招聘頁面中," 移動端項目經理 "、"Android 軟件工程師 "、"iOS 軟件工程師 " 等崗位需求悄然發布,這些崗位都與移動端相關,年薪在 30 萬美元 -50 萬美元之間。
比如,在 " 移動端項目經理 " 的招聘頁面,OpenAI 直接給出對人才的具體需求:
我們正在尋找一位經驗豐富的項目經理,來幫助建立和領導 ChatGPT 的移動端團隊。在這個職位上,你将建立并指導一支人員豐富、高水平的工程團隊。這支團隊将使用我們最先進的模型建立流暢且安全的移動端體驗。你将與我們的産品、設計和研究團隊以及更多的工程團隊密切合作,一起爲 OpenAI 的移動端開發奠定基礎。
而在 "Android 軟件工程師 " 和 "iOS 軟件工程師 " 的崗位需求中,OpenAI 需要能模型上設計和構建内部的 " 第一套 iOS/ 安卓産品 ",規劃和部署這些産品所需的 " 移動平台基礎設施。
早在今年 2 月,微軟就宣布在必應搜索和 Edge 浏覽器的移動端接入 ChatGPT。從 OpenAI 的招聘信息看,他并不滿足于和微軟的 App 産品合作,而是想把将 PC 網頁版的 ChatGPT 變成一款獨立的手機 App,讓這個對話機器人滿足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用戶需求。
目前,IOS 的 App Store 和各種安卓商店上,都有很多寫着 "GPT" 或 "ChatGPT" 字樣的聊天機器人 App,但這些都不是 OpenAI 官方發布的,基本屬于調用 GPT API 後集成該模型有限功能的手機應用,還不能與網頁版的 ChatGPT 同日而語。
當前,不論是海外的 ChatGPT、Bard、New Bing,還是國内的文心一言、通義千問,五花八門的生成式 AI 産品均以網頁端呈現。對于文字、圖片的生成,大屏幕設備更有利于用戶的工作場景,且網速較移動端更爲穩定。
不過,考慮到幾乎人人都有、時時使用的智能手機,生成式 AI 産品如果以移動端 App 的方式出現,無疑将大大增加受衆規模和使用時長。想象一下,它幾乎可以在你的手機上取代各種搜素軟件和做圖 App 了。
如果從大模型訓練的人類反饋機制考慮,聊天機器人的移動端部署或将對産品背後的大模型訓練有利,更多的自然語言語料 " 投喂 " 将讓大模型更了解人類,從而訓練出更符合人類思維的産品。
如此一想,OpenAI 的移動端布局就不僅僅是産品形态的小改變了。
當然,生成式 AI 産品從網頁版變成 App,挑戰也不小,尤其是用戶體驗層面。網頁版的 ChatGPT 響應速度都時快時慢,還常常卡頓,甚至宕機,當 5G 時代的手機遇到生成式 AI 的 App,想想都覺得 " 燒錢 ",哪怕你負擔得起流量費,耗電和手機發熱都得給你勸退了。
現在,這些難題将首先留給 OpenAI 的移動端工程師們了。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